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王峥:站在“艺术人生”暸望台上的人

泰山:一部石刻的大书
“荫余堂”——移民美国的中国古民居

以记载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届回忆辉煌历程为主题的首套金报《中华盛世》隆重出世



泰山:一部石刻的大书

刘 水

泰山玉皇顶大观峰石刻

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阮元(1764-1849)在《泰山志》序言中说:“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 登泰山如登天,登天的路也是一条石刻的长廊。参差错落的石刻,或记载泰山的庙宇、盘路的兴废,或记载帝王祭祀泰山的始末,或记载香客朝拜的虔诚,或是文人墨客的对景抒情,或是儒、释、道三家的传经布道。一条石刻长廊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泰山的石刻数量众多、源远流长,记载了2200多年间泰山一带发生的历史事件,记载了人们对这座千古名山的题咏感怀。同时,泰山也就成为一座琳琅满目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岱庙位居泰山脚下、泰安城中,面积96000平方米,是一座按帝王宫城式建筑规格修建的古老庙宇。岱庙内古木参天,碑刻林立,是全国著名的碑林。

"人间天上"石刻。从中天门起步,过"快活三里",山色扑面而来,云雾擦肩而过,让人疑惑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秦泰山刻石原立于泰山玉皇顶前,现立于岱庙东御座院内,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泰山而刻,是泰山现存最早的石刻。刻石铭文22行,满行12字,凡刻223字。其中,前12行为“始皇刻辞”,颂扬秦始皇的功德;后10行刻于公元前209年,为《二世诏书》,现存的10个残字即为《二世诏书》中的文字。秦刻石为丞相李斯所书,是典型的小篆体。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流畅匀净;结构上紧下松,体态狭长,平稳端直。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岱庙碑廊内保存了两块汉隶名碑—《衡方碑》和《张迁碑》。《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为衡方的门生为其所立的功德碑。碑高2.4米,宽1.1米,碑文隶书,书法以体丰骨壮而著名,笔画端正稳重,仪态宽博,笔意粗壮古拙,清代书法家穀何绍基称“方古中有倔强气”。

《张迁碑》(全称《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系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穀城(今山东东平)旧吏为张迁调升荡阴(今河南汤阴)令捐资刊立的“去思碑”。碑高2.92米,宽1.07米,碑周饰以蟠螭,雕刻精细。碑额篆书,字体横扁,在汉碑篆额中独具风格。正文隶书,端直朴茂,起收笔都以方笔为主,形象龙威虎震,雄强与《衡方碑》相类,但字体严整而富于变化。《衡方》、《张迁》二碑在书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岱庙林立的碑刻中,宋《天齐碑》和《宣和碑》为岱庙两大丰碑。《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位于配天门院内西侧,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的封号碑。碑高8.2米,宽2.2米,碑阴刻有明人题写的“五岳独宗”四个大字。《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位于配天门院内东侧,是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岱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趺就高达1.85米,长4.75米,重约20吨。碑阴刻有明人题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尤为醒目。

岱庙碑刻历代不乏佳制。除上述碑刻外,还有晋《孙夫人碑》、唐《双束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宋《大观圣作之碑》、金《重修东岳庙碑》、元《武穆王神道碑》、明《去封号碑》、清《重修岱庙碑记》等知名碑刻。

"五岳独尊"成为泰山上下最为上镜的一块石刻。

岱庙地处登泰山的中轴线上,走出岱庙厚载门,经岱宗坊至红门,便是登泰山的七千级石阶盘路了。 经石峪地处斗母宫东北,在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石坪上,镌刻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刻经之一。刻经44行2800字,现存42行1313字,其中可读者1067字,字径50至60厘米不等,以隶书为主,兼有楷、行、篆各种笔意。形制雄伟,气势磅礴,书法纵逸遒劲,世人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为历代书家所崇尚。由于风雨剥蚀,山洪冲击,加之游人践踏、捶拓,经文残缺过半,且无年代和书者姓名可考,历来对刻经来由众说纷纭。今人对照邹城铁山、徂徕映佛岩、东平二洪顶等处摩崖刻经,断定经石峪刻经为北齐年间(550—577年)僧人安道壹所书。

玉皇顶下的大观峰是泰山上最壮观的一处摩崖石刻。斧劈刀削一般的石壁上层层叠叠镌刻了唐、宋、明、清等历代题刻,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唐摩崖——《纪泰山铭》。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亲自撰书。摩崖高13.2米,广5.3米,凡刻1008字。铭文字大如掌,详细记述了玄宗封禅泰山的全过程,颂扬泰山,炫耀功德,文辞雅驯。其书法遒逸婉润,端庄浑厚,为唐隶的代表之作。

朝阳洞东北御风岩上的万丈碑,可称泰山最为险峻的一处摩崖。悬崖峭壁之上凿刻着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祭泰山时亲撰的《朝阳洞》诗,石刻高约30米,宽12米,字径1米左右,由于位处泰山之阳最醒目的部位,从泰山脚下的岱庙望去,好像加盖在泰山这幅巨大山水画上的一方猩红印章。

泰山石刻中最费人猜测的石刻为无字碑。无字碑立于玉皇顶前,碑高6米,宽1.3米,厚0.9米,重达17吨。碑石古朴浑厚,通体不着一字,由此人称“无字碑”。对于该碑的来历,有人考证为秦始皇所立,有人考证为汉武帝所立,泰山石刻专家姜丰荣先生以其形制和史书记载,考证“无字碑”并不是碑,而是始皇帝举行封禅时所立的石阙。

泰山上有些石刻颂扬泰山的雄伟神奇,像“肤寸升云”、“擎天捧日”、“拔地通天”、“雄峙天东”;有些石刻盛赞泰山的崇高地位,像“五岳独尊”、“冠盖五岳”、“天下第一山”、“天下名山第一”;有些石刻对景抒情,像“洗心涤虑”、“排闼送青”、“绝然高大”、“天门长啸”;有些石刻鼓励攀登,像“勇攀仙境”、“渐入佳境”、“我亦登临”、“山险心平”;有些石刻说理言志,像“登高必自”、“从善如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还有一些石刻,虽非名家所为,但却为登山者带来无穷乐趣。像斗母宫前的“风月无边”刻石,拆去繁体字“風”和“月”的边框,成为一个有趣的字谜,又借喻此处景色之美好。总之,有了众多石刻的点缀,泰山充满了文化的韵味,让泰山的自然风景“风月无边”。

大画家刘海粟题写的"云海"。此处是观云海的好地方。

登上泰山之巅,并不意味着泰山的石刻之路就走到了尽头。泰山南麓的普照寺、泰山之阴的玉泉寺、灵岩寺都还珍藏着许多石刻精品,等待着书家的慧眼。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的方山脚下,建于北魏年间,唐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称“域中四绝”。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赞曰:“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寺内现存石刻157处,其中有唐李邕《灵岩寺碑颂并序》、宋苏轼《题黄茅岗诗碑》、蔡卞《楞严经偈语碑》等名品。 李邕碑在鲁班洞内西侧墙壁上,刻于唐天宝元年(742年)。碑残高1.9米,宽1米,碑文21行,满行42字,行书,笔力雄健,字势俊丽,与早期创作的《李思训碑》相比,少了几分瘦劲,多了几分雍容。

蔡卞碑镶嵌于御书阁下门洞外墙上,刻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碑文为《首楞严经》的部分偈语。蔡卞为蔡京之弟,世人常以其之奸,因人废书。撇开其人品不论,就起书法,正像《宣和书谱》所言,蔡卞“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但圆熟未至,故圭角稍露,其后自成一家。”《楞严经偈语碑》洋洋洒洒,让观者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不失为泰山石刻中的佳制。

普照寺在泰山的前怀,环境清幽,古人有诗云:“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一进寺门,迎面为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所立的《重开山记碑》,碑文记载了高丽僧满空禅师在泰山“鼎建”竹林寺、普照寺的弥高功德。普照寺内,最为引人注目的石刻是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配画诗碑。20世纪30年代,冯先生曾两次息影泰山。在泰山期间,冯先生邀请画家赵望云来泰山写生作画,冯先生配诗,刊刻了48通配画诗碑。诗画碑内容涉及泰山脚下、泰安城乡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一幅幅绘声绘色、写实传情的30年代的老照片。

链接:

现存历代石刻1452处,从景区分布看,岱庙222处、红门237处、中天门166处、南天门354处、竹林寺277处、玉泉寺13处、桃花峪3处、徂徕山6处、灵岩寺157处、散存16处。从历史年代看,在可认读的1429处石刻中,秦代1处、汉代2处、晋代1处、北朝3处、隋代1处、唐代35处、五代1处、宋代121处、金代16处、元代28处、明代42处、清代113处、民国44处、现代11处、年代不详者202处。从种类和形制看,有石碣、石碑、摩崖、墓志、经幢、造像记等6种。从刊立和撰书者看,包括了帝王、重臣、名流、僧道以及平民百姓各个阶层。从字体和书体看,正、草、隶、篆,颜、柳、欧、赵,各体俱全。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