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香:抹不去的敦煌烙印
徐晓燕
 |
一个敦煌生,敦煌长,自幼随父学画,伴着飞天长大的农家孩子,13岁开始拿起画笔画飞天,自此母亲“上课不听讲,不务正业画娃娃”的责骂就未曾间断……
23年后,这个“不务正业”的敦煌人,操笔以画为业。一个“缘”字使我们相识。那天她拿着多幅画作让我欣赏。“观音”、“普贤”、“飞天”、“胡旋舞伎”一幅幅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的工笔画吸引着我,大漠黄沙浩荡之气弥漫其间。
“日山水万日人,花卉当天就出门”,学画之人深知画山水难,画人物更难。傅香恰恰选择了寄情人物与山水,主攻工笔重彩人物画、西部风情水墨画。从佛教人物到唐代仕女的线条灵动,刚柔有度,再到鸣沙胜景的笔到神传,不能不让人慨叹,傅香得了敦煌这座“不能移动的艺术宝库”近水楼台之利。
去过敦煌,膜拜过莫高窟壁画者,每每面对榆林窟25窟之《弥勒经变》,安西桥弯精华洞窟中的巨幅壁画时,会情不自禁喟叹笔力之老到,风韵之沉凝。这些壁画出自傅香之手,当年她20岁出头。
“其实13岁恣意涂鸦仅是出自本能的喜好,发展到后来不顾母亲反对全力投入,则实在是因为经不住敦煌那些生动多彩的壁画人物的诱惑。”傅香笑言自己是被敦煌艺术浸润熏染为画家的,敦煌壁画就是其艺术之泉。
傅香字佛女,1969年生于甘肃敦煌。因为傅香的妈妈早年患了风湿病,家庭生活条件较差。为了买书买本,14岁的她就开始卖画。这年,她随家人到了百里以外的敦煌。在莫高窟,那优美传神、飘飘欲仙的飞天,清净祥和、圣洁高古的菩萨壁画把她迷住了。从此,敦煌艺术成了她追寻艺术的根,漫步人生的路。为了掌握人物的形象、神态,1990年,她师从雕塑家何鄂(《黄河母亲》的作者)学雕塑;为了正确地掌握工笔画基本功,1992年,她跟天津美院赵云教授学画,随后又得到赵以雄、耿玉琨和常书鸿夫人李承仙等名师指导。由于她的勤奋、执着、聪慧,敦煌刺绣厂、安西博物馆等先后聘她作设计。1993年又得到敦煌书画院纪永远院长赏识,请她到书画院专门从事书画创作。
为了学到敦煌艺术的精髓,她从1993年至1998年间,随西北师大王宏恩教授等一行到敦煌东千佛洞面壁摹画。多年来,通过对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等敦煌石窟“不可移動的藝術”“煉狱”般的临摹研习,傅香佛教画作用笔刚柔有致、气韵明朗圓潤的画风日臻成熟。
傅香在敦煌石窟中临摹壁画,既写画中人物的形质神态、景物的映衬,又思画內典故由來、內容的含义,从而把握形神至理念的联系与結合,达到认识的飞跃。傅香的工笔画以生宣作画,化色为彩,表現出和谐渗透、明朗圓潤的气运,追求着工笔画用笔化彩天然无迹的境界。画境犹如一首古詩:“月到窗前疏影新,風行水面自成文”。
20多年来,傅香潜心作画,不断收获着喜悦,她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弥勒经变》、《唐僧取经图》、《观音菩提树》、《飞天畅想曲》、《莫高窟拜佛图》、《秋香拜月》屡次获奖,并被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书画爱好者收藏;成功地在中国西部、南方、日本德岛办展。作品入编《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典》,获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奖。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美协敦煌创作中心画家、敦煌书画院特聘画家。
2004年3月8日妇女节,在北京朝阳文化馆开幕了一个特殊的画展,敦煌女画家傅香佛像画展成为文化馆中最引人的一幕。她的画讲究内涵、意蕴、哲理,颇显佛学意境,西域风情。那次进京开画展,共展出36幅莫高窟工笔佛像画。
傅香说自己的根在敦煌,没有敦煌就没有她现实的人生和艺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