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中华情缘

拳拳赤子心 悠悠报国情

--访中国香港百佳公司董事长张文谓

百闻不如一见

--记香港"未来之星--中国国情教育培训班"



拳拳赤子心 悠悠报国情

——记香港百佳公司董事长张文谓

本刊记者 徐晓燕

广州市花都区有一座占地50亩的园林山庄,这里人来人往,车流不断,一片繁荣景象。这个山庄不仅是这里的主人张文谓先生报效祖国行动的发源地,也是他联络各国华侨、华人共商到祖国投资创业大计的接待处。这座名为侨宏的园林山庄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张文谓先生投资兴建的,张文谓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先后在国内以合作、合资、独资的方式创办了14家企业。69岁的张文谓先生现担任中国侨联委员、香港总商会会员、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常务理事等多个社会职务。他的赤诚爱国行为受到人们尊敬,广东省、广州市和大埔县分别授予他“荣誉市民”的称号。

忠诚爱国 肝胆照人

张文谓先生祖籍广东大埔,出生于南洋,祖辈四代华侨。他从小受到父母亲正直善良品格的熏陶,父亲常对他讲“唐山”的辉煌,教他唐宋诗词,告诉他华人的根在中国。张文谓年少时随母回国求学,曾在东北接受高等教育,出国前任广州市科委技术员、高级工程师等职。张文谓是在客家尊师重教的传统下长大的,现在他成了一名著名的商人、实业家,但依然一派儒雅气质,言谈举止彬彬有礼。

1972年,父亲去世了,张文谓带着分得的14万美金,只身到香港创业。他凭着自己的信念和智慧,吃苦耐劳,勤恳做人。他创立了香港百佳公司和成龙发展有限公司,做贸易和国际进出口商务。在香港这块陌生的土地上,10年不到的时间,张文谓就把资产发展到了上千万。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一位巨人指点江山,张文谓先感到了祖国母亲的召唤。

张文谓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来的华侨,受到了中央和广东省领导的重视和鼓励。1981年,广州市政府开展“旧城改造运动”,当时的广州市有很多破楼烂房无钱翻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水漏如注,许多居民或困难户都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有的甚至住在田地里。报刊上发出了号召港澳同胞共同参加改造广州旧城的文章。张文谓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拿出个人资金,盖了一座样式新颖美观、设备先进实用的五层小洋楼,无偿地提供给住房困难户居住。这幢楼在当时是广州市一流的房屋,被誉为“模范楼”。随后不久他就投资创办了侨军工贸有限公司、侨宏实业有限公司、侨联小汽车出租公司、从化温泉侨宏庄园等十几家企业。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他体谅祖国的困难,所创办的各种企业,都不向国家申请贷款,他所有的投资过亿,都是他从香港和马来西亚引进的外汇投资或自己经营所得。

祖国母亲 游子寸心

1984年,张文谓在北京一个黄金地段的投资因故夭折。可他并没有因此丧失投资的信心,他把眼光转向广东从化温泉。1986年,著名的风景胜地从化温泉镇一个荒废的农场里,来了一位头戴太阳帽、鼻横太阳镜、身穿白衬衣的“年轻”老头,他像寻宝似的,东看看,西瞧瞧,一会儿又一动不动地陷入到沉思当中。原来他要到这里投资,兴建一座温泉疗养山庄。这老头就是张文谓,他要做一回勇敢的“拓荒牛”。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文谓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工地上,白衬衣、黑皮鞋,担任工程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不久,时任广东省省长梁灵光亲自命名和题字的“侨宏”横空出世了;这是一个集旅游度假,疗养休憩,农业经营于一体的“庄园”,开了华侨在国内建“庄园 ”之先河。

一幢幢白玉似的小洋楼依山靠翠,7000多棵果树郁郁葱葱,推开窗户,阵阵鸟语花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夏秋冬,四景轮换,令人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初夏,荔枝缀满枝头;金秋,柑橘流金溢彩。四季中,蔬菜鲜活水灵;每日里,鱼儿争食嬉戏。庄园饲养的3000只白鹅,更是把温泉湖变成了天鹅湖……游客若有兴致,还可以在庄园的菜地里,头戴一顶草帽,去亲自领会一番“汗滴禾下土”的野趣,下雨的时候,还能泛舟湖上,批一件蓑衣,享受“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诗意境界! 侨宏山庄的独特设计和完美理念吸引了泰国、美国、巴西、新加坡、秘鲁等30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来这里休想疗养,为了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这里还免费接待国内外的退休老干部,并成为广州市一年一度的中秋老人节的举办场所。

在上世纪80年代,张文谓无私地斥巨款支持祖国改革开放的大业,他的这种拳拳的爱国之情受到了中央和广东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鼓励,他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他多次到北京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张文谓总称他信佛积德、乐善好施的母亲给了他最深刻的影响。 当年他向中国侨联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中国华侨老人福利“文谓”基金,都得到了母亲的支持。1994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联和中央统战部主办了“南侨机工纪念活动”。“文谓”基金为经历抗战及种种磨难的70多位老华侨颁了奖。年逾古稀的老人们激动地握着张文谓的手,连说:“我们华侨后继有人……”

1985年,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因为资金不足而停办,张文谓先生得之这一消息的时候,正值传统的中秋佳节,他顾不上过节,连夜起草了一份《给华侨、港澳同胞及各界人士的一封致函》,号召海内外的华侨都来捐款办学,而他自己也带头捐了2万元人民币给学校作为恢复办学资金。张先生的信函写得感人至深,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一大批港澳同胞和各界人士的重视和慷慨解囊。

谈起海内外侨胞都十分关注和支持的“侨心工程”,张文谓先生兴奋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为了迎接新世纪,中国侨联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的战略号召,倡导海外热心公益的侨胞开展以在西部及贫困地区资助百所侨心小学、千个科教项目、万名贫困学生为主要内容的“侨心工程”,张文谓先生马上带头响应。

河北省怀来县偏僻的小南辛堡镇石洞村小学,原来的校舍还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早已成为危房。张文谓先生决定以侨联的名义,个人出资20万元,给孩子们兴建一所现代化的小学,让这些山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设备。

为改变广东省大埔县故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张文谓先生捐资修路架桥、铺设供电线路、建设县文化广场等,前前后后共资助了390万元。1994年10月,张先生又向中国侨联捐赠100万元,在中国侨联直属基金会下设立了“归侨老人福利专项基金”。

迄今为止,张文谓先生为中国侨联的工作,为广州、大埔的建设,为河北、内蒙古等省区贫困学子的学业,为各项慈善福利事业累计捐资共2000多万元人民币。

李冠孟出身于一个华侨家庭,文革期间,被打成特务,遣送到内蒙古,在内蒙古成家立业,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平静美满。然而,1995年5月,正当儿子高中毕业,女儿初中毕业的节骨眼上,妻子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家庭经济被拖垮,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为了一家人的重负。两个孩子都是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向往考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中国侨联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与张文谓协商决定从“张文谓基金”里面拿出钱来供兄妹倆上学。后来哥哥李均考上了兰州铁道学院,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妹妹李春燕已考上了内蒙古财政学校。

除了李家兄妹俩,在中华大地,还有很多这样的贫困子弟得到了“张文谓基金”的援助,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对此,张文谓感到无比的欣慰。

张文谓回国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传承于母亲,也得到母亲的由衷赞赏。在张文谓心中,祖国与母亲有着同样的分量。

集旅游度假、疗养休息、农业经营于一体的乔宏庄园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