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生态环境保护
“十五”计划纲要草案及其报告中有关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的内容,一直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议论较多的话题。
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陶醒世委员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组织实施部门多,项目名目过多;多头立项,资金被捆绑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质量和成效难以保证,“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植树老地方”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责任追究起来却不明确。他建议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来自西部的俞荣根委员说,清朝中期时,罗布泊“池长四百里,广二百里……旁有小洲无数,登高远望,亦如星宿。”20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到1972年就彻底干涸,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十分脆弱,这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加之几千年来的农牧业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非常严重。他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应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运用科学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是代表委员讨论的热门话题。他们的建议包括: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如何为西部提供适用的草种树种;南水北调中的生态平衡;保护中国的生物物种等。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尚处在发展时期,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要有统一、细致的规划,要统一步调,要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用好,在治理环境中对症下药,不能好大喜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代表委员提出,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民族共同的事业。坚决杜绝一些地区违背自然规律的“开发热”、“建设热”,是全面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措施。要充分认识水、土、森林、草原、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本身具有的生态属性。生态环境建设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陈松林代表说:“应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中国政府和企业将继续投巨资于环保项目,环保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俞荣根委员呼吁,应该抓紧做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摸清底数,为西部开发综合决策提供依据。西部开发要努力实现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翁礼华代表呼吁,要重视生态用水,因为荒漠化扩展、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衰减、海水内侵等问题,几乎都与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有关。
汪纪戎委员说,必须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权、利,坚持法治,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责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