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省(市)委书记五人谈
曾平
王小章
“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和谐社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成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向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现在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此,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折”。
如何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具有哪些特征?执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为此,我们采访了出席今年人大会议的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
田成平代表:社会和谐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山西和谐社会的建设,向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增强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要促进认识不断提高,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是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五是要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对于共产党干部来说,要增强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理论学习上进一步提高自觉性。
二是在工作立意上进一步注重全局性。
三是在工作推动上进一步突出系统性。
四是在工作作风上进一步强调务实性。
徐光春代表: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宏观调控,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安乐的中原。
在河南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针,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我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黄镇东代表:在新世纪现阶段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重庆的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努力缩小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重庆面对的市情是,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特殊市情。因此,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时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尽快缩小贫富差距;第二,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尽快缩小城乡差距;第三,推进区域平衡发展,尽快缩小地区差距。
李源潮代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解决好发展的和谐与利益的和谐。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和物质基础。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害。所有矛盾只能在发展中解决。现在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矛盾不能都说是发展惹的祸,实际上是发展不够惹的祸。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立足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谓充分发展,就是快速、全面、公平的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另外,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速度的情况下,就更要注意发展的全面和公平。我们江苏现在城市发展快些,乡村发展则较慢;苏南发展快,苏北发展慢,所以,省委、省政府在统筹全盘时就把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要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就江苏而言,统筹发展过程中,富民优先,科技优先,环保优先。
孟建柱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平安和谐江西”的口号。发展是我们的目的,改革和稳定是实现发展的保障和手段,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稳定的关键是“和谐”,江西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活学活用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以寻求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具体就是要抓好兴赣大业,要把“富民”两个字放在前面,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江西三分之二人口是农民,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建设和谐江西,农村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