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

经济

告别“救世主”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上海闵行: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陈妙法


闵行,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如同一把“金钥匙”镶嵌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
距今5500年前,闵行先民就创造了马桥文化,现代在此出土了200多件陶器、石器、骨器,还有灶坑、窑穴、水井和少量青铜生产、生活工具。夏商时期(前2070——1046),这里芦苇摇曳,舟楫穿梭,出现了环太湖地区面积最大、最具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
唐天宝十年(751)在闵行设华亭县。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形成上海镇。1992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闵行区的行政区域,直至今日。
伴随着上海开放开发的东风,闵行正以上海新城的宏伟雄姿崛起,在她37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现代气息的居民住宅,外商云集的工业园区、示范效应的都市农业、初具规模的大商业格局,以及一大批相继竣工的重大工程,给闵行带来勃勃生机。
而在全国建立较早、面积最小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惜土如金,“精耕细作”,建区19年来,国家累计投入10亿元人民币,而开发区累计上缴税款240.45亿元人民币,投入产出之比高达1:24,单位面积产出高居全国榜首。
发展产业集群的载体
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入闵行开发区内投资的世界500强的企业已达37家,占全区现有企业总量的40%,而其销售收入、税收和利润三项指标平均占开发区总指标的75%左右。自2002年以来,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以选资作为重点,在选资中不仅重视优势企业增资扩股,而且积极主动地把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强的其他世界500强企业引入闵行开发区。
加强关联企业衔接:作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ABB,2004年低压电机项目已经投产,最近其高压电机也落户闵行,同时,开发区还为其他类型的发电机项目保留了土地,这样ABB在闵行的企业将达到3家,并且技术衔接、能级提高,使企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区资源使用的集约化达到了有机统一。
加强研发能力的配套:法国圣戈班在闵行的企业已有6家,美国强生也达到了5家,今年主动提出设立研发中心,开发区则提供了相应的土地资源及各种配套条件,促进其能形成共同的技术平台和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的扩张:2003年,富士施乐复印机项目在原址扩大生产能力并增资10亿日元,建设第二工厂,数码复印机年生产能力由9万台跃升至30万台。为此,开发区动迁和置换了周边的5家企业,提供8000平方米土地和1.3万平方米厂房。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达到30亿元。

精耕细作,优化环境

闵行开发区土地面积小,是持续发展的瓶颈。但开发区抓住了土地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及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特征,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精耕细作,供地向产业集群倾斜,把结构调整与资源集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按项目投资和实际需要来规划土地出租工作,重视项目的投资密度和预期的产出效益。对需要预留地块的项目采取预约的方式,明确土地预约的期限(一般为1-2年),防止土地的闲置。在开发区道路的规划上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以适用为主,目前开发区最宽的道路是18米。
搞好产业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步调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相对充分的资源条件。
通过落实政策,向覆盖率和容积率要效益,实现“零地块”招商。向开发区内企业大力推介上海规划部门发布的《上海市对郊区工业用地的规划》,通过提高地块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帮助企业在不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可以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约10个百分点。
闵行开发区采用的是利用外资搞开发、企业方式搞管理的开发模式,缺乏相应的行政管理条件。为此,闵行开发区积极探索出一条以企业化方式建设、管理开发区的路子。
把加强和改善服务的理念贯彻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培育“亲商、近商、便商、利商”文化,做到“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有事不撒手,难事伸援手”,实现“政策有限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
推进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开发区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协同各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投资审批的系列服务、项目建设中的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等“三条服务主线”。
保持开发区“天蓝、水清、地绿、路畅”的硬环境。近年来,开发区的软硬环境持续改善,由开发区参与投资3亿元的轨道交通5号线已正式运营,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生态公园去年正式对外开放,开发区还顺利通过了ISO14001认证。

打造开发区国家级品牌
上世纪末,闵行开发区以机电、医药、轻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基本构架已经形成,土地基本利用完毕,致使开发区进入生命周期“成熟期”时,开发区狭小的土地已经布满了外资企业,已无发展空间。
经过深思熟虑,开发区在新世纪敢于“壮士断腕”,巧于“金蝉脱壳”,及时地把引资重点从过去的轻工、纺织项目为主,转向以轨道交通、电站设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短短几年,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菱、强生、圣戈班、西门子、ABB、世界著名品牌饮料、汽车配件、医药、富士施乐、YKK等10个产业集群和核心企业的态势。
2004年,在开发区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完成工业销售额273.37亿元,实现利润33.48亿元,上缴税收32.94亿元,按纯工业用地计,每平方公里销售额超过125亿元,税收超过15亿元,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在全国开发区中,单位面积上缴税收和企业利润名列第一,销售收入名列第三,今年,开发区被推荐为“全国土地集约化利用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国家级的品牌,是闵行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在发展的新时期,要着眼于“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技术进步,注重产出效益”,突出自身产业优势,继续提升开发区的整体形象:
要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以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
要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空间有限,开发区就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规模的膨胀,使每个集群平均年产值达到35-40亿元的规模、500强投资的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开发区总指标的90%左右。争取在2007年实现开发区销售额、利润总额和税收分别达到400亿元、40亿元和40亿元的目标。
闵行开发区将以崭新的面貌,成为长江三角洲一颗耀眼的明珠。

陈妙法,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董事长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