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神秘小河墓地再现罗布沙漠

今天,你“中产”没有?

古琴遗韵
艺术再现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访著名军旅画家陈坚


艺术再现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

——访著名军旅画家陈坚

杨雨文   于倩

凡认识陈坚的人,都知道他近十年来只画一幅画,凡看过这幅画的人,无一不为这幅巨型油画场面之大、人物之多、绘画技巧之精湛而称奇。果不其然,这幅画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一举夺得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

这幅高2.2米、宽6米,题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真实地再现了19459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军民投降的场面。整个画面庄严、肃穆,与真人等大的二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观者久伫画前,不禁神情严肃,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当年受降仪式的现场。这幅花费作者十年心血的鸿篇巨制,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是近年来中国油画界不可多得的、可载入中国美术史的传世佳作,也是作者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份珍贵礼物。

“我与这幅画有缘”

陈坚195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幼时随祖父去过一次画店,便爱上绘画,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的涂涂画画,少年时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到了“文革”时期(1966——1976),已是中学生的陈坚在画宣传画和领袖像中,绘画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之后,下乡插队,回城当工人,他一直没有丢下手中珍爱的画笔,画越画越好,一时成了当时无锡城里小有名气的美术人才。

1970年,陈坚作为文艺兵特招入伍,工作之余经常参加部队里各种美术创作活动。1971年,他的成名作套色版画《夜巡》入选全国美展。1974年,陈坚被部队选派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受教于靳尚谊、侯一民等著名油画家,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同时,也确立了他终生从事油画专业的方向。1976年,进修归来,陈坚正式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开始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熟悉陈坚的人都知道,陈坚爱兵,也喜欢画兵,深入生活就是下部队,收集素材就是为兵画像。他的作品似乎都离不开兵。陈坚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军旅画家。

陈坚说,是部队培养了他,当然应该爱兵,画兵,但真正让他身心与兵交融,是1979年夏天随总政艺术团去南疆采访写生归来。经过那次血与火的洗礼,陈坚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从此专注于军事题材的油画创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陈坚进入他创作的旺盛期,佳作迭出。《淮海大战》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碑》获全国青年美术大展二等奖;《命令》获全军美术展佳作奖;《堤》获全军美术展优秀奖;《跨向大上海》获全军文艺新作一等奖;《冬雪》获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铜奖等。同时,他先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历史纪念塔、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国防大学等重要公共场所和院校创作了一批有影

响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作品。但他不为此而满足,觉得没有画出他心中的“大画”。陈坚在搜集积累,在思考酝酿,准备着一次新的突破,一次新的飞跃。

1987年,陈坚在北京“巧遇”一本题为《中外记者笔下的二次世界大战》的书,书中一篇《日军签降一幕》的新闻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脑子突然闪了一下,这不正是自己寻觅已久的大画题材嘛。尤其当他了解到他现在的画室就是当年举行日军投降仪式的旧址时,他激动得难以自已。“我真的难以形容当时激动的心情。”陈坚对记者说:“真是太巧了!冥冥之中,似乎一切早以安排好了,好像就应该由我来画这幅画,我与这张画真的有缘!”不过,当时还不具备画这幅画的条件,有关国民政府的档案还没有开放,光凭这篇文章记述的内容,陈坚还无法完成这幅大画。在之后几年里,陈坚一次次地在心中勾勒、描绘着这幅大画。直到日历翻到199310月,一切前期资料素材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陈坚正式开始在画布上起稿......

这一年,陈坚42岁。

“要让这幅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陈坚有画大画的经验。不过以往所画的“大画”,是画幅大,场面大,大多是一些战争题材的画,陈坚搞这类题材的创作是轻车熟路,但要创作分量如此之重的历史题材作品,对他来说还是个新课题。

陈坚静下心来,从看老照片入手,翻阅了大量有关“二战”时期的书籍资料,加上之前长期的思考沉淀,心中的画面慢慢清晰起来。

以纪念性和纪实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是陈坚创作这幅画的表现样式。陈坚认为,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是简单地临摹照片,而是艺术地再现。他大胆地把当年的受降仪式从礼堂内搬到礼堂外,避免了室内背景的单调和乏味,大大加强了画面浓重的象征意味。礼堂正面八根圆柱威严雄壮,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座基坚如磐石,深深的大门似乎也透射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纪念碑、浮雕式的背景处理,使人自然联想到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力量和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画面中间层次是观礼者和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组合。从历史照片看,当年观礼者人数不多,陈坚有意识加强了这一空间人群的数量,而且中国各阶层人士都应有,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主体这一鲜明的主题。同时,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陈列和同盟国军人的参与,显示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流力量。

这部分集中了整幅画的三分之二的人物,但被陈坚处理得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当然画面的主体受降方和投降方人物的刻画,是这幅作品的重中之重,也是陈坚着墨最多,下力气最大的部分。

陈坚深谙“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搞艺术最终是拼学识,拼修养。他在画画之余,喜欢阅读,尤其偏爱历史方面的文献和资料。他的画笔在勾勒人外形的同时,逐步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就拿这幅画来说,画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既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又具有象征意义。”陈坚说:“中方的代表,大方,得体,神情从容不迫,直立而挺拔的军人姿态显示着胜利者的自豪和威严。而投降方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是邪恶的象征。这些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鲜血的屠夫,虽然表面上迫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压力,弯腰拱手递降书,但仍有一丝不可一世、不肯认罪的心态流露在脸上。“至于这两者身后几十人一人一面的刻画,则体现出画家扎实的造型功底。

陈坚重视对细节的描绘。他凭借大量收集来的资料,对历史人物、人物位置和当时实物都作过认真的研究和考证,包括现场桌椅的式样,桌布的颜色,军服的颜色,服饰、领章钉缀的位置,受降仪式中特有的臂章标记等等。甚至某个历史人物手指有残疾这样的细节他都注意到了。陈坚说,历史画,就必须尊重历史,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不想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一次关于能力和毅力的自我挑战

陈坚创作这幅大画前后经历了十年时间。这十年,是他生命历程中最宝贵的十年,也是他艺术生命中最成熟、最富有创造性的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创作,精雕细琢,数易其稿,真正体现了一个作风严谨的画家“十年磨一剑”的创作境界和格调。

陈坚创作上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我挑战。在这十年中,这幅画大改三次,小改无数。每次大改,既是一次洗礼,又是一次升华。为了使作品达到让自己满意的高度,陈坚不厌其烦,精益求精。陈坚说,画历史画是很神圣的,后人很可能就是根据你的这幅画了解这页历史。

陈坚说,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幅作品竟画了十年!

的确,陈坚的朋友也说,不是陈坚的能力太低,而是他的标准定得太高。在创作这幅画期间,陈坚两次赴欧洲,以“朝圣”的心态,接受“经典”的洗礼。欧洲的名画看多了,对自己要求自然就高,尤其是碰上这幅“自己非常想画,又非常有画头”的画。

陈坚说,这次创作他碰到的最大挑战是作品的纪实性。人物多,而且要对号入座,特别是两个主要人物的资料照片太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坚按图索骥,在生活中找了不少模特儿。另外,他也从书中去找,他买这方面的书不计成本,只要书中有一张照片可用,花多少钱也买。有一次,他在档案馆看到一套汇编,他只要其中两本,但只能卖全套,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1800元钱。

其次,挑战陈坚的是他的绘画技巧。要把二百多个人真实地统一在同一个空间里,画单个人时要考虑整体的统一性,画整体氛围时又要照顾到个体间的区别与变化。而这种区别与变化,是极其细微的。这种细微,你能够感受到,却很难用颜色把它表现出来。

十年孕育,一朝呱呱坠地。当记者问到在这幅历时十年的作品上画下最后一笔的感受时,陈坚平静地回答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直到给作品上画框时,陈坚才开始激动起来,十年的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的确,花如此大的力气画这样一幅画,人的一生又能有几回呢?那天,陈坚叫来了妻子、孩子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分享他成功的喜悦。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