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台商的赤子情
李敏辉
“中国大陆发展这么快,台商还是有贡献的。”廖国彬对记者说这番话时,一缕阳光洒在他因微笑而舒展开来的眉头上。
现为上海台商协会浦东分会副会长的廖国彬自上世纪80年代就从台湾来到大陆,几乎走遍全中国,一拨拨的登陆台商视他为“大陆通”,纷纷前来咨询。“海峡两岸一样的血脉,有斩不断的亲情,大陆市场的商机无限,是台商事业上的第二春。”廖国彬说。
诚然,正是在亲情和商机的驱动下,10多年来,众多台商到大陆投资,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高扬起了事业的风帆,在参与和见证祖国建设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做人总不能忘本”
走进上海浦东陆家嘴的震旦国际大厦会客厅,透过宽阔明亮的玻璃窗,可以清楚地俯瞰黄浦江上匆匆而过的汽轮和直插蓝天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而在西式装潢的大厅正中心,摆放着富于中国民族特色的檀木桌,上面立着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大型盆景。
“做人总不能忘本”,震旦集团驻大陆总代表顾益生以一句诚恳而朴素的话,表露出震旦人的中华情结。震旦集团是台湾著名的上市公司和百大企业之一,而5A级的震旦国际大楼,是震旦集团在大陆的标志性建筑。“震旦国际大楼,放在外滩对岸陆家嘴,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是陈董的心愿。”
说起震旦,不能不让人想到其董事长陈永泰,而提起陈永泰,就不能不说到他那收藏中国文物的雅趣,他那痴迷于中国文化的赤子情怀。
1993年,始建于唐代(618-907)的山西资寿寺一组十八罗汉彩塑雕像头颅全部被盗,这一惊天大案两年后虽被侦破,但这批文物早已流失海外。陈永泰先后从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地购回了全部彩塑头像,并向上海市台办写了《捐献意愿书》,表明“本人自愿通过上海市台办,捐赠该十八尊罗汉头,使之物归原主,宝贵文物完璧归赵。”
但台湾有规定,凡时间超过100年以上的文物严禁出境。陈永泰乃致函台湾海基会,希望“将此罗汉头送返原建塑地”,而上海市台办也通过大陆海协会从中斡旋。经过海峡两岸长达一年多的努力,终作为特例,实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峡两岸首次文物的捐赠返还。顾益生转述陈永泰的话说:“身为炎黄子孙,看到中华文化之宝贵文物被如此破坏并流失海外,实备感痛心。”
今天浦东的震旦国际大楼,不但在接待大厅高挂国画,使用红木仿古家具,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更建起了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大量玉器。震旦文教基金会还和北京大学共建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发挥北京大学人才众多、学科齐全和震旦艺术博物馆藏品丰富、擅长器物学研究的优势,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
“因为都是中国人,要有大中华的观念。”顾益生表示,上海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外公外婆都是浦东南汇人,为此他还特意去寻过根。
“祖国变化很大”
吴大中,一位新旧中国和浦东沧桑巨变的见证人,祖籍江苏宜兴,1937年生于上海,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抗战胜利后,当时年仅十岁的吴大中随亲人去了台湾。上世纪70年代移居加拿大,此后分别于1984年、1999年两度接受祖国的邀请,来北京参加了建国35周年和50周年的国庆观礼活动。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之初,吴大中代表台湾百大企业之一的远东财团发展大陆业务,投资浦东并在此安居。这些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他说:“祖国变化很大,浦东,正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和缩影。”
抚今追昔,吴大中感慨地回忆说:旧上海是一个充满了半殖民地痕迹的城市,那时的政府只重税收,各西方列强的租界和中国人管辖的区域互不统属,水电系统、电话线即使毗邻也不相连,整个上海呈块状发展,缺乏统一、理性的规划。他指出,只有中国人自己来当家,才能把上海建设好,而1990年开始的浦东大开发,是中国从近代以来,第一次由自己做主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盛事。
但在浦东开发之初,吴大中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无法想像浦东这样一个“新上海”说造就造起来了。80年代的浦东,还是以农业为主,兼带一些打米厂、榨油厂等传统的小工业,一条黄浦江将浦东隔离在上海市区之外,只有少量的摆渡船往返于两岸之间,那时的上海市民把去浦东叫做“出城”,很多市民没事很少到浦东去。然而随着浦东大开发号角的吹响,15年间,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新浦东神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幢幢商务大厦和生活小区在荒野苇草中拔地而起,穿过黄浦江的隧道和桥梁陆陆续续地建了起来,实行从浦西到浦东的单向收费。那时浦东虽然已经建造了不少高楼和生活小区,可是人气不旺,房子空置很多。直到2000年5月1日取消过江收费,吴大中发现,不到一个月,过江的隧道、桥梁和浦东的道路就堵车了。加上连接浦江两岸的地铁二号线也于2000年开通,浦东房价一路走红,就业、居住都火了起来。吴大中从过路桥费的取消上,感到上海政府“很有魄力”。
“环境越来越好”,吴大中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致力于开发中国的经济潜力”
“我们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间,经历了落后挨打和救亡图存,已经重新站立起来了,但我们还要加快经济发展,要建设世界级的企业,如果没有世界级的企业,我想中国站立起来的基础还不是很稳固。”
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上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李慈雄指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很多都已来华投资,可真正将总部迁到中国来的世界级大企业却少之又少。”而中华民族必将复兴,中国腹地是一个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庞大市场,是实现“建设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这一宏图的极好舞台。
李慈雄在台湾出生长大,是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关门弟子,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任职时,代表世界银行到中国大陆,从事了一年的工业改造项目。在这个过程里他发觉中国有很多好的人才,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但是还没有好的机制,所以他想若能结合中国的人才与市场,再引入国际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会创造出世界级的大企业。
1989年,李慈雄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中国工业管理与投资公司(英文简称斯米克),次年他就卖掉在美国的别墅,携家带口赴浦东投资,要“致力于开发中国的经济潜力”!
这是在80年代末外资纷纷撤离中国的背景下,上海吸收到的第一笔外资,也是浦东开发的第一笔外资。而当年的浦东,还一片荒凉,“晚上看不到灯光”。
当时的李慈雄才35岁,当日本三菱公司的一名常务董事问他在中国想做什么时,他回答说,“斯米克要做中国的三菱”,让对方惊诧不已,而李慈雄认为在中国完全能够培育出世界级企业。
斯米克最初与上海的国企合资办厂,在打破国企“大锅饭”过程中,半年就使旧体制下的企业效益发生了质变。90年代初上海到处都在搞建设,装修用的瓷砖需求量很大,李慈雄看准这一商机,投资办厂搞研发、生产,销售的第一年就盈利。在瓷砖市场初步积累资本后,斯米克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参股合股多家公司,事业集中于磁砖、家用纸、通信电源等几大核心竞争力产业,总投资额近30亿人民币的企业集团。
到了2001年,浦东大变样,事实证明李慈雄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成了台湾《商业周刊》的封面人物,报道称他是中国的“地砖大王”。《商业周刊》还援引李慈雄大学同学的话说,南怀瑾老师对李慈雄影响很深,“他有大中国情结和中国读书人的使命感。”
“中国一定会起飞”,展望未来,李慈雄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崛起,需要海峡两岸的人才整合起来,这才有办法真正创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他说,他们整个集团包括很多台商都在想,海峡两岸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经贸关系,也就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一个比较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