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

社会

阻击禽流感

在父母之命中找寻归宿
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
在宋庆龄的旗帜下,为世界妇女儿童谋福利


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

本刊记者    孙超

2005年年初,通过广东省公安厅的资格考试和近四个月的强化培训以及最后的联合国甄选考试,36岁的刘大海取得了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的资格,“能成为一名防暴队员是我无尚的光荣和荣耀。”刘大海兴奋地说,大学毕业后一直当刑警的他,现供职于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刑警大队。今年内,他将兼任另外一项工作——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

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维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已向东帝汶、波黑、利比里亚、阿富汗、科索沃、海地和苏丹7个任务区派出维和警察589人次,所有期满归来的中国维和警察均被授予联合国维和勋章。据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维和处处长谈钧介绍,联合国维和民事警察是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请求,由各成员国派出的为联合国工作的警官,是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专家。在维和任务区,维和警察受联合国维和警察总监的领导,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帮助当地警察执法、协助招募和培训当地警察、帮助维护社会治安、协助重建当地司法体系。                          

对和平的渴望

2004 年2月,海地发生了武装暴乱,一时间,海地政府瓦解,派别林立,5万枪支流入民间,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人们生活在枪声、流血、恐惧和贫困之中,整个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为稳定海地局势,2004 年4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成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全面部署维和行动。中国政府应联合国请求,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执行维和任务。 2005年4月,中国向联合国海地任务区派遣了第二支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此次执行轮换任务的维和警察防暴队125人,全部来自广东省公安系统。

刘大海就是此次赴海地维和的警察之一。经上级部门任命,他成为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分队长。6个月后的今天,刘大海已经参与了多次联合行动,其中的两次让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是2005年4月的一天,刘大海和另一名队员去太子港最危险的太阳城地区执行任务。当他们到达值勤点,正准备和驻守点的约旦防暴队进行交接时,马路对面一名男子突然举起手枪朝他们射击,距离他们仅20米,幸运的是子弹从刘大海的身边擦肩而过没有击中他们,现场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而惊呆。这时,刘大海和队友立刻就近掩藏,约旦防暴队迅速进行还击,开枪男子射击后马上跑进了身后的巷子藏了起来。为了防止疯狂的歹徒再次行凶,刘大海和队友立刻加强戒备,时刻准备战斗。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从巷子里又蹿出两名持枪男子向防暴队员射击,刘大海和队友毫不示弱立即进行反击,持枪男子开了几枪后就迅速进入小巷逃跑了。“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时刻处于危险之中的我们必须随时提高警惕、保持战备状态,如果稍有疏忽不但保护不了别人,有可能自己的性命也没了。”刘大海严肃地说。

今年6月,中国防暴队参加联海团组织的联合行动,受命在第一线协助海地当地警察抓捕一名非法武装分子。当时,刘大海和几名队员负责控制该住宅前的两边路口,海地警察向该住宅发动进攻,一时间,枪声大振,呼啸的子弹划破了凌晨的寂静,海地警察紧张有序的向该住宅逼进,疯狂的武装分子时不时向外开枪,要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斗。刘大海和队员们隐藏在掩体里,子弹在身边穿梭,大家没有半点退缩,也没有一丝的恐惧,最后大家成功地抓捕了非法武装分子。刘大海意味深长地说:“在海地的岁月,让我真正的明白了什么是战斗,什么是对和平的渴望,更清楚地明白自己责任重大。”

中国,好样的

通过大家的努力,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得到了联合国海地特派团的同行和当地百姓的认可,海地的群众都知道在太子港最危险的区域,有一支来自中国的维和队伍。

来自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后勤部的医师邱德庆说,跟当地的民众接触后,感到了他们的热情和友善。每天防暴队在任务区巡视时,许多卖早餐的小商贩以及从队员们身边经过的路人,都会主动微笑着同队员们热情地问好,有些海地人还主动教队员们讲克里奥尔语(海地的官方语言),现在队员们都会说几句当地的方言。防暴队员们空闲的时候也会给当地百姓介绍中国的情况,让他们了解中国,很多当地百姓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一定要亲自去中国看一看。队员们经常给海地的学校、孤儿院和其他有困难的人进行捐助,对向中国求助的海地伤者进行救助,大家和海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协助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处筹备成立了“海中友好协会”。前不久,海中友好协会海地方面的代言人说:“你们为我们的和平做了很多的工作,你们的优良品格、良好的素质给我们的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我相信中国是友好的,海地和中国的关系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与其他的防暴队员任务不同,35岁的邱德庆是队里的医生,主要负责队员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然而,他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还冒着危险救助了当地受伤百姓。5月23日早上,防暴队营地外突然响起一阵枪声。经哨兵观察,围墙外约30米处的公路上发生持枪抢劫案,数名歹徒朝人群开枪后向南逃窜,一名当地妇女头部中弹倒地。防暴队的队员迅速冲往事发地点,看见倒在血泊里的妇女,邱德庆毫不畏惧立即冲上前去对其紧急救治,为她止血、包扎伤口。随后,队员们将伤者送上救护车,并协助当地警察调查案情。在这个爱滋病、登革热泛滥的国度,伤口处理不好,很可能自己也会被感染,“当时根本没来得及想太多,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 说起往事邱德庆仍然很激动,而更令他自豪的是:“在海地的8支防暴队中,中国警队以良好的素质、顽强的作风获得各方赞誉,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通过长期与其他国家警队的并肩战斗,中国防暴队训练有素、文明敬业的形象给联合国人员和海地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邱德庆说:“在中国派出防暴队之前海地群众甚至有很多都不知道有中国这个国家或者知之甚少,现在中国防暴队员所到之处都是‘CHINA,GOOD(中国,好样的)’叫好声。”“中国防暴队每次都出色地完成我们所负担的勤务,但我们从不滥用武力,从不扰民,无论是联合国的部队、警察、民事人员还是当地群众都对我们赞许有加。”

6月2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格诺到中国防暴队的营地视察时,充分肯定了其在海地任务区的优异表现,并勉励中国防暴队认真履行职责,为联合国维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自己动手改善环境

“虽然出发前就对海地的艰苦环境早有耳闻,但是,当我踏上海地土地时才发现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困苦、众多的非法武装这一切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26岁的郑国兴说,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在深圳市公安局工作,是这次维和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他,根本就不知道苦是什么。

海地,地处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首都太子港。纬度低,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失业率很高,全国有800多万人口,95%的人口是黑人,工、农业极其落后,各种物资十分匮乏,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海地的气候炎热,蚊子很多,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宿舍还是执勤点,蚊子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队员都深受其害,有的队员被咬得“遍体鳞伤”。为了使营地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免受蚊子的侵袭,队员们开展了一场蚊子歼灭战:自己动手外迁垃圾场;疏通年久失修的下水道,平整容易积水的营区路面;铲除营地周围的杂草;定期消毒环境等。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清剿”,营地的蚊子明显遭到重创。郑国兴说:“现在,在营地里电蚊拍、花露水几乎可以不用了。”

生活环境虽然有了改善,可是,吃饭又成了难题。“在异国他乡能吃到自己家乡的食品是我们最渴望的事。”郑国兴说,联合国提供的食品主要偏向西方口味,蔬菜严重不足,而海地市场青菜供应匮乏,土豆和洋葱就成了饭桌上天天与队员见面的“老伙计”,蔬菜简直成了“如隔三秋”的思念对象,不少队员开始出现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队员们在营地附近开辟出一块菜地,经过大家的辛勤劳作,现在每周都能吃上新鲜的绿色蔬菜。每天,完成了一天执勤任务的队员们,卸下身上重达50多斤的武器和装备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那块菜地。看着漂洋过海从中国带来的蔬菜种子承载着队员们的汗水和希冀,沐浴着西半球的阳光和雨露一天天地成长,队员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