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为和平挥杆的大使们

傅香:抹不去的敦煌烙印
中国民间玩具
拿什么拯救你——国学


中国民间玩具


李寸松


我爱民间乡土玩具,儿时玩,到老了还在玩。儿时当宠物,长大了当老师,小玩具里有大学问。
乡土玩具旧时常见,人们看惯了,不大上心,以为是些孩子们玩的“烂泥嬷嬷”,无啥稀奇。有人还说它“土里土气”,“不登大雅之堂”。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其实,他们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国画大师李苦禅(1898—1988)说:“别看不起土老乡的作品,虎帽、猪鞋、小兜兜、泥饽饽(泥模)……我看要让毕加索和马蒂斯见了,准得叫好!”艺术大师徐悲鸿(1895—1953)看了“泥人张”(张长林)的作品后大加赞赏:“其传神之妙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之像可以拟之。”可见乡土艺术里有杰作,中国的民间有制作高手。下面介绍几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乡土玩具。


布老虎
民间宠虎习俗,历史久远。1987—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距今约6400年,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葬,在墓主人的遗骨旁各有一座蚌壳堆塑,一座是龙,一座是虎。这就证明,中国民间宠龙、宠虎的习俗,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
布老虎从前在乡村里随处可见,许多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缝制。天生的老虎一个模样,而布老虎却是千变万化,各地的制作有所不同。北京的一看就是北京的,山西的不同于山东的,河北的有别于河南的……真是五花八门,千虎千面。更妙的是放在一起,又都是中国“老虎”,这说明制作者能自成一家,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民族风格。
乡间的人们做布老虎是想让孩子们有个“老虎朋友”,避邪免灾,茁壮成长,而不是为了吓唬孩子。他们抓住老虎的外形特征,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神的大眼睛,刚劲的长须,美丽的斑纹,威武的姿势,以及脑门上的“王”字,活脱脱一只森林中的百兽之王。制作者认为怎样好看就怎样做,因为抓住了老虎的特点,所以怎样变化都能传神。


泥塑玩具
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是位伟大的女神,众所周知,女娲的对人类的贡献是“炼石补天”、“平息洪水”,1800多年前东汉的《风俗通》中有记载,她还“抟土造人”,被民间尊称为“人祖奶奶”。虽然女娲“抟土造人”是神话故事,但也折射出民间捏泥人历史的悠久。中国最古老的泥人实物是在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出土的红陶女裸像,距今约55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泥泥狗”是中国自远古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泥玩具。人称“活化石”、“真图腾”河南淮阳有座“太昊伏羲陵”,古时候,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有盛大的庙会。一个月里参加庙会的人数可达200万左右。庙会上卖的一种当地艺人手捏的泥玩具叫“泥泥狗”,捏的都是些叫不出名字的怪物,简直就是古书《山海经》里描述的奇禽怪兽的“图解”。
“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民间的一种泥哨,有荷包形和鸟形,其身有孔,可吹响。传说1000多年前隋唐时,当地常有战事,此玩具就是当年的军用水壶和海螺军号的变形。
“叫虎”为河南高密泥玩具的代表作,体分两节,皮连腰间,中空有哨,拉合能“叫”(响)。造型威武,色彩鲜明,惹人喜爱。
“大阿福”为无锡泥人,此玩具老幼皆知,名扬四海。传说古时无锡山林兽多伤人,民不聊生。天降“沙孩儿”笑吞怪兽,使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由此,人们捏制“大阿福”流传至今。


天津泥人

天津泥人在17—18世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埙是一种烧陶吹孔乐器,是原始先民为模仿鸟兽之鸣,诱捕猎物而做。古埙在陕西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山西万荣荆村、甘肃玉门火烧沟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出土。距今6700—7000年。此外,在河南辉县殷墓、郑州铭功路、二里岗商代遗址也有发现。古埙有一孔与多孔之分,形状有蛋形、鱼形、梨形多种。以梨形最为普遍。古埙距今已十分遥远,但在在河南淮阳制埙的手艺流传至今,烧土而成,可吹可玩,呈梨形,俗称“小梨喽”。原始先民创造了埙,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既成为中国民乐至今仍在使用的乐器,又成为中国众多音响玩具的祖先。


北京民玩
北京民间玩具品种多,样式多。诸如泥人、陶人、面人、糖人、泥模、刀马人(骑马戏剧武将,泥制,经低温烧制后上彩)、鬃人(底有猪鬃,置于铜盘,鬃有弹性 ,击盘受震能动。造型为京剧武将,恰如京剧开打)、毛猴(用中药材辛夷和蝉蜕粘合,生动传神)、草编鱼虫、各式风筝、皮毛兽、、木车马、布鸟布兽、跳跳人等,题材广泛、材质多样。各种老北京风俗、三百六十行、婚丧寿育、京剧戏出、京剧脸谱,社会众生相,包罗万象,汇成了浓浓的京味京韵。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极其宏大、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小小的民间玩具也是文化遗产沧海中的一粟。近年来,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一些民间玩具的制作已濒于失传,亟待抢救。李寸松:1927年出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上海美协组织部副部长、新国画研究会学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副秘书长、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任民间工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其漫画、版画作品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有收藏。1991年,纪念新兴木刻运动六十周年获“优秀版画家纪念奖”。历年来,编著民间美术著作十余种。多次主持中国国内和赴国外的民间美术作品展。数度应邀出访前苏联、日本、法国等国家。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