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体验冀中红色魅力

中国海滨名城青岛


 

中国海滨名城青岛

 

武眉凌 王南

“孤本”原指某书仅有一份在世间流传的版本,也指仅存的一份手稿或原物已亡,仅存一份拓本。如今,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青岛借助这个城市特有的孤本—所剩不多、可以代表城市历史风韵的建筑或街区,修旧如旧,成功地使它们成为这个海滨城市的文化招牌。

青岛位于山东省的东南端,一面山峦起伏,三面碧海环抱,濒临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独特的海滨景观使青岛成为许多中国人休闲度假的首选。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多国建筑,形成了青岛中西合璧的都市风情。

到青岛的外地人,最想看两样东西:老房子与海。作为海滨城市,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在中国是少有的。青岛一百年来的建设,有一个基本的风格—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中间既有现代人的思想,又与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18581927)有关。1917年,康有为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青岛这个地方是红瓦绿树,青山碧海,可舟可车,不寒不暑,为中国第一。”从海上看青岛,碧海映着蓝天自成海天一色,绿树衬托着红瓦更显独特风韵。

青岛的变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前已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古时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后渐为商船寄泊之地。东周(前770~256)时期,当地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前259~前210)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前221-206)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156~前87在位)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九所。清朝(1644~1911)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清廷决定设防,是为青岛建制之始。次年,建衙门,筑炮台,建栈桥码头,市街现出雏形。

青岛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始于德国占领时期(1897~1914),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了以军事设施和应急房屋为主的早期城市建设。1900年,德国人制定了青岛城市规划,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为军事基地、进出口贸易港和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1901年开始修筑铁路,水陆交通连成一体。青岛市区道路基本上为方格网状布局,结合地形在街区中心建设道路,初步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布局。

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青岛被列入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借助青岛与德国的传统纽带,一些大型国营企业与海外合资,形成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一批力图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大量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外资企业拥入青岛,带动了青岛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青岛城市的扩张。

90年代初,青岛市仅仅局限于沿胶州湾东岸90余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相对落后。90年代末以后,大型制造业、物流业、现代商业进入大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青岛将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等契机,带动了整个青岛市的产业升级,青岛市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山东对外开放的龙头,青岛承载着山东半岛重要的经济地位。目前,青岛正在由一个单一的城市中心,逐渐过渡到地区中心,并正在由一个旅游和港口城市逐渐过渡到以旅游和港口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城市。

海边的老建筑

分布在海滨绿树丛中的老建筑是青岛的一大笔财富,仅仅一个八大关历史风貌保护区,就有老建筑700余栋。塔楼、尖顶、巴洛克式装饰墙以及以细部腰线艺术处理为特征的欧式建筑,使青岛的老城区拥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青岛可以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是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商业和办公区。而传统上“红瓦绿树”的青岛都在西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东部,十几年的光景,新都市在东部呈现,行政、文化、商业、金融、教育、居住等中心也都迁到了东部,一切与时代有关的大戏开始在东部这个崭新的大舞台上演。西部老城渐渐成了老人区、少人区,纵然是中山路这样几乎代表过青岛一个时代的最繁华的街区,如今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但是西区的老建筑,在青岛人心中的分量却无比重要。青岛市在城市建设中,跳出城来建城,对老城的建筑、街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文化名人故居保护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计划地修复对外开放。按照欧式建筑的原貌,恢复了塔楼,安装了风向标,尽可能地全面恢复历史文化街区欧式建筑的原貌。

青岛的老建筑基本上是德国占领时期的建筑,特别是小洋楼,以德式建筑最为经典。德国人的严谨与精致,在这些小洋楼的设计与建造中得到完美体现。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波及青岛,在青岛的德国占领军寡不敌众,经过两个多月外围战,城市巷战尚未正式开始,便向日、英、印联军投降,大量德式城市建筑得以幸存。在以后的历次战事中,青岛市区一直未经受战火,五十多年积累的各式建筑几乎全部保留下来。1994年,青岛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主要是因为这些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存在。

当年,德国人按照十九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设计青岛,按照“模范殖民地城市”来建设青岛。历经近百年风吹日晒、烟熏火燎,青岛的小洋楼虽然老态龙钟,却保存完好,风格上更是独具千秋。登州路56号是一座独特的德式建筑,它的前身是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啤酒生产设备的啤酒厂,建于1903年。正是从这里生产出的啤酒,在1906年德国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一举荣获金奖。当年的德国人做梦也想像不到,中国生产出了不亚于他们的啤酒—青岛啤酒。巴洛克式风格的原德国总督府、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天主大教堂,太平路口﹑前海风景线上十分抢眼的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百年老楼,使这座城市魅力无穷。福山支路5号是德占青岛时期第一位总督的官邸,风景绝佳。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后买下此楼,今经政府出资修缮,目前成为康有为故居博物馆。

目前,由青岛房产置业集团投入巨资的八大关老建筑的再生正在进行中,几处老建筑现已改造完毕,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发商将原先没有改造能力的住户迁出,然后重新装修改造,既保留了老建筑的原有格调,又嵌入了现代化卫生、空调设施,成了青岛老建筑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青岛注重风貌保护与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空气清新,街道、绿地、古树、水源等得到有效保护,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景观得以延续和发展。

青岛是一座旅游城市,当海轮驶入青岛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深入海中的长堤—栈桥。栈桥是青岛的标志,始建于1891年,全长440米,宽10米,全部使用巨大的花岗石砌成。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伫立桥边,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到青岛不可不看崂山,崂山风景名胜区素以“海上名山第一”而著称,是1982年中国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体的主峰海拔1133米,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崂山是道家名山,是中国道教的传播要地。因地处黄海一隅,难以涉足,且东南两面临海,山光海色相交,让人增添了神秘感,成为历代名士佛道向往的地方,被当作“神仙窟宅”。

“三点一线”托起国际城市大框架

2003年,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青岛荣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奖”。

将“中国人居环境奖”奖牌捧回的青岛市副市长罗永明说,为了这个奖牌,青岛市进行了多年不懈的努力,可以说,这一次是实至名归。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综合评价一个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总体成就的全国最高的综合性奖项。迄今为止,中国只有八座城市获此殊荣。

1992年,青岛开始实施城市东移战略,果断地将市级机关东移,迅速带动了东部新市区的开发。形成了“保护老区、建设新区”的格局,较为完整地保护了老市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景观。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一座与老市区过渡衔接的现代化的东部新市区拔地而起,成为新青岛的标志性社区。

青岛吸纳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建设经验。他们请法国人设计了一条东海路,请澳大利亚人设计了一座老舍公园,又自行设计了一条可与东海路相媲美的香港路。新城的崛起带动了老城的改造,一个出自国际规划大师之手的老城改造计划正在酝酿出台……

青岛城市面临着全新的转型,从大的趋势看,青岛整体的发展走势可概括为“东部扩张”、“西部挺进”,“整体北进”。

2003年,环抱整个胶州湾的“大青岛”全新战略构想开始实施。在这一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城市总体规划提前修编;青岛未来发展构想初步成形;滨海公路沿线五大城市组团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面对国际招标…… 

在东部开发过程中,青岛市先后两次调整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初步构筑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框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先后对城市布局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阔宽了城市发展空间,确定了以胶州湾为中心的青岛、黄岛、红岛“品字形”大城区发展格局,适时进行了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区面积扩展到110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又规划建设高速公路,辐射青岛所辖各卫星城镇,最终形成大城市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整个西海岸城市建设也在“经济重心”的催生下加快推进。2003年,胶州湾西岸成为这座城市最新、最重要的增长极。滨海公路开发区试验段正式开工;全长4公里、打破进出“瓶颈”的青岛港疏港专用公路竣工通车;缓解开发区城区交通压力的开发区第一座城市立交桥———江山路—嘉陵江路立交桥通车;被称为通往薛家岛旅游度假区“门户”的全市第一座山体隧道—嘉陵江路嵩山隧道贯通……

作为一个令国内外瞩目的开放区域,青岛西海岸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抢滩”的乐土。2003年,青岛开发区引进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就达49个,主要经济指标进入中国首批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五位。同样,青岛保税区经济发展速度也进入中国同行前五名的行列,自由贸易区的功能正在日益显现。

西海岸正迅速发展成为与东海岸城区等量齐观、左右呼应、相得益彰的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奥运青岛

2005年,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青岛城市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以奥运场馆建设、缩小南北差距两大战略为重点,青岛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住房建设呈现出全新风貌。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青岛作为2008北京奥运伙伴城市,将在这里举行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今年是奥运场馆建设最为关键的一年,各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并积极推进。借助“海上奥运”和“帆船之都”的一系列场馆建设,青岛大胆提出要力争建设“世界知名的特色名城”。

青岛是中国家电的名牌之都,海尔、海信等品牌驰名中国,其他还有青岛啤酒、双星等著名企业;在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争夺战中,青岛跃居中国第二大外贸港口,是中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讲城建、论环境,青岛均有很大的优势。未来的青岛城市建设拟将以沿海岸线组团发展的模式展开,以滨海岸线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规划建设全长282公里的滨海交通大道,连接起青岛、红岛、黄岛形成的“品”字形中心城市和五个城市发展组团,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作用,拉近滨海发展组团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形成与美国西海岸相似的城市分布形态。

近几年,青岛着眼于提升城市形象,坚持在基础设计及环境建设方面实施精品工程,集中力量先后完成了交通、通信、能源、市政公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青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达到525公里,居中国城市前列。中心城市与所辖五市间交通网络畅通。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顺利完成,已拥有国内外航线90条。市区公交线路由原先不足30条发展到164条,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名列中国城市前列。

荣誉青岛

青岛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

1973年,国务院确定青岛为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

1979年,青岛被列为国家自然环境保护区。

1981年,青岛被列为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被列为中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2001年,八大关由国务院整体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是享誉中国的海滨旅游城市,还是全国环保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

作为山东和沿黄海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港口、海洋、旅游构成了青岛的三大特色经济。而青岛的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也成为中国城市中的典范,2003年,青岛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殊荣。

青岛主要景点

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892年,桥身长440米,桥面宽8米,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小青岛:又称“琴岛”。位于青岛湾栈桥东南,为海中一小岛。面积约1.2万平方米,海拔17米。岛上山石俊秀,林木青翠。

小渔山公园:位于第一海水浴场之阴,海拔60米。公园建于1985年,中国古典风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设计围绕“海”的主题,处处显示“鱼”山之特色。海滨名胜尽收眼底。1992年被青岛市民和游客评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的崂山区,距市中心40公里。它东、南两面濒临黄海,总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7.3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