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

社会

中国青年带着传统面对西方文化

摆脱美国的影子
中国之最——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宋庆龄幼儿园 :孩子们的乐园
"中国母亲援助"行动项目开始启动


中国青年带着传统面对西方文化

本刊记者 卢茹彩

形式对于时尚的年轻人很重要。

今天,处在世界大舞台上的中国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美国文化的接触更加频繁,染着一头黄发、听着摇滚、看着NBA联赛的中国青年一代醒目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年轻的一代和中国社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西方文化扑面而来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青年人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大众文化。他们经常光顾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等西方的快餐店,享受着速食文化带给他们的西方感觉;他们看得最多的是好莱坞大片,国产电影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NBA联赛和英超、意甲的吸引力比国内的任何赛事都要大上百倍。于是,麦当劳短短几年里已在中国开了近600家分店,而肯德基更因在中国开店超过1000家而沾沾自喜;而对于中国每年约10亿人民币的电影市场来说,好莱坞自然是最大的赢家,大多数国产影片的票房只有几千万元;在NBA联赛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直播其赛事,其官方杂志《NBA时空》和《灌篮》在年轻的球迷中颇有市场。“1999年中国沿海中学生偶像调查”的结果显示,排在第一的是迈克尔·乔丹(26%),第二是成龙(18.6%);2002年~2003年期间的三次调查,排前三名的是刘德华、成龙和贝克汉姆,中国大陆的偶像们无一上榜。“我们都承认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先进,那些先进的文化或产品被介绍进来后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甚至追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三女生张燕这样说。在她的同学和朋友眼中,如果你说不上几个国际球星的名字就是土得掉渣的表现。这些外来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那些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他们对《哈利·波特》、《海底总动员》的了解远远多于任何中国国内的图书和动画,他们对乔丹和贝克汉姆的崇拜让他们的父母都感到不可思议,而穿着耐克和阿迪达斯比穿国产的运动服要风光得多。
与西方文化受宠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冷遇。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只有春节还稳坐江山,其余像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对众多年轻人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但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则在他们中广泛流行。与此同时,青年人在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等方面的西化给年长的一代以更大的刺激。2000年一项对北京青年的调查表明,对于“双方相爱以后不结婚也可以发生性行为”这一问题,只有三成多的人表示反对。年龄越小对上述观点持赞成态度的比例越大,20岁以下的人比30岁以上的人在赞成态度上高出了16个百分点。于是,中国的青年人也在不知不觉间被称为“道德沦丧”的一代。这些现象让家长们和一些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不得不大声呼吁截击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人的冲击。

传统其实根深蒂固

包括中国的青年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确实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真的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足以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同化了吗?
面对众多媒体关于青年人被西方文化同化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燕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她自己的观察和与周围同学的交谈中,她发现西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于是,在同学的协助下,她调查了北京、重庆、西宁、威海等七个地理位置不同、发达程度也有很大差异的城市中的几百名15-30岁的青年人,调查结果跟她的预测完全相同。在“对待西餐持何种态度”的回答中,“不排斥也不依赖,只做偶尔改善口味之用”的人占到了被调查者的62.55%,只有超过10%的人选择了“很喜欢”;而在家庭观上,只有15.03%的人崇尚强调个人自由、独立的西方家庭观,多达44%的人认为不能接受,强调义务仍然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对家庭的认识。而张燕的这一调查结果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中国青年问题的专家房宁教授的证实。房教授认为,中国青年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远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大,尤其是在道德和价值观的层面上。张燕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对问卷中“喜欢西方电影的原因”一题的回答中,大多数青年人倾向于认为是好莱坞大片中或宏大壮观或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他们,而并非其中“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行为上接受一种文化产品并不意味着认同和融入了一种文化。
与此同时,青年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与他们所在的地区和他们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城市中的青年人接触各种外来文化的渠道比中小城市要方便得多,而大城市对于外来文化的宽容程度也注定了大城市的年轻人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年近40岁的摄影记者于军算是过来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刚好是他的大学时代,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观念在当时的青年中影响最大。当时的于军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过着所谓的西式生活,他们同学中的很多人至今还都保持着单身。“当时确实感觉单身很时髦,但现在还单身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自己考虑了很久才决定的,很适合自己。”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于军说得最多的是“他们会长大的,等他们年龄大了就会自省并开始向传统回归。”
调查者张燕的话或许能够更清楚地说明中国青年的文化现状。“中国学生是从骨子里摆脱不掉那种传统的影响的,譬如说家庭,我的一个美国老师来中国时在上飞机之前连个再见都没有和他妈说,这一点有多少中国人能够做到?再比如说生活方式,我的几个留学生朋友就认为中国学生根本就没有生活,他们也不能理解中国学生周六周日都学习,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玩的时间,不应该被工作什么的占据。他们才是真正的快乐至上主义者,中国的青年人差得还很远。”事实确实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无论如何都难以完全融入西方社会的原因,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观念在没有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是很难逾越的。而中国青年人自认为他们学到手的所谓西方文化实际上可能连皮毛都算不上。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的教授Stanley Rosen在2004年8月在中国作报告时说:“我问我的中国学生,为什么来读政治系,他们讲比较容易拿到签证。但读了一年以后,好多人就转去读电脑或MBA了,为了以后好找工作。他们只是利用读政治系到美国,到了美国就转系,有的干脆在美国做买卖,他们比较实际。”而这种实际在Rosen教授看来是不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这只是中国的一些青年人对于西方所谓“实际”的理解。

中西融合:趋势使然

时尚运动让很多年轻人着迷。

在信息传播方式高度发展的今天,青年人接触外来文化的方式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任何前沿的文化或生活方式都可能在一夜之间传遍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8700万人,而这其中大多数为年轻人,网络成为青年人接触各种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多样性使青年人不得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寻求自己的文化定位。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自由主义倾向之后,中国的年轻人对待西方的外来文化显得更加理性,对西方观念不再是盲目地相信和接受,更不是以西方文化为时髦,而是在东西方文化中进行分析、选择和吸收。2000年在天津市范围内组织的一次“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题调研(2500个样本)显示,在婚姻和性等问题上盲目认同西方观念的人数比例降低,如“(很)同意”“性解放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说法的学生组占7.7%,普通组占7.2%,而“(很)不同意”这一说法的,学生组和普通组都占73.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封建色彩的道德观念,大部分青年人也持排斥态度。如对于“视贞操为妇女的性命,是传统对人性的压抑”这种说法,“(很)同意”的学生组占54.4%,普通组占51.4%。从这样的调查中不难看出,青年人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的外来文化,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样,他们更愿意选择合理的、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武装自己,这实际上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而实际上,现在青年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已经很难分清楚它到底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以前是纯西方的东西现在或许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而成为理所当然的东方文化,持这种观点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其实有些东西是跟社会的发展有紧密关系,比如说我周围的朋友都决定等30岁以后结婚,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没有人觉得我们是受西方影响。但如果是在20年前,我们肯定也是受批判的一代。”单身贵族王卓的话或许能说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趋势。而在2000年对天津青年的调查中选择中西文化“均有弱点,只能取长补短、平行发展”的学生和普通组均占到半数,近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世界文化将趋融合”。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认为,虽然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文化是个挑战,“但不要一说西方文化就害怕,西方文化有相当多精华的东西,而是我们引进得不够,尤其是健康的东西还远远不够。”著名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也持同样的观点,但他更主张加强对青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教育。有牢固的传统文化做基础,才能更好地利用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