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梅兰芳的女弟子胡芝风
风格新颖笔端生辉
碑石文化



梅兰芳的女弟子胡芝风

文/曹丽薇

胡芝风扮演的《李慧娘》剧照。

性格爽朗、言语干脆的胡芝风,虽年过花甲,但仍在电脑桌前、排练场上地努力耕耘。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会长,胡芝风带领学会举办各类戏曲学术研讨会,还为各地京剧、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粤剧、豫剧、甬剧等戏曲团导戏,至今已有10多位主演经她辅导获得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作为连续四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戏曲艺术研究专家,她出版著作,发表演讲,为繁荣中国的戏曲艺术积极奔走呼号,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她到世界各地演出,培养海内外学生,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戏曲。这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表演艺术家,被人们称誉是为民族戏曲而生的人。

身在清华园,心在戏曲艺术

胡芝风(右)指导宁波甬剧团梅花奖得主王锦文。

胡芝风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她从小就是个戏曲奇才,上小学时就开始痴迷于戏曲的唱、念、做、打,为此,她的父亲胡选斌特意为她请了近十位京剧、昆曲教师。1956年,她的人生轨迹出现了转折。那一年,17岁的胡芝风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参加了高考,她一边在家等待录取消息,一边还在学戏。

那一天,她正在家向前辈艺术家朱传铭学习昆曲《断桥》,邮递员匆匆赶进门送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寄给她的入学通知书,顿时,家里像开了锅一样热闹。弟弟、妹妹兴奋得楼上楼下地跑,母亲激动地涨红了脸,跑到练功房来问:“真要上北京了?”外婆耳朵不好,一个劲地问妹妹,妹妹大声地在她耳边嚷:“姐姐考上清华大学了!”朱老师既高兴又惋惜地对胡芝风说:“考取清华大学不容易,不过你唱戏也是有前途的,你已经学会了三四十出戏,不当演员很可惜……”

这时,胡芝风的心情也很矛盾,幼小时外婆抱她去看越剧,七八岁时父亲这个京剧票友就教会她《四郎探母》中的唱腔“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父亲还带她到“沪社”票房学京戏武功,并请老师教她弹钢琴、学跳芭蕾舞。当时她已经学会了《四郎探母》、《穆柯寨》、《贵妃醉酒》、《拾玉镯》、《铁弓缘》、《思凡》等几十出戏,如果去上大学,多年来培养她学戏的钱就白花了。可父亲却对她说:“你是不是考虑白花了学戏的学费?你不用顾虑,即使你走艺术道路,目的也不应该是为了挣钱。只要是你决心求知,你就安心地去读书吧。”听了父亲的话,胡芝风的心才踏实了许多。动身的前一天晚上,胡芝风辗转难眠,趿了拖鞋悄悄下楼,她轻轻打开二楼的练功房门,灯下环顾这孕育着理想、洒满了辛勤汗水的房间,泪水止不住地涌了出来,房顶的一角被她练功“射箭”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她从书橱抽屉里拿出芭蕾舞鞋,坐到隔壁餐室里的钢琴旁,朦胧的光线下一切都显得那样亲切,当她看到墙边放着的行李和一捆刀枪把子的时候,她憧憬着安慰自己:或许在清华也能练功和学戏!

 

走进清华园,胡芝风马上就感受到了校园内那种人人有理想、个个有抱负的促人向上的气氛,她所在的116班一共有6个女生,大家分在一个寝室,恰巧6个人都属虎,为了壮“虎威”,她们找了张年画沿虎形轮廓剪下来,贴在门上。

在清华的那些日子里,聪明的胡芝风不仅学习刻苦,而且京剧表演也没有放弃,她参加了清华京剧社,每天在体育馆练功。第一学年在学校组织的表演会上,她主演了《穆柯寨》,大受同学欢迎,第二学年她又主演了《霸王别姬》。同学们对她说:“胡芝风,你已经下了那么多年功夫学戏,为什么不去当演员?”“你要是去演戏,准错不了!” 宿舍里姑娘们的“嘀咕”使她心烦意乱,虽然在北京也请了老师学戏,但她总觉时间不够,进展不快,她只有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利用这点儿空隙如饥似渴地学戏。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后,她意识到自己爱艺术甚于一切,她只能选择艺术,她把自己的想法向班主任和教务处领导作了汇报,清华大学的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后同意她到广州京剧团实习一年,并告诉她如果不适合当演员可再回清华读书。1958年底胡芝风在广州京剧团实习了一年,1959年底清华大学正式批准了她的辍学申请。有人说,中国也许少了一个科学家,但却诞生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

 

拜师后师徒合影。

梅兰芳欣然收她做“关门弟子”

胡芝风正式“下海”前,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认为胡芝风是个奇才,有灵气,大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对胡芝风说:“你今后要成为优秀演员,还需要提高气质,要有名师指点。”不久,周信芳给梅兰芳写信,希望他能收胡芝风为徒。当时梅兰芳已经不打算再收徒弟了,但当他了解到胡芝风是个戏曲奇才,并舍弃了清华大学而“下海”唱戏时,很受感动,欣然同意收下这个“关门弟子”。 1959年12月,胡芝风与父亲来到北京护国寺大街1号梅兰芳的家,父女俩走进了那个锃光瓦亮的大红油漆大门。他们向左稍一拐弯,再迈过一道院墙,迎面便是一个大院子,砖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对着院子正中是客厅,梅先生和夫人从客厅的耳房走了出来,梅兰芳笑眯眯地对胡芝风说:“我收到周先生的来信,知道你为了当演员割舍了大学深造,决心可真不小呀!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学生了。”梅夫人和蔼地让胡芝风叫她“香妈”。

拜师那天,梅兰芳和夫人先带胡芝风乘小车到王府井中国照相馆拍了师徒合影,接着他们又一起去到丰泽园饭庄。首都戏曲界的知名人士和老前辈济济一堂,欧阳予倩、荀慧生、俞振飞、言慧珠、徐兰沅、马彦祥、张梦庚等都前来祝贺。客人到齐后,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的小徒弟,大学生胡芝风……”随后,胡芝风并排摆好两把椅子,请梅先生和梅夫人入座,胡芝风郑重地叩头拜师。接下来,梅兰芳特意让梅剧团安排胡芝风在中和剧场演出了《穆柯寨》,看到胡芝风的灵气和表演才能梅兰芳甚为高兴。之后,梅兰芳又陆续为胡芝风指导《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剧的表演。

在梅大师身边的日子里,胡芝风得到了老人家的言传身教。梅兰芳讲究人物分析,对表现剧中人物的唱腔、身段、技巧的全面掌握和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的艺术创造精神,给予胡芝风深远的影响,对她后来塑造李慧娘等艺术形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开始领悟到:演员的气质涉及到她对美的理解,一个艺术家要用毕生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气质,去探索美。

主演《李慧娘》,一枝红杏出墙来

1960年,丹桂飘香的季节,胡芝风前往苏州,挑起了苏州市京剧团的大梁。

苏州是个有着诗情画意的城市,它小巧玲珑,巷深院静,它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更是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韵味蕴含其中。也许是缘分吧,胡芝风从上海来此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结果,她在那里一干竟是25年,后来兼任团长。

江南水乡,河汊密布,那几年,她们时常是在露天搭的台子或船上演戏,四周草丛中的飞虫被气灯吸引,成群结队地往台上扑,她常常一张口唱虫子就飞到了嘴里,如果把它吐出来,这个“动作”就要搅戏,她只得把它吞下去。夜间他们经常睡农村的草铺,有时蛇竟爬到演员的蚊帐上,吓得他们夜不成眠。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胡芝风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甚至在忍饥挨饿发烧哑嗓的时候也不辍演,正是这种坚韧不拔为民演出的精神,使她在舞台的实践中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表演艺术财富。 1962年,胡芝风在上海观看了上海京剧院表演艺术家李玉茹演出的《红梅阁》,她对剧中人物李慧娘“一见钟情”,她马上用速记记下全部内容作参考,回苏州后开始改编,并创造性地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以及芭蕾舞融入京剧舞蹈身段表演之中,她饰演的李慧娘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正当胡芝风在江南崛起之时,“文革”的浩劫席卷而来,白天她被批斗,晚上还要照样演样板戏,直到1979年中国大地扫除阴霾,她才恢复了排演《李慧娘》。

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胡芝风意识到随着时间的迁移,观众的审美视角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她在主持《李慧娘》的二度创作时,从主题到人物塑造都重新进行了增删,把舞台审美节奏、整体美以及观赏性进行了全面革新。胡芝风在这出戏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一个戏曲奇才对中国戏曲的独特理解。1979年5月《李慧娘》在常熟首演,一举轰动。胡芝风饰演的李慧娘形象在上海、杭州、合肥、青岛、大连等地受到热烈欢迎,所到之处场场爆满。1980年10月下旬,在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著名文学家阿英的女儿钱璎的带领下,《李慧娘》闯天津,连演10场,座无虚席。一天,戏一完胡芝风就到后台卸装,在休息室她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新凤霞穿着朴素大方,那对动人的明眸和真诚的微笑,和刘巧儿一样,她一眼就认了出来。没等胡芝风开口,新凤霞就以她特有的咯嘣清脆的嗓音说:“你真了不起!你的表演,不但让人们看到了你的艺术,还看到了你的戏德。” 胡芝风把新凤霞对她的鼓励和深情厚义,看作是对戏曲艺术的深情厚义,她更加勉励自己勤学苦练提高技艺。离开天津后,胡芝风又把剧团开进北京,在吉祥戏院首场演出后,他们被邀又连演一个多月,报界称赞之:“艺惊四座,誉满京华。”《人民日报》以《一枝红杏出墙来》为题发表了近整版的胡芝风主演的《李慧娘》的剧照和介绍,赞扬胡芝风是中国戏曲舞台上一枝艳丽的红梅。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剧协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李慧娘》,该片获文化部最佳戏曲片奖,胡芝风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让中国的戏曲走向世界

《李慧娘》的演出在内地获得巨大成功后,文化部派团带着胡芝风的“创新京剧”前往香港。当他们从香港演返回广州时,剧组在广州东方宾馆刚一落脚,就收到一封署名“韦伟”的晚宴请帖,大家很是惊讶,因为头一天韦伟还在香港送别,怎么她又到了广州?韦伟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春秋》的女主角,这位被中国本土戏曲吸引而来的人解释说:“你们在香港演出任务重,我没有多礼。现在你们演出圆满成功了,我特地赶到这里为你们补席饯行宴,略表心意。” 胡芝风在香港先是演出七场,后来又被热情的观众要求加演了五场,香港报刊发表了200篇文章,称赞胡芝风主演的《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的创新成就,胡芝风被香港观众誉为“胡旋风”。香港同胞的真情,让胡芝风和她的同事深为感动,胡芝风决心不仅要把民族的戏曲送给港澳同胞,还要把民族的精华送给世界。

此后,胡芝风又飞越大洋彼岸,到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为观众带去了《李慧娘》等戏剧,在威尼斯、罗马等四个城市演出了20余场,成功的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受到威尼斯市市长里戈的赞扬,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派著名导演、摄影师录制专题节目,当地报界赞誉中国的戏曲为“最美的艺术”,并赞誉胡芝风为“震动了意大利和欧洲的明星”。

1987年,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胡芝风,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班的进修学习,结业时,研究院领导和前辈戏曲理论家认为她既有文化,又有舞台实践,希望她能充实到戏曲理论研究的队伍中来。胡芝风考虑再三,终于割舍了25年的舞台生涯,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走入了戏曲表演、导演理论研究和戏曲导演研究的新领域。她先后出版了《艺海风帆》、《胡芝风谈艺》、《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等多部著作,发表了改编的《李慧娘》、《百花公主》、《双玉蝉》等多种剧本,以出色的研究成果被评为研究员。 胡芝风除了在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讲授中国戏曲外,还应邀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奥尔胡斯大学讲授中国戏曲表演美学,在香港演艺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介绍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思想和舞台表演规律。为了沟通海外华人与祖国的感情,她从1993年至今6次到新加坡为该国的国家戏曲剧团、国立大学及十几所高、中级学校排戏和培训学员,她被新加坡敦煌剧坊(粤剧)、平社(京剧)、天韵京剧社等戏曲团体聘请为戏剧顾问、艺术指导,她的敬业精神和出色的表演艺技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