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王峥:站在“艺术人生”暸望台上的人

泰山:一部石刻的大书
“荫余堂”——移民美国的中国古民居

以记载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届回忆辉煌历程为主题的首套金报《中华盛世》隆重出世



“荫余堂”——移民美国的中国古民居

马萨诸塞州境内的塞勒姆市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除了可以欣赏到悦目的海景以外,著名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更是值得一览。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市复建的中国徽州古民居荫余堂。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博物馆始建于1799年,是美国当今最古来的十三个博物馆之一。内设美国馆,中国馆,日本馆,印度馆,海洋馆,亚洲外销馆和太平洋附近国家馆等分馆,每个展馆都有相应国家的精美绝伦的展品,在中国馆内,26处古老的传统建筑熠熠生辉,1997年,一座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古民居“荫余堂” “移民”美国,在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落了户。 “荫余堂”原是坐落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一所古民居,始建于清朝,,是一座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当年房主修建时给它起名“荫余堂”,意思是要荫及子孙后代。1997年,作为一个文化交流项目,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石,飘洋过海,被源源本本地搬到了美国。

说起来,当初为“荫余堂”选择一个合适的家还费了一番脑筋。在美国,塞勒姆可以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城市,而说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是最古老的博物馆也名副其实。早在1785年,塞勒姆就开始与中国进行远洋贸易,与中国的文化交往更是源远流长。在这座城市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无处不渗透着这个年轻国度的文化韵味。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古老的“荫余堂”便选择了同样古老的塞勒姆。 从今年6月14日开始,“荫余堂”展览拉开了序幕。在14日的庆典中,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塞勒姆市市长,皮博迪市市长和美国十几个博物馆的馆长以及中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驻美大使,文化参赞纷纷亲临现场或发送贺电。

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到此参观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和夫人及领事馆文化官员一行六人从谬月赶来参加这一盛典。张宏喜总领事说“把中国南方同胞居住的一座房子搬到美国来,我确实感到非常激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定是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民俗非常喜欢非常有感情。因为拆迁一座房子比盖一座新房子要费很多力气,千里迢迢运到这里来再重新组装真是历尽千辛万苦,由此可见,这里的人民对我们中国非常友好……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通过这样一种渠道,定能够增加中美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增进我们的友谊……”

中国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特成短诗一首,以为祝贺。诗云:

慧眼觅明珠,几度皖南游。

建筑综艺术,文明启从头。

交响凝固乐,木石之史书。

荫余堂将 构架屋还留。

起死回生术,渡海再重修。

中美人民谊,文化互交流。

辛勤凡六载,大功告成就。

著书传后世,美名千古留。

现居住在上海的黄振鑫老人已是80岁高龄,他是“荫余堂”第34代后人,他在热情洋溢的贺信中说:“‘荫余堂’为中美文化编导了精彩的一页。同时,这一项目也使黄家后人得以以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式,保存了祖居。‘荫余堂’的后人们不会忘记你们,安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6月21 日,“荫余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美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旅居美国的华人也都奔走相告,相约一起去亲眼目睹“荫余堂”的风貌。

21日上午10点,在博物馆大门前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据估计,仅这一天前来博物馆参观的就有10000多人。其中有700多人参观了“荫余堂”(每拨规定只能进入20人)。直到下午5点,已经是闭馆时间了,“荫余堂”门口还排着长长的队。

走进“荫余堂”这座精致,典雅的跑马楼,虽经百年沧桑和长途搬迁拆运,一些砖,木,石构件有所破损,但仍不失光彩。镂窗上的木雕无论是变形的龙纹还是如意云,或是对称的花瓶图案,都可谓是穷其巧工,美仑美奂,令人叹为观止。柱础和门窗下石栏板上的石雕,以梅,兰,松,菊等花卉点缀更是美不胜收。置身在这些美丽的艺术品当中,你会感到空气中弥漫着古徽州特有的文化风韵和气息。

除了精美的建筑,在“荫余堂”里,还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有早年贴著小龙邮票的家信,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还有当年民兵六下来的一些痕迹,以及安放在墙上的播放了20几年乡村广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这一件件小东西无不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折射出中国字晚清以来200多年间的历史。

在波士顿教中国历史的罗嘉华老师说:“我在美国教中国历史,很难教,因为美国的孩子没有到过中国,他们不认识中国的东西,所以我想,参观“荫余堂”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给他们介绍中国文化 。来之前我没有想到‘荫余堂’会保持得这么完好,这是太棒了!”

室内一些陈列品

美国专栏作家尼娜女士告诉我,说有一种力量一种欲望支持着她,使她提前结束在伦敦的工作,特地赶回来看“荫余堂”,她说,在她刚走进去的时候激动地哭了,她感到自己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这种感觉直到她回到家很久还在持续。她还说:“你想了解中国可以看书看电影,而这座房子很特别,美国人在这里不仅能了解中国的饿建筑艺术,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的理解中国的历史,我感到非常非常幸运,并感激所有为这个房子工作过的人。”

紧挨着“荫余堂”的是一间精心布置的展厅。绕过画有中国晚清时期典型的冰凌花图案的木制大屏风,就可以看到这个展厅的主题:宅、祖、乡。展厅里有大量记录和反映黄家当年真实生活状况的生活用具和文献文书,如夜壶、马桶、炭火盆、扫墓时烧给故去的亲人祭品,还有记述黄家男女族长诞辰和忌辰的名牌、黄家在上海开当铺时的印章、帐本,黄振鑫外出学徒用的行李箱,他18岁在上海写给母亲的毛笔信、黄家第35代传人黄锡琪与同细好的结婚证等等,无一不是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焦点。

中国古建筑文物专家罗哲文告诉我们:“‘荫余堂’的主人是如何修建这座房子的,如何起家的,以及这个家族的日常生活,经营情况在这些用具,书信中都有体现,通过这些东西,我们不仅了解到这个家族当时的经济情况,对我们了解当时中国整个的工商业情况也很有帮助,这些发现对研究中国民俗具有的重大意义不亚于这栋房子本身的价值。”

看过“荫余堂”展览的美籍华人MELODY女士说:“看到每一件小小的物品,我真的很感动,看到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能原汁原味的搬到这里来,能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我觉得是美国主流社会对我们文化的一种认同,对我来说,很亲切,也感到很欣慰,我要告诉我的每一个朋友。”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