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江南一枝花”今日更精彩

诸葛孔明的后裔在哪里?
Visa 与 e 龙携手合作 共迎旅游支付新时代


“江南一枝花”今日更精彩


   ――安徽马鞍山的“绿色”追求

徐影 郝雪

安徽省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的节点城市,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当我走进这座城市,与城市的管理者们面对面,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一座资源型工矿城市,马鞍山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那种特殊情结,才真正理解到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那句“污染严重的项目,就是每天生产黄金也不能上”口头禅的深刻内涵,以及马鞍山市长姚玉舟所说的“不抓环保的政府是不称职的政府,不抓环保的市长是不称职的市长,不顾环保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那句话的真正分量

发展与环境比翼双飞

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右一)、马鞍山市长姚玉舟(左一)在马钢视察

20世纪50年代,马鞍山背负起发展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重托。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一座崭新的工业城市在安徽省东部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年轻的钢铁城市,一座实力雄厚的产业城市,一座被誉为“江南一枝花”的园林城市。

然而,与中国国内许多资源工矿型城市一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让马鞍山市曾经付出过生态环境代价。幸运的是,马鞍山市的当家人清醒地认识到,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坚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进入新世纪,马鞍山市以调整结构为主线,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环境基础设施,治理了一大批困扰市民多年的污染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04年,马鞍山市GDP达261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财政收入45.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10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年位居安徽省各市之首。在GDP多年以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不仅没有恶化,而且有明显改善。200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4%以上,比上年提升了12.9个百分点。马鞍山城市绿化率已达43%,人均占有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绿色马鞍山已吸引着境内外投资者的眼球。

马鞍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并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从1989年起,马鞍山市连续14年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安徽省前茅。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到年生产800万吨钢的马鞍山能拥有这样令人羡慕的人居环境。

“创模”——注重为民办实事

进入新世纪,马鞍山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越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马鞍山市于2001年6月提出了到2005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三年来,这项工作获得全体市民的热情关注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5年上半年将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验收。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工作中,马鞍山既追求达标结果,更重视“创模”的过程,把“创模”当作不断加强环保工作的载体,当作为群众办实事的抓手,既让市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也让市民远离噪音、烟尘的侵扰,呼吸到清新空气,感受到赏心悦目的市容市貌。为推进“创模”,该市对所有县区党政正职领导开展了每年一次的环保实绩考核,对环境违法行为开展了专项执法监察,建立了新型环保工作推进机制。为解决群众反映的服务行业污染扰民、机动车尾气污染、燃煤炉窑烟尘污染等热点环境问题,市政府先后出台三个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环保部门开通了24小时值班的投诉电话,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是马鞍山“创模”的又一主要内容。2004年市委、市政府把位于市中心,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的雨山湖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第一件大事来抓。投资1.8亿元,建设全长6.9公里的"引江灌湖"工程,将雨山湖、南湖与长江连通,使死水能变“活水”。投资1.1亿元用于环雨山湖截污、清淤、美化、亮化工程,使市民不复受水臭之苦。刚刚建成的投资1.5亿元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次性调试成功,多项指标创下华东地区第一,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在做好老污染源治理的同时,马鞍山坚持“绿色招商”,严格控制新污染。从2001年以来,环保部门先后否决了145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马鞍山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环保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9%的代表和委员认为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94%的代表和委员对这个市的环境质量状况感到满意,95%的代表和委员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表示满意。

生态市的新目标新追求

清淤后的雨山湖公园

采访姚玉舟市长,是我此次马鞍山之行的一个重点。他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清晰的认识深深地打动着我。“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就没有人民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如果说钢铁产业是马鞍山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品牌’,那么生态环境建设正成为马鞍山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另一张‘王牌’。” 他用不急不缓的语速,极其诚恳地表述着。

基于马鞍山市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安徽省政府已确定这个市为安徽省首批“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作为建设“生态安徽”的一枚重要棋子。马鞍山成立了高规格的生态市创建工作组织协调机构,编制了《马鞍山生态市建设规划》,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清洁生产。在城市大力开展 “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在农村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户,发展生态产业,在矿区大力开展生态复垦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正在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以生态市建设统领创模工作,以创模工作促进生态市建设。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马鞍山市提出用10-15年的时间,把这个市建设成为城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人口超100万的现代化城市,在安徽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3年7月,马鞍山市委在全省率先作出了《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决定》。这既表明了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富民为先”的决心,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魄力,而绿色追求始终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现在马鞍山市上下齐打“环保牌”,“绿色”理念深入人心。马鞍山人坚信,发展好、环境好,才是真正的生活好。

新目标,新追求,我们相信,马鞍山环境保护的脚步会越走越坚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