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遗韵
文/李钺 图/newsphoto
 |
学琴仅一年的11岁的王星雨在倾听古琴声。 |
2005年2月19日,安徽合肥香港街醒梅书院里,一曲绮丽缠绵、情意婉转的古琴声沁人心扉。这是一曲名为《阳光三叠》的古曲。虽说这是一个古琴演奏会,但演奏者加上听众也不过20来人,演奏在一间不足30平米的房间里进行。几个孩子的演奏非常投入,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刘赤城老人在悉心倾听。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几千年的历史,自有文字以来就有了古琴。安徽省是古琴发源地之一。晋代(265-420)的嵇康(现宿州人)和明朝(1368-1644)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对古琴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其中嵇康曾作著名的《声无哀乐论》和他的千古绝唱《广陵散》等。2003年11月7日,古琴作为中国惟一的一个古老的器乐,入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然而安徽省的古琴发展,特别是“诸城派”古琴境遇堪忧。目前,安徽省真正从事古琴演奏的仅有省歌舞团古琴独奏演奏家刘赤城一人,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而刘赤城也已经成为“诸城派”古琴的惟一传人。
今年68岁的刘赤城是江苏南通人,8岁开始学习古琴,师从中国近代著名的古琴大师山东诸城派王燕卿的学生徐立荪大师。随着王燕卿和徐立荪辗转到江苏,“诸城派”也转移到江苏。1958年,刘赤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安徽艺术学院,后进入省歌舞团。现在“诸城派”的27个弟子中仅剩下刘赤城老人一人。“诸城派”实际上早已经从山东、江苏消失。
据悉,古琴现存的派别主要有诸城派、广陵派、金陵派、浙派、闽南派、虞山派等。诸城派面临着消失,其他派别状况也差不多。古琴在安徽省的前景如何,刘赤城不敢设想。现在,刘赤城老人已经教授十几个学员,希望将“诸城派”传承下去。
此前,刘赤城老人曾经希望成立安徽古琴研究会,并邀请中国著名音乐家吕骥题词,然而现在吕骥已经去世两年,安徽古琴研究会也因经费没有着落至今没有成立。目前,无奈的刘赤城老人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梅庵琴谱,并对演奏技巧进行分析,计划出版一套学习古琴的专业用书,希望有生之年将古琴留给世人。
 |
刘赤城将希望寄托在学员身上,但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