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旅游: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屈家喜
三峡旅游正步入最佳发展期。近年来,宜昌在中国旅游城市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001年宜昌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2年接待海外游客42.02万人,排名跃居中国地级市前7位,成为中国接待海外游客增长最快的城市。宜昌全市形成了努力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共识,旅游业正成为宜昌的支柱产业。
宜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归功于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而且得益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宜昌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3.2万,其中直接人员5.3万,间接从业人员1.39万。根据宜昌旅游快速发展现状,宜昌市采取了符合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突破旅游人才瓶颈,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人才是关键。不重视人才的旅游业是没有前途的旅游业,缺乏人才的发展是没有后劲的发展。人才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一活,人才工作就能满盘皆活;反之,如果体制机制僵化,人才工作就会弱化,退化。
不拘一格聘人才。2000年,宜昌市旅游委员会(现宜昌市旅游局)开始组建,按照宜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们实行机关干部全员招聘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面向社会打开大门,采取竞争上岗、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等市场化运作方法,从公开竞聘的294名人员中择优录用10名公务员,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市旅游局的管理层。
广泛吸纳各方人才。我们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用人机制,用其所长,给政策,提供发展环境。
 |
本文作者在三峡。 |
2003年3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深圳华侨城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1.5亿元于成立了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公司荟萃了华侨城集团陈孟炯、彭邦勇等一批中国主题公园开发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景观的开发和利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司以开发三峡坝区及周边旅游为主要任务。按照清晰的旅游开发建设思路,公司确立了景观建设体系。两年中,建成并开放了国家AAAA级三峡大坝景区、185坝顶观景平台、平湖关景区、泄洪观景区等一批新的景区,整合坝区周边旅游资源,投资控股秭归九畹溪漂流、泗溪风景区。下一步将建成开放截流纪念园、船闸观景区、电厂景区等。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旅游新景观的代表和三峡旅游的龙头产品。旅游区年接待人数超过72.5万。
宜昌三峡旅游环坝发展集团,是宜昌市景区开发的最大一家民营企业。集团董事长邢昊和总裁濮建新都是外来投资者。集团开发的三峡黄牛岩生态旅游区,被列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属国家特大型旅游区。旅游区地处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跨越宜昌市四个乡镇,规划面积为276平方公里,三峡旅游环坝集团计划总投资7.08亿元。目前公司开发了三峡人家、车溪、杨家溪军事漂流、九龙湾风景区等八大景区,其中三峡人家、车溪都是AAAA级景区并在创建AAAAA级景区。集团的副总裁乐发祥、车溪风景区总经理黎良胜原来分别是宜昌县、红安县供电局局长,宜昌优越的投资环境,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旅游发展前景,把他们吸引到旅游开发业来。
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和环境,不断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在宜昌,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教育,取得经理资格证之后才能上岗,全市现有旅行社118家,持有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达300余人。市旅游局专门发文规定,到2006年导游人员必须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才允许参加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目前,宜昌60%的导游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我们每年举办旅游行业经理人员培训班,质量监督人员培训班和导游员培训班,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授课,并及时送年轻的经营管理人才到三峡大学深造,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旅游发展添加后劲。几年来,我们坚持举办三届导游员大赛、四届星级饭店员工服务技能大赛、三届旅游商品纪念品设计大赛和三届美食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各类人才培养教育,发现人才,激发他们的潜能,在企业中形成凝聚力。通过竞赛,鼓励和倡导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创造好氛围和环境,为旅游业的大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作者:宜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