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之命"中找寻归宿
本刊记者 孙超
“从今年6月以来,每个星期天我都来这,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帮女儿相亲。”一身休闲装打扮的50多岁的周建说,我不光来这儿,还常去龙潭公园“飞龙阁”、紫竹院“澄碧山房”和中山公园。自去年10月开始,在北京的许多公园里,出现了家长代儿女相亲的现象,已然形成规模,规模大时有千人之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秋高气爽,记者来到玉渊潭公园,这里好不热闹,粗略的统计一下少说也有300多人,如此庞大的相亲队伍记者还是第一次见到。
忙工作无暇恋爱
 |
父母乡亲会上,孩子父母互相了解对方孩子的资料。 |
为了方便征婚,周建特地用纸壳做了一个“征婚牌”,上面赫然写着“女孩,24岁,身高1.68米,硕士在读,……寻男孩,33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有住房”。周建说女儿马上就要毕业了,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正好自己退休在家无事可做,来这帮女儿找对。
不过,来这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妻子为女儿的婚事很着急,总是催促他过来看看。周建的妻子还固守传统,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趁女儿现在岁数不大,可选择的范围广就得抓紧时间,如果等年龄大了再找,可选择的范围就窄了,想找个称心的可不容易。
可是,周建来“相亲会”女儿并不赞成,他是瞒着女儿来的。上个月拿回去几张男孩的照片给女儿看,可是女儿只瞟了一眼就搁到一边去了,最后,还对他们说,自己还年轻不想急着结婚,毕业后要工作几年有一定的事业基础后再成家也来得及,请二老别替他瞎操心。周建无奈地说:“女儿成年了有自己的主意,在婚姻大事上还得靠她自己做主,我们只能帮着参谋参谋,来这里我权当是锻炼身体了。”满头银发的60多岁的孔丽是第一次来给儿子相亲,早就对“相亲会”略有所闻的她,想来这碰碰运气。谈起儿子,孔丽感到很心疼。孔丽的儿子今年40岁,是博士生毕业,现在是大学讲师。八年前曾有过一个妻子,可结婚两年就离婚了。“那次短暂的婚姻使儿子很受伤。”孔丽说,从婚姻的阴影里走出来的儿子,刚鼓起勇气要找对象,可是现在工作太忙,压力又大,业余时间除了要研究课题外,还要读书,根本没时间恋爱。身为教师的他,和社会上的人几乎不往来,平时接触的人有限,也没机会恋爱。
孔丽为儿子的婚事感到很焦虑。独自在异地生活的儿子生活上没人照料不说,孔丽还想早点找个儿媳抱上孙子,所有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这几年,她一直托朋友帮忙物色儿媳,可至今仍没合适的人选。孔丽说:“随着儿子的年龄越来越大,她对儿媳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简单:只要贤惠,能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就行。”
自己太优秀、对别人太挑剔
 |
家长为儿女留下通讯信息 |
在人群中,梳着寸头、长相俊俏的凌子轩格外的引人注意,他是今天唯一一位和爸爸、姑姑一起来相亲的。35岁的凌子轩,是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有房有车,是人人羡慕的钻石“王老五”。说起至今未娶,他说最早是没资格结婚,没有事业哪来的婚姻,这几,事业还算不错,有了资本,才敢考虑结婚。凌子轩的父亲说:“儿子很小就没了母亲,是我一手把他带大的,他从小就非常的孝顺、懂事,在各个方面很要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当然,婚姻也不例外。“找女朋友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30岁以下,本科学历,贤惠、孝顺,有爱心的女孩就行。”
凌子轩说。“子轩自身条件太优越,吓退了很多女孩。去年,本想把子轩介绍给我同事的女儿,可是,对方女孩一听介绍,连面都没见就回绝了。对方说子轩太优秀,自己和他不相配。”凌子轩的姑姑感叹得说。
天天和电脑打交道的凌子轩,曾经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网络聊天,试着和网上的女孩谈恋爱。他说:“虽然,在网上彼此聊得很开心,但是网络毕竟还是虚幻的,双方见面后感觉全没了。
而‘相亲会’这种家长们先见面筛选,经子女认可后双方再见面的方式,要现实些。”
和母亲一起来相亲的28岁的赵小小,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现在外企做营销经理。她是看过报纸上对相亲会的介绍后,主动和妈妈来相亲的。“女人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有几个不想把自己尽早嫁出去,尤其是,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纷纷的结婚嫁人心理真不是滋味,也想早点结婚,但是我不想草率,降低对男朋友的标准,委屈自己。”烫着一头卷发、穿着时尚的赵小小说,我对男朋友的要求很高,他要1.80米以上,硕士,长得帅气,性格开朗幽默,父母也要是知识分子,以上条件缺一不可。而赵小小的母亲则有不同看法,她认为,找伴侣要注重人品,只要人品好、两个人的感情好别的都不重要。
前两年,按照赵小小的要求,她的母亲试着在两家婚介所给她登了记。通过婚介见过几个男孩,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婚介介绍的男孩情况和实际大相径庭。赵小小气愤地说:“来相亲的男孩都不符合我的要求,他们好像是婚介所介绍来凑数的,使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赵小小认为,现在的婚介使她无法信任,在那里很难找到中意的。“先相父母,再相子女,”赵小小和母亲都一致认为,父母好的子女也错不了。“相亲会”
这种方式很好,不仅给未婚男女多提供了一个交友机会,而且大家的择偶条件都摆出来省去了许多互相了解对方的时间。
多提供一些交友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伦理道德长久以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择偶的权利完全掌握在家族或父母手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男婚女嫁的行为准则。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规陋俗,允许且提倡自由恋爱,并被中国婚恋男女所推崇。不过,事过境迁,“父母包办婚姻”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专家认为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现代青年硕士、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学业压力让他们错过了恋爱的最佳时机。再加上高学历带来的挑剔眼光,使他们与适龄伴侣擦身而过;私人生活时间被工作挤占,缺乏情感投入和选择的机会,成为发展恋情的客观限制;目前离婚率较高的现状造成了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心理;还有一部分人因在感情中受过伤而对婚姻不抱信任;社会对个人私生活的宽容度加大,使得大龄未婚群体背负的舆论压力变小,为“觉得单身也不错”的想法创造了社会条件。
专家的分析也得到了中国统计局的人口数据的证实,1997年到2002年间,中国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增加1630万,其中北京的未婚人数增长了76万,北京地区的未婚男女比例为1.5比1。
针对父母替子女相亲的现象,婚恋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婚姻家庭室王震宇主任认为,整个社会已经多元化,父母帮子女找对象也算是一个补充。但也应该看到,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两代人观念已然不同,父母的喜好和儿女的喜好不见得统一,年轻人观念开放,有的干脆愿意做单身贵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室的婚姻专家唐灿也赞同王震宇的观点,并指出,家长相亲会的出现表面上看起来是又回归到一种非自主婚姻的方式,完全有别于家长包办婚姻。以前婚姻主要依靠的是亲属、血缘关系链的介绍,后来婚姻介绍成为一种职业,可是由于婚介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婚托、虚假信息让人们对婚介所产生极度不信任,而婚姻又客观需要这么一个中介平台,两者的矛盾逐渐显现。婚介的无序化竞争、婚姻市场的混乱、虚假信息的极度膨胀,使家长相亲会这样的非制度、非正规的婚姻代理方式成为必然。白领青年的婚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诚信可靠的婚姻平台,家长们只好自己行动起来,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尤其是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而不是一味地给员工增加压力;另外,家长们也应该配合起来,多鼓励孩子进行户外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