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山里水乡古婺源

厂甸庙会
北京游乐园推出2005年新春欢乐嘉年华


山里水乡古婺源

 

婺源,坐落于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山川之间,古属徽州,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的故乡。这里山青水秀,如珠玑般散落的明清(1368——1911)民居建筑古朴、典雅,绘就了一派田园牧歌的风光,被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誉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山里水乡风貌

村落

走进婺源,风景好像就在你的身边。有时候车一拐弯,前方露出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民居,隐现在古树青山之间,有时候一回头,远山尽处,松竹连绵,意境悠远。
秋收后的农田里灌了水,只露出一节节稻杆,水很平静,如镜般倒映着错落的村屋,伴随着傍晚时分袅袅上升的炊烟,整个村野弥漫着一种祥和、恬静之美,犹如一幅刚描绘好的水墨画,秀丽而灵气。
婺源的村庄,多依山傍水,溪水从村中穿过,房屋建在溪水两岸。溪水两岸人家来往,靠桥。桥的种类有单洞拱桥、平板石桥、木桥等,仅单拱桥,现在婺源就有330座。
来到清华镇,这里有一座建于宋代(960—1279)的廊桥,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彩虹桥”。桥长140多米,宽3米,全桥由高低错落的11座阁亭,连成一条古朴壮观的长廊。桥面用木板铺设,桥亭设石桌石凳,盛夏时,桥亭凉风习习,绿波送爽,是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美丽的彩虹桥,成为婺源有名的廊桥景观。而站在廊桥上望去,不远的水面上,还有一座用十几个人字形木架联成的横跨溪流的木桥,桥下溪水穿流,桥上农人推车挑担,桥边村妇浣纱,山光水色与木桥融为一体,一派别具的乡村情调。
据说婺源龙山乡还有个小村庄,四面环山,溪水转村而过,全村方圆不过一里,却建有石拱桥三十六座半,号称“百桥村”,那“半”是由于借助水边凸出的树桩只修筑了半座桥而称。村族自古定规,凡任七品以上官员,可建桥一座为记,这村里历朝为官者多,建桥就多,一来彰显功名,二来方便村民,三来美化环境,也为一举多得的好事。
婺源桃溪乡的每座石拱桥,都有个悦耳的桥名,皆源于桥边景致。如一座“留荫桥”,坐落于一片郁郁葱葱、浓阴蔽地的大樟树林;一座“松雪桥”,因桥头生有一棵如霜雪的罗汉松而驰名;“五桂桥”“桂芳桥”,闻名即知桥的周围,必有金桂飘香;而坑口村头的中书桥,系北宋(960-1127)年间该村进士李侃官至中书舍人时所建,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婺源的桥古朴凝重,各具风采,点缀于青山绿水和粉墙黛瓦之间,形成了一道山里水乡的动人风景。

理坑名村,官宅府第的尊严荣耀

婺源沱川乡的理坑村,距离县城紫阳镇西北50公里外,是个偏僻的山村。这里背衬山峦,面临清溪,粉墙黛瓦的村舍,分排于溪水两侧,水波上桥影倒映,别具风韵,仿如陶渊明(365-427)笔下的“桃花源”。
理坑村原名理源,建于北宋(960—1127)末年。因村人自古好读成风,崇尚朱熹的理学,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朱熹即为婺源松源里人,19岁中进士,一生致力于推进理学。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世界的本原。其学术著作甚丰,并创立和讲学于白鹿、岳麓等著名书院,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被西方学者尊为能与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比肩的东方学者。
数百年来,理坑村人秉承朱熹勤学苦读之风,信奉“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人才辈出。明代(1368—1644)理坑人余懋衡,为当朝程朱派理学名家,他在北京首善书院宣讲“理学”时,听众达5000人之多。理坑村还先后出过尚书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员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他们的著作有333种582卷之多,其中5种78卷被列入了《四库全书》。
这些官员文仕在理坑村留下的遗痕印记,便是那一座座深藏于巷里高墙下的官宅府第,它们默默地伫立着,仿佛在显示当年的风光荣耀。
理坑至今完好保存的官宅,有明代崇祯(1628-1644)年间任广州知府的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任吏部尚书的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1573-1619)年间任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的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1637-1644)年间任司马的余维枢的“司马第”等,这些古代官宅建筑,虽历经沧桑岁月,但依然高墙坚固,庭院深阔,结构严谨,装饰豪华。由此想见这些达官贵人,或仕途得意后,或告老还乡时,便在故乡倾其钱力营造府第,以显其官势堂皇,耀祖光宗。
走进当年广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建的“官厅”,虽早已人去楼空,但观其严整宏大的构架,完全可以想像当年这座大宅的恢弘气派和精雕细制。那空荡荡的大厅内,已别无他物,却于正中摆放了一块残缺一角的“圣旨”石刻,原先悬于正厅门楼正中。足见当年宅第主人奉皇帝圣旨敕建大宅时的显赫和荣光。
理坑的这些官宅府第,对大门、布局、朝向尤为讲究。大门皆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上砌飞檐门楼,以突出官邸主人显赫的身份,门枋上方皆以醒目楷书刻着“尚书第”、“天官上卿”、“司马第”等官位头衔,起着画龙点睛之用。官宅内外的布局亦很讲求正统和规矩,构成了理坑官宅古建筑群落的鲜明风格。

商宅群落,尽显徽派民居建筑精粹

老屋

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思口镇延村,就是婺商聚居的典型村落。这里现存有明代(1368—1644)的私塾和清代(1616-1911)的余庆堂、崇木堂、笃经堂等商宅民居57幢,它们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外建出山马头墙,水磨青砖地面,门楼的形状最有特色,皆似一个“商”字,门楼的砖刻也最为精细美观。商宅建筑除雕梁画栋、精心布局外,还多有题额题匾,设庭院、花木、盆景,表达了商人崇儒尚雅的审美情趣。
婺源山多田狭,不少婺源人不得不离乡经商,他们寻宗族乡谊,结成既亲密又松散的商帮,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婺源绿茶名盛,也孕育了众多“业茶起家”“业茶致富”的茶商。明末清初,不少婺源茶商已做起了外销生意,他们纷纷进入当时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开设茶行,詹天佑的祖父即在广州开了一家“万孚”茶行,生意十分兴隆。婺源茶也因之在海外出了名。除经销茶叶外,婺源商人还经营木材、粮食、瓷器、食盐等。他们大多有文化,经商中往往精于取舍,善于筹算,或坐地贩卖,或长途运销,纵横驰骋于商界。成为著名徽商中的一支劲旅。
婺源商人致富后,便不惜重金在家乡修宅院,建祠堂,且互相攀比和炫耀院堂的建筑规模和装修形式,尽相表现其阔绰富贵,崇儒尚雅的风貌情趣。
离延村一公里的思溪村,也是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的古村落,村口的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为古村营造了一个幽雅的门面,村中的商家住宅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其中“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等厅堂建筑, “三雕” (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清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内的梁木上,镌刻了一幅“九世同堂”木雕图,更为绝妙的是,一座俞式客馆的木格扇门上,用不同书体阳刻了96个“寿”字,组成了一幅“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还有一清代富商民居,占地面积一亩,宅内天井6个,正厅宽达70平方米,镏金的“敬序堂”匾额高悬,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茗对弈,吟诗作画的理想之地;另还有花木扶疏的商宅“云溪别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宅院等。这些古商宅建筑皆造型美观、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无不表露婺源商人衣锦还乡时的富贵荣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如果说,沱川理坑村的官宅府第,显示了一派官势的尊严与气度;延村、思溪的商宅民居,则体现了儒商的富贵与典雅,是徽派民居建筑的经典。这些古朴的婺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村落互为点缀,古风文韵交相辉映,才造就出了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风情。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