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走泥丸
武眉凌
六盘水是个放牧心情的地方,这里有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热闹的海底世界——海底生物化石群;有地球生命最古老的记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有奇绝超拔的喀斯特地貌精品;有古朴神秘的地域文化。而夜郎归属之争和鱼龙化石出土使这片“养在深闺”的净土,不再骄傲地等待识者……
溯本清源 拨开“谜”雾访夜郎
初识六盘水,是一篇有关鱼龙化石的报道。海霸王刹那间的凝固,是地球2亿多年前遗留给我的请柬,邀我去会晤六盘水的昨天、今天,尽管这个昨天很遥远,遥远到沧海桑田……
2005年4月3日,我从北京出发,三个小时后降落在贵阳,再换乘汽车前往六盘水。一路上,我领略着磅礴如诗、连绵如画的喀斯特山地美景,来到了锁在云雾深处的六盘水。不愧有“凉都”之称,这里的气候比北京还要凉爽几分,我下榻的市迎宾馆海拔1830米,好在没有高原反应。本想直奔“邀请者”家中——鱼龙化石村,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说六盘水的旅游景点如天女散花,你听我们安排可节约时间。否则,一个月你也走不完。于是,我开始了“夜郎寻梦”。
夜郎,这个在2000年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有10万精兵,满坝良田,于盘江上下舟楫往来的神秘古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折戟沉沙。只因汉使误译了夜郎王一句“汉孰与我大”的问询,成就了一句成语,也使夜郎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特别是近年来,不仅贵州处处抢“夜郎”,滇、湘也争当“夜郎臣民”,一次又一次的夜郎研讨会惊醒了沉睡的古人今人。有《史记》的“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和《水经注》的“夜郎县故夜郎候国,唐蒙开以为县……温水至西流”的记载,而古称“牂牁江”、“温水”的北盘江由六盘水自西向东流,使六盘水人认定他们起码应是“夜朗故里”之一。我非历史学家,夜郎国的都邑在哪里我并不看重,行走在历史浩荡的贵州西部,磅礴乌蒙山水尽收眼底,遥想夜郎古战场的烟云,寻找红军“走泥丸”的足迹,内心油然升起豪迈感,而最吸引我的是——
夜郎古国长满了青苔的传说
六盘水人一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夜郎的百余文字所指的神秘的地方就是今日六盘水的毛口。因此,我坐上越野车,去毛口寻找夜郎的神秘……
这就是郎山吗?面对郎山,我感觉历史的风烟云雾般缭绕了我,依稀仿佛看到“夜郎王”正站在高高的山头找寻建都之地。在六盘水乡下,老百姓中有这样一种传说,讲的是夜郎王为了选一个有百座山的地方建造国都,来到毛口附近的郎山察看,可是数来数去始终只有九十九座山,把自己脚下的郎山漏掉了,只好把都城建在牂牁江畔的毛口。
听了这个传说,也许你会认为夜郎王真傻。然而,当你沿着夜郎古驿道进入毛口,你可能会感到传说中夜郎王将都城选土地肥沃、易守难攻的毛口是一个明智之举,说明他识天时地利懂兵法。进入毛口,必须翻越打铁关。打铁关原称“打劫关”,据传因常有绿林人物盘踞出没而得名。打铁关位于郎山和岱山之间,由于地势险而素有雄关铁锁之称。站在打铁关上俯瞰毛口,但见奇峰四散,雾霭缤纷,整个毛口就如一座神秘城邑锁在群山之中、北盘江之畔,难怪古人在打铁关前的悬崖上刻了“岩疆锁钥”四个大字。
毛口,不仅有高耸入云层层叠叠的大山保驾,还有波光闪烁的牂牁江在高山峡谷中蜿蜒流过形成天然屏障。而牂牁江畔的种种传说,如满山奇石,俯拾皆是,个个让你爱不释手,我在传说的大山里找不到方向了。前面那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这酷似女阴的天然岩石,据说是北盘江边自古称为“牂牁寨”的山寨妇女每年都要祭拜的图腾。为什么朝拜这块石头已无从考证,我只能天马行空地猜想。因为古夜郎没有文字,山寨里的人只说是老辈人留下的规矩,就像有的少数民族祭拜大树、箐鸡一样。在枝枝蔓蔓的传说中,月亮洞之谜,是萦绕考古学家甚至普通民众心中的千古疑团……
相传西汉(公元前206前——公元25年)夜郎国兴盛时期,夜郎王多同某夜出宫巡视,遥望郎山,大风过处,忽见千寻绝壁上出现一个形如偃月的山洞,正在吐出层层云雾,一时惊喜交集,遂立下遗嘱。从此,人们才把郎山改为老王山,把安葬老王的山洞称为月亮洞。
月亮洞位于海拔2126.9米的老王山东面的山腰上,旅游局的朱丹局长说我命好,时逢晴朗天气。平时,月亮洞多被云雾缭绕。我在公路边停车遥望,那月亮洞在夕阳晚风中笑得如月牙般美丽。然而谈起上月亮洞,陪同的朱局长连连摆手,那真是谈虎色变。这老王山巍峨雄峙北盘江岸,山洼里崖碧苔青幽深莫测,只有岩羊出没,人迹罕至。从前,有几个农民为生活所迫上山砍岩棕(一种野生的棕树),不幸跌岩丧了命。几年前,又有几个四川人,做了黄金梦,想进月亮洞取宝发财,刚走到小半山便迷了路,差点儿下不了山。据说,洞中埋藏着金银珠宝,取拿时只能悄悄地,不能说话,不然财门会自动关闭,连人都休想出来。洞里有古墓,还有随葬品,云云。
月亮洞里有无秘密?若有,又有何秘密?据说有人曾进过山洞,确有三座古墓。
沿着古驿道前行,不见古夜郎的踪影,沧海桑田历史的烟尘已把它尘封在了地下。毛口乡的书记指着坐落在牂牁江畔的一个青石镶嵌的坟墓说,那是被当地人称为“王子坟”的夜郎王子的坟墓。是不是王子坟?没有碑文作证。
夜郎,这个短暂而神秘的王国,留给我们的谜团就像六盘水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样,数不清,采不尽。这些千古谜团何时才能大白于天下,也许明天,也许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还是让我们走出历史的谜宫,去感受六盘水那自然环境中的童话世界吧。
融入大山看千秋画卷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六百多年前大明开国军师刘伯温做此预言的根据已无从考究,然而近年来旅游大军把眼光投向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却是大势所趋。而六盘水,却因为大山阻隔,旅游开发较晚,而较好地保留了古朴的民风,原始的生态,本色的世界,成为一块难得的未被开发的旅游处女地。因此,每一个到六盘水的人无不为这古朴原始本色的自然风貌和民族风情所打动,所倾倒,所陶醉。
去天生桥的沥青路面正在修建,越野车爬行了3个多小时才到天生桥所在地——金盆苗族彝族乡,又跳跃了半个多小时方到天生桥下。如果不是六盘水市廖少华市长一再推荐,我也许不会到这个景点来了,因为天生桥的图片我已看过,无非是山与山的牵手。而当我真的来到了天生桥下,我才知道那慑人心肺的壮美,不是小小的镜头所能摄下的。它百米高的身姿,上托蓝天一片,下临莫测深渊。天生桥高13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公路的真正能称其为“桥”的天生桥。站在天生桥下仰望,它就那么凛凛然的拔地而起,那激荡心魄的震撼,不仅为它的伟岸,还有那份空灵。天生桥,多少年了,你卓尔不群地守望在这里。如今,从你身上走过的不仅仅是三两个背着背篓的乡民和成群的牛羊,还有那滚滚而来的车轮,让你承载,高低不一的喇叭声在你身边回荡,但你依然屹立在这里!你在等待什么?天生桥下流水淙淙,你是不是在等待一份似水的柔情?如果那个叫弗郎西斯卡的美国女人把呼唤爱情的纸片贴在你身上,你一定名扬世界,因为你的孑然独立,你的超凡脱俗是“廊桥”望尘莫及的,更重要的是你是你自己的缔造者,是从地上升起的彩虹。这是你的魂,你的魄……面对你,我想起了余光中的诗:
“这巍峨的自负谁能了解
除了尼采和风
和四周渐凋的薄暮……”
恋恋不舍地告别天生桥,我驰向——
贵州屋脊韭菜坪
“不登韭菜坪,枉为贵州行。”韭菜坪是乌蒙山的主峰,也是贵州最高峰,海拔2900.6米。因其山腰上漫生着成片的叶宽如剑的野韭菜而得名。
纵然登上贵州的“珠穆朗玛峰”一览众山小的诱惑无穷,但千万不要心急,因为韭菜坪每一个高度有每一个高度的风景,那是不同的感受,是最值得珍惜,是属于自己的。
几亿年前,韭菜坪一带是懒洋洋、宁静驯服的大海,因为是浅海台地,所以没有掀天巨浪。后因地壳运动,海底慢慢下陷,特别是3亿年前短暂的海退,使此地局部成为陆地,直至2.5亿年前猛烈的火山喷发,漫长和刹那间的骤变,让地球呈现给今天的我们,一处独特的风景。
一千米处的韭菜坪,底色是土黄色;仅仅上升300米,韭菜坪就变成了灰绿色,那是浅海泥岩风化和火山喷发留下的不同记忆;再往上,你还会看到黄红,浅灰的……
韭菜坪的植被,更是让你惊叹!常绿落叶林、针叶林、阔叶林、亚高山草丛和亚高山灌草丛将以不同的舞姿和造型迎接你,风景随着盘山路的盘旋而旋转,刚才还是山花烂漫,转头间又碧树参天,等来到山顶,竞是芳草碧连天。
没有赶上野韭菜花飘香的季节,据说,从2800米处即可欣赏韭菜曼妙的舞姿,一直到2900米,那是一望无际的“韭菜”草原,而这里的野韭菜比青草高,比兰草壮,飘逸芳香,沁人心扉。廖少华市长说他亲口尝过山上野韭菜,这里的韭菜除了有韭菜的香味,还有淡淡的甜味。司机小廖说这里的韭菜能长小腿高,人躺进去会淹没在里边,他就曾嚼着韭菜花在里面小憇过一觉。没见着韭菜坪的韭菜,我并不失望,因为满山的石林已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是喜欢把玩奇石的人,爱石如命。“石不能言最可人”嘛!可是像这样白如飘雪浩如大海的石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想起江苏省扬州个园的冬景用的就是这样飘雪的石头。这些石头有的围在一起像小房子,有的独立成景,像猪像羊像白鸟欲飞,我来到一处四面有围墙,还有门有窗有门坎有板凳的一个“客厅”里静坐,风从“窗子”吹过,我却感觉那是海水在轻轻地漫过来,我想起了查太莱夫人森林里的小木屋,而这芳草萋萋中的小石屋不也可以做我心灵的家园吗?小石屋的墙壁上,有海浪的波纹,还有古生物化石,那是大自然送给我的壁挂吗?这样的小石屋,是金屋玉屋能比的吗?望着壁画上的化石群,亿万年前的大海向我汹涌而来,海草随着海的波涛摇曳,海百合在袅袅婷婷的轻歌曼舞,美丽的菊石扇贝、小鱼儿等软体动物轻轻地在珊瑚旁穿梭,海霸王鱼龙眯着眼在远处欣赏这份宁静。哦!是一场怎样的浩劫定格了这美丽的画面,从这些化石身上我看不到惊惶和恐惧。
离开韭菜坪时,我采了几片草叶轻轻覆盖在我小屋子的化石身上,我想起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是:谁是前世埋葬我的人。
一直在欣赏地球呈现给我们的画卷,现在,我带你去地球的心脏聆听地球的心跳吧——
一旦入山腹 千秋满石屋
六盘水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这些岩石经过大自然亿万年风雨的雕琢,不仅创造了雄伟壮丽,千姿百态的地表佳景,而且也孕育了形态奇幻,神奇诡谲的洞天世界。六盘水的溶洞有多少
,正像夜郞王数不清有多少山头一样,谁也数不清。因为“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难怪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是“玩洞节”。
盘县大洞的问世,敲开了六盘水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大门,让人们认识到六盘水这片因“大三线”建设而沸腾起来的土地,不仅有红军的脚印,夜郞的传说,在更遥远更遥远的过去,这块土地曾经是古人类频繁的活动区。盘县大洞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绽放着26万年前远古文明之花。
盘县大洞位于盘县珠东乡十里平村,志书记载:“光明宏阔,无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间,由寺层盘曲而上,一石乳高耸而顶平,上建观音阁。折而下,石壁迫来,侧身而蟹行则大洞焉。”后成为乡民熬硝之所,而洞中堆积如山的古生物化石,被他们随意扔弃或砸碎喂猪肥田。直到1992年,一支由一流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伍进驻盘县大洞,发掘成果一公布,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全世界掀起了中国南方古人类研究冲击波,这个远古人类栖身的隐蔽场所,在美国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频频曝光。
盘县大洞有这样几个之“最”。盘县大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洞穴遗址;5枚古人牙化石最完整地反映了人类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过渡的特征;第一次在亚洲发现“勒瓦娄娃”技术;至少已超过26万年是目前贵州省最早的古人类洞穴遗址……
站在这瑰丽的地下博物馆里,我听到了26万年前祖先繁衍生息的欢歌笑语,那声音本真自然,发自肺腑,也没有时下流行的淡淡的忧伤。
碧云洞在盘县县城南部,擅游观胜地之名已数百年,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曾到过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倾州游碧云洞和“赖拜”古俗(又称玩水洞),流传至今。碧云洞分天地两洞,上下相通。天洞在山腰,洞口高50余米,宽80余米,藤萝密布,钟乳悬挂。地洞在山麓,进入地洞,分水陆两路,忽分忽合,时高时低,蜿蜒曲折,扑朔迷离。从地洞仰观天洞洞口,“天窗漏日”景观,给我留下颇深印象。洞中钟乳云垂,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曾生动地进行过描绘:“由窟右循崖而东,有一石痕,亦自洞顶附壁垂直而下,细纹薄影,是为蛇退皮……”
“此处有景道不得”。有徐霞客如此生动的笔墨,我的想像折断翅膀了。
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名不经传的哒啦洞,哒啦洞有大小两洞,大小洞如一对相守千年的伴侣,不争不吵含情相望。大洞内的一切景致都粗犷豪放,故称丈夫洞。与丈夫洞相对不过百米,掩于树影之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哒啦洞,一切都娇小灵秀,人称秀娘洞。我自认为,没有穿上现代迷彩装的豪放之夫与纤纤秀娘,最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真的就是美的,不要让那七彩的灯光迷离那原始的美丽。有时需要——
别撩开她的面纱
最深的是你
最高的是你
最险的是你
最长的是你
野山羊往下看,
白头鹰往上看……
这是唱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歌吗?可是我身临北盘江大峡谷时耳边似响起这首歌。我曾提出把北盘江大峡谷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二,遭到廖少华市长的反对。他说据专家考证,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比,北盘江大峡谷有着自己的神奇。我把他的发言归属为市长的性格。“不敢说自己是第一,但也不承认是第二。”忘了是哪位名人的名言,但能说出此话的一定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当我提笔写这一小节时,脑子里却是一片茫然,因为我没能下到大峡谷,不是因为那几千米的高度,是没人能带我下去,太奇、太险、太神秘,我见的领导们(包括北盘江大峡谷所在地野钟乡的干部)也都没下去过。去年中科院曾组织了一次北盘江大峡谷考察(据说惊动了好几级安全监督机构)。但是我还是想把我听到看到的一鳞半爪呈现给读者,因为北盘江的一个侧影已把我深深地打动。
我曾于三处观看北盘江大峡谷,犹如从云端俯视,虽令我心惊胆寒,然而头脑仍能蹦出这样的诗句:“西南万壑注,劫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虽然看不到大峡谷里那原始的森林,但想像得出黑叶猴如何轻盈又优美的在树杈上来回蹦跳,这是上帝赋给它们的原始森林,近百只黑叶猴成了这片森林的霸王,然而一声惊叫依然惊得在树冠上瞭望的哨猴东张西望,胳膊粗的大莽蛇从它们攀沿的树下轻轻爬过……
在大峡谷边长大的冉老汉,现已70多岁,曾多次去过大峡谷。冉老汉说:黑叶猴体态奇特优美,身体纤匀,四肢修长,全身黑色,头顶有一撮直立的黑色全冠,两颊各具一条白色的条纹,尾巴比躯干还长,雄猴体型大,毛色深黑,雌猴腹底有一块三角形白斑,或抱婴猴或带幼崽,婴猴毛色棕红,最可爱的还是黑叶猴的睡姿,尾巴皆下垂,有的靠树干睡,一只手臂紧握住树枝,有的在树桠上蹲着睡,会双手抱头,胆子小的,会到地面上倚石而眠。
乡村教师冉老师则告诉我,峡谷内北盘江在深切的河谷中蜿蜒淙淙,两边是巍峨挺秀的大山云雾缭绕,原始森林一望无际,幽深神秘,最令人吃惊的是那些奇形怪状的植物,是山上没有的,那是些热带植物,我叫不上名字,只知道有棕竹和九层皮树。冉老师还说,谷里有一洞穴,位于北盘江北岸的千寻绝壁上,站在谷底大吼一声,洞就有水会流出。老百姓说里面有犀牛,一听到声音就会动……
据去年的考察资料上说,北盘江大峡谷海拔780至1680米,两岸悬崖陡壁。海拔1200米以下,由于焚风的增温作用,出现许多南亚亚热带植物,如海芋、个溥、青果榕等。考察中已发现物种849种以上。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黑叶猴、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藏酋猴、弥猴、小灵猫、鸢、雀鹰、斑羚等13种,还有真菌35种,苔藓植物58种,蕨类植物114种,药用植物178种,夏候鸟17种,冬候鸟14种,旅鸟4种,真是植物的天堂、动物的乐土。
北盘江大峡谷,你是我最向往的五彩斑斓的梦,是我这次六盘山之行的一声长叹!什么时候,我能随流淌在峡谷里的斜阳,悄悄来到你身旁。地下的森林太缥缈,地上的森林公园——
玉舍林木 如诗如画如梦绽
玉舍森林系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玉舍彝族、苗族乡境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风情,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花节”等民族节日别具一格。未进玉舍森林,先见杜鹃,那姹紫嫣红真是“好春藏不住,子规驻年光......”
走在玉舍森林里保存完好的2.5公里的古驿道上,想像远古时候,有多少商旅和达官用脚印丈量过这崎岖山路,有没有前不久电视台播放的“大马帮”走过,在山谷间飘荡,只是那铃声已不清脆,深深打动我的,不是那古藤青蔓,古树参天,因为这是所有森林公园都有的阴凉,忘不了的是玉舍森林的水,那隐藏于山间丛林之中的淙淙流水,忽隐忽现,一会从天而降,似帘幕飘垂,一会儿静谧安详,似沉睡的翡翠,水与山的迷藏,演变成20余处瀑布,无数个参差不齐的小湖泊,而那宛在水中央的绿树,让我联想到九寨沟的海子。
我以为我已欣赏到了人世间的至纯至美,但是导游小姐却一再说你来的不是时候,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吃到野葚子、野荔枝,还有黑黑包,七八月份可以吃,酸甜酸甜的。你看,这棵伸手就可以摘到。我刚要表示遗憾,前方一树的白花夺走了我的目光,那不是我梦了千百次的鸽子花吗?我曾写过这样的诗行:“不知是一个怎样的童话,让鸽子变成了花朵,从此她再不能这样,但每一阵风过,她都展开翅膀……”鸽子花,今天,你能告诉我你心里的渴望吗?站在那一片鸽子树下,我流泪了。
玉舍森林里还有一宝贝植物,那就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十齿花。它会点亮森林的三个季节。春秋是红叶,夏季是绿色,四月初开白花。玉舍森林的十齿花还与众不同,植物大全中注明的十齿花是2米左右高的灌木,而玉舍森林中的十齿花则是长大树的乔木。
令人吃惊的是,玉舍森林每年积雪期长达1-2个月,林海雪原,玲珑树挂,可让南方游客,不到东北,就能领略冰封雪飘。
在玉舍,与山花和小溪对话,我感觉我的心上也萌起了青枝绿叶,带着这婆娑的心情,我去领略——
浓郁的民族风情
千百年来,六盘山的青山秀水,滋润和养育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苗、彝、布依、回、仡佬等30多个少数民族。
大山孕育着无尽的宝藏,也保护传承着这一带的多个民俗,以山为伍与水为伴的山里人,大多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朴的生活,只有节日才能使他们平静的日子起伏起来。所以,各民族的节日就分外多。“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一年之中,这里的民族节多达1000多个,其中有一定规模的就有400多个。节日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有一个娓娓动听的传说。这些传说赋予节日梦幻般的神秘感,把听者的思绪引向那遥远的过去……
节日的生活五彩缤纷,吹芦笙、踩铜鼓、跳铃铛舞,民族民间的艺术精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人们仿佛回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世界。因此,六盘水市已把农历正月初十的梭嘎苗族“跳花节”、农历二月十五的南开苗族“跳花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的海平彝族“火把节”、四月初四和农历六月初六的坝湾布依族“郎山节”等推出,成为旅游的主打项目。
各民族的节日异彩纷呈,各民族的服饰也各有特色。我曾在车里,每遇到一个少数民族的妇女,就询问这是什么民族,同行的旅游局杨京华局长都会告诉我,是苗族,彝族,还是布依族……甚至苗族17个支系都能从服饰中分出来,见得多了,我也略知一二,花枝招展大红大绿的是小青苗,而布依族则是一味的青色,只能从首饰上分辨辈份、婚否。杨局长告诉我,少数民族的每件衣服都诞生在他们自己的手上,从抽丝织布到腊染剪缝。我想服饰不仅是民族的标识,也是穿在身上的史诗,穿在身上的梦。对那些在吊脚楼刺绣的苗族少女,在小溪边蜡染的布依族姑娘,平添了几分崇敬和向往。
我曾去了最具特色的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它是挪威和中国的一个科研项目,是挪威政府在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它不是那种展览有关文物或标本而建的馆,它是几个长角苗寨组合成的一个民族民俗生活区,统称“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地处1400-2200米,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大箐林,林中隐藏着一支清(1644—1911)代初年为避战乱逃来的苗民,目前这支以长角为头饰的苗族在世界总人口中仅有5000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学者把这里比作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梭嘎长角苗人的历史是写在头发上的,到那里去你会发现苗族妇女都用一支长角木梳梳成巨大的发髻,如云雾般堆到头顶上,据说男性的发饰也与妇女相似,近年才不戴了,换上了青色头巾。长角苗的图腾崇拜物是箐鸡,他们以为箐鸡是吉祥鸟,是他们的保护神,自己的漂亮源于箐鸡的美丽,因此他们的服饰也仿照箐鸡羽毛的色调、花纹及形状用蜡染制作。
好羡慕苗寨里人们那种神秘而原始的部落生活,那用木桶背水的妇女,眼神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单纯。她用稻草织成针线包,荷包里没有多少银子,却拥有城里人买不来的恬静、满足。古人说:“知足第一富。”我觉得我没有她们富有。
我忘不了的是临走时,送我遮阳伞的苗族少女关爱真诚的眼睛,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内心的高贵,直到现在回想,还有温情袅袅升起。如今人们却称六盘水为“凉都”,其实——
这次第怎一个“凉”字了得
海拔1830米的六盘水,常年无夏、春秋相连,是藏在乌蒙深处的清凉世界。脱去黑装披绿装,面对全国大多资源城市的日渐衰弱,根据自己独特的气候特点,六盘水人着力打造消夏避暑的“凉都”品牌。
把六盘水定为“凉都”,打造“凉都”品牌,不是异想天开。廖少华市长说:“有乌蒙山脉的呵护,六盘水四季如春,没有风沙,那强烈的紫外线也不肯光顾;六盘水的夏季平均气温19.7摄氏度,气温超过25摄氏度的天气从未有连续5天的记录。虽为资源型城市,我们的空气质量却是全省最好的。”的确,我的亲身感受也不仅一个“凉”字能说透。尽管我此次到六盘水的季节,不是全国各地夏日炎炎、六盘水盛夏如春的时节,没能感受到“凉都”的凉爽暇逸,而感受的是六盘水春天气候的另一种特色,那就是一天中如梦如幻的“四季”。那天,我是从盘县回六盘水市。早晨,拉开窗帘,见艳阳高照,我换上了新买的薄纱丝裙。
9点钟出发,一路上看漫山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红的,粉的,黄的,一堆堆,一层层,我和它们照了无数的合影。没想到,眨眼间,这一切就被滚滚的云雾淹没了,甚至连群山也看不见了。车内的温度已不知什么时候从19度骤然变成了9度,我赶忙拿出薄毛衣披在身上,司机已把车灯打开,山花烂漫的春就这样被缭绕的浓雾咚的一口就吃掉了,这是大自然和我捉的最大的迷藏。在那如幻的瞬间,我感觉身心凛凛。
由于雾大,车子只能像蜗牛那样地爬行。渐行渐远中,天高云淡的秋悄悄袭来,喜欢摄影的杨京华局长走出车外直叫我:“快来拍下这云卷云舒的山峦吧!”走下车来,站在山上看云海,云雾如波涛如飘带在山间恣意飘荡,抓一把雾在手里,那感觉真的如身临仙境。
当我们下午回到市里,刚从“韭菜坪”下来的省青联的张健将其拍摄的照片拿出来与我分享,竟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前天刚刚和我握过手的竹叶小草,今天却枝枝垂着晶莹的冰凌,好一派北国风光。
这一天我的心情随天气的变化盛开、凋谢、然后又绽开花蕾。
在向我发出“邀请”的鱼龙化石村——羊圈村,仅停留了十分钟,我便踏上了归程。那2.5米长的鱼龙化石,确实令人震惊。但据专家讲,这样的鱼龙其实是同类的小个子,最大的鱼龙长达13米,鱼龙在三叠纪的贵州海洋中所向无敌……而出土此化石的羊圈村却是一个宁静偏僻的小山村,没有一点巍峨和霸气。整个村庄的屋子都是石板盖的,发现这鱼龙化石还源于这石板屋顶呢,因为上面有骨头化石,盖房时屋顶不能铺平。告别羊圈村,在蓝天翠竹的掩映中,灰白色的石头、屋舍是那样和谐宁静,富于韵律,像一幅挂在山脚的国画。我想与这个把石头变成艺术品的小村有个约定,不要挖掘和惊动那相伴你们亿万年的海底精灵吧,也许地球发怒的那一刻,它们也曾像《泰坦尼克号》里的主人公那样有过海誓山盟……
离开六盘水的前一天,听说在云雾涌动的坡上牧场又一次出现了佛光,虽然这是自然现象,但是人们依然喜欢给它披上神秘的面纱。据说,敦煌莫高窟就是因为当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在那里偶遇了佛光,而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圣地”。
与六盘水的山水共舞,是情感一次诗意的放牧。
泰戈尔说:“别错过美好的东西。”趁六盘水还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汁原味,喜欢寻幽探秘的人来这里“发现”吧。未知的六盘水还有很多很多,那是你遥远梦境里,一曲曲似水的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