富豪榜——外来和尚的财富经
文/本刊记者 华少君
中国人向来有排榜的传统,爱把事情分个三六九等。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封神榜》,把商末周初的能人异士封了个遍;《水浒传》也给一百单八条好汉排了个座次;《红楼梦》更是网罗了金陵美女,分为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排榜的好处主要是能造势,造成整体形象的气势感和辉煌感,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在大多数中国人刚解决温饱奔小康的今天,两个洋人就已经按资产的多少给中国的富人们排了个先后:2003年10月15日,胡润版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新鲜出炉,紧接着10月30日,福布斯也推出了2003年中国富豪榜。两个外来“和尚”念起了中国的财富经,自然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
外来的“和尚”会排榜?
 |
胡润版富豪榜与福布斯唱对台戏。图/cnsphoto |
福布斯称今年的排行榜“更核心”、“更权威”,因其中国富豪榜是由一个国际性团队完成的,其中不乏资深的编辑和研究人员,拥有一个海外调查的强势队伍使其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资讯;胡润则表示自己的评定标准是以其在中国内地人际网络和具有本土工作经验的团队与各大企业的沟通得来的,因此更具真实性。尽管两个排行榜都在强调自己的权威性,但来源于西方机构的这两个评定结果,会不会类似“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他们虽都打着“本土化”的标签,但能否真的做到“洋为中用”?
上胡润榜的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就说:“我对上富豪榜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中国的富人多的是,而且我个人的资产、企业的资产,我们自己都无法计算得准确无误,别人又如何评价我有多少身家呢?”
“不管胡润和福布斯的富豪榜的评定方法和标准是什么,均被烙上了西方的色彩,像丁磊这样的传奇人物,今年两度稳居榜首不足为奇,但有多少在财富上与丁磊比肩甚至超过他的人,因为坚守中国人固有的‘富而不露’的文化传统或者恐惧‘树大招风’,而没有或不愿意上榜?人们期待看到一种更科学、更贴近中国本土企业、更合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人财富心理的评定方法和模式,中国富豪榜应该由中国企业来评定!”中国知名企业服务网站NET114.COM投资商广州亿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溪蔚这样说道。
而福布斯上榜富豪朱保国则一语道破天机:“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做排行,排行其实是媒体的一种自我炒作。”
虽然“胡榜”和“福榜”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备受各方争议,但“‘和尚’之意不在榜”,通过各种媒体的炒作,他们已经获得了比花钱打广告更好的品牌效应。福布斯不愿意透露为这次排行所投入的资金和他们的赢利模式,只表示他们是在做“新闻”。但中国著名策划人秦全跃说:“肯定是为了赚钱”。在福布斯公布的现场,主办方给每人发了一本《福布斯中文版》,这本还不能在中国国内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的大幅广告。“这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回报方式。”一位传媒专业人士分析说,福布斯的目标是,在给中国富豪排行的同时,扩大影响,顺利地把《福布斯》杂志打入中国主流财经媒体,然后拉拢一批中国企业家,形成自己的资源,通过其他形式比如出书、做论坛赚钱。在胡润公布富豪榜后,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胡润能赢利三万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安达信一个秘书的月薪。胡润赚钱的方式除了合作单位给的费用外,还有就是利用“名人”效应出书。
羞羞答答的中国富豪
 |
2003年中国富豪榜第20名-张涌。 图/photocome |
胡润和福布斯们搭台唱戏,作为主角的中国富豪们则似乎显得有些矜持。今年45岁的黄巧灵,作为第二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浙江商人,曾以1.5亿美元的身价荣登福布斯2002年度中国内地100富豪排行榜的第42位。但黄巧灵对这个富豪榜的反应则是
“我不要上榜,把我从富豪榜中除名。”连续两年进入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的黄巧灵,一直在努力让福布斯放弃对他的高度关注,希望能够在今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消失。在宋城集团给出的退榜情况说明中这样写道:“黄巧灵先生2003年对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的股权结构进行了调整,黄先生的个人股份被稀释……黄先生个人直接占有的资产数额大大下降,因而退出今年的《福布斯》排名……”像黄巧灵这样对《福布斯》排名退避三舍的中国富人已相当普遍。有经济观察家指出,这是一种进步——民营企业家已不再关心单纯的财富数字,而开始聚焦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等发展“瓶颈”问题。还有人指出,中国文化向来奉行“中庸”之道,国人性情内敛持重、不事张扬,连市井巷陌都流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之类的民谚,加上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数千年“重农抑商”国策,解放富人思想,让其理直气壮地示富于人决非朝夕可就。
 |
2003年中国富豪榜中上榜人物-许荣茂 图/photocome |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富豪榜成了某些“问题富豪”的“黑名单”,有专家指出,从这几年富豪榜公布之后的结果看,一些富豪往往刚刚上榜就被揭发出违法犯罪的经济问题,因此富豪榜也成了“黑名单”。一些人害怕登上富豪榜,惟恐将他们的财富划归为非“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得,一旦登上富豪榜就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揭出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几个通过富豪榜进入公众视线的人物就因此重重地栽了跟头。在《福布斯》2002年公布的排行榜中,周正毅以估计达3.2亿美元的资产名列第11位。今年他却在下榜者之列。这个上海的地产大亨因被查出在一场银行和房地产丑闻中充当主谋而被捕入狱,名誉扫地。据说这场丑闻还牵扯到高层的银行家和政府官员。啤酒花的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这位新疆第三富豪刚刚“荣登”胡润《2003资本控制50强》富豪排行榜的第22位,最近突然神秘“失踪”,受此影响,啤酒花的股价连续三天被死死地打在跌停板上。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经济刚刚转轨,法律、制度乃至整个市场管理体系都不完善,财富的初期积累不乏通过权力寻租和钻政策空子的“传奇”,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财富本身。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这样的“传奇”已越来越难有产生的空间,全社会在关注财富的同时,更加关注财富品质和社会责任问题。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富和富人?这除了继续大力完善各项市场发展和监管制度,富人要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增强自律精神之外,还应将富人推向“阳光地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果说关注富人婚姻幸不幸福、有没有二奶纯属个人隐私权的话,那么,公开其财富及财富来源确是对公权的维护和尊重。
每个人都有权利致富,但前提是必须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和方式——这是未来中国财富和富人的重要试金石,在这一点上,富人面对公众的追问,不能更不应羞羞答答。
中国人何必仇富
在中国
1973年,如果你养了一只鸡而没有向领导汇报,那是犯忌,鸡会被杀掉。
1983年,如果你从一个地方买了东西到另外一个地方卖掉,那叫“投机倒把”。
1993年,如果你成了“万元户”,邻居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并小声议论你。
2003年,胡润和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双料状元”丁磊,名下有超过10亿美元的财富,折合人民币超过80亿元。
这个1971年出生的小伙子1997年才开始创业,到现在也就6年时间。这样算来,在过去的6年里,他平均岁入资产超过13亿元,月均超1亿元。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月入亿元的人,自然会产生一些震动:凭什么丁磊一个人的收入要超过10万个人收入的总和呢?我们应该怎么看富豪?
有人认为, 民营企业家属于先富起来的一群人,他们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自身的努力。这部分人的财产来源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而私营企业家自身也要以健康、共赢的心态处世,保持谦逊、低调、平易、尊重他人的平常心,守法经营、善待员工、正确对待竞争对手、乐善好施,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减少纠纷和矛盾激化。有人认为,“人怕出名猪怕壮”,
露富后,往往会成为引人瞩目的群体,私企老板当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而更多的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社会上有一种不正常的“仇富”心理,认为“富人”抢夺了大多数人的财富,是“为富不仁”,这些想法对广大的民营企业家是不公平的,对富人眼红和仇富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对财富的不正常心态。还有人认为老百姓本质上并不是“仇富”,而是“仇腐”,他们不是仇恨那些拥有财富的人,而是那些使用不法手段致富的人。
有人曾撰文这样评价企业家“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家都是高收入阶层。这一方面是基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稀有品种’。富豪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企业家高度需要而企业家本身又高度稀缺,高得惊人的收入正是对这种需要和稀缺的描述。做企业家需要有敏锐的眼睛,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商机(丁磊如果不是在1997年,而是在1999年进入互联网,那他绝对不会成为今天的首富);他需要有独特的大脑,能发明制造对社会贡献很大的新产品(如GE通用电器的创始人爱迪生,微软的创始人盖茨);他需要有坚韧的毅力,能忍受成功到来之前的寂寞(两年前,如果张朝阳不能忍受互联网步入低谷而被青鸟收购,则不可能进入今日之富豪榜);他需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与合作伙伴同甘共苦,能打点上上下下(联想老板柳传志就是这样的代表);他需要有很好的战略眼光,能让企业始终占据商战的制高点;他还必须有管理知识和协调能力,能迅速调集人、财、物,实现战略部署;他们还需要有诸葛亮一般的神机妙算,要知道过去,预知未来……这些品质哪怕仅仅只是具备一两条,都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是,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其中的多条,甚至全部,这样的人不是‘稀有品种’吗?对他们有一个高的评估,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我们除了对守法的富豪们表示敬意以外,还应该知道,追求财富是一个艰苦和艰辛的过程,不可“仇富”,更不可盲目“追富”。即便在市场经济十分成熟的西方,大多数人都是收入平常的老百姓,大多数老百姓依旧能够感受到幸福。也许有一天,中国的老百姓并非人人都是富豪,也都人人觉得幸福,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经济也就终于瓜熟蒂落了。愿意发财的发财,愿意读书的读书,愿意闲着的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