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
许 婧
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我喜欢,“几程漓江水,万点桂山尖”我也欣赏,然而,在对桂林众多的传诵咏叹中,我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的感悟情有独钟,因为它道出了桂林那变化莫测的山水中蕴涵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而桂林的意境的确需要在抽丝剥茧中细细品味……
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亿多年的沧海桑田赋予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20世纪年代70年代,桂林旅游还仅仅是“三山两洞一条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从单一格局变成多元化的五大类旅游:“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百里漓江依然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以芦笛岩、冠岩、银子岩、丰鱼岩为代表,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世界岩溶奇观,让中外游人如履彩虹如坠梦幻;在以壮族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中,既可饱览壮家麻栏木楼、瑶家半边楼、侗家风雨桥、鼓楼等少数民族村寨,又可在品尝着壮族水酒、壮家五色糯饭,侗族酸肉,瑶族珍珠油茶的同时欣赏少数民族的长袖善舞;以古灵渠、“桂海碑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则给游人一个完整桂林的印象;以乐满地、愚自乐园为代表的现代主题公园让人体验自然山水之外异样的当代时尚元素。
近年来,桂林旅游相继推出龙胜温泉、刘三姐歌圩、兴安水街等10多个重大旅游项目。其中,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向国内外游客推出,《印象·刘三姐》,表演舞台为两公里长的漓江水域和十二座背景山峰,还启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幻的视觉效果。
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5城区12县的旅游资源得以整合构建了丰富多采的大桂林旅游圈。
搜尽奇峰打草稿
用清代大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来概括桂林的历史文化恐有些“以偏概全”,但它却形象地道出了奇思妙想灵感涌现的创作心态和地灵则人杰的内涵,谁能怀疑与桂林山水相映成趣的文学艺术的催生?谁能无视刻在青山秀水间的摩崖石刻的凝重?
自秦代始,每个朝代都在桂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桂林留存着大量文物古迹,犹以史前、唐宋、明清和近现代文物为丰。除了以宝积山、甑皮岩为代表的远古文化,遍布桂林名山崖洞的摩崖石刻多达3000多件;秦代修建的兴安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明王城、靖江王陵是国内现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府和陵墓群,素有“北有十三陵,南有十一陵”之誉;当然,桂林还留下了无数名人的佳篇诗作,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自不必说,尚有历代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袁枚、李秉礼的诗作和当代杨朔、秦牧、刘白羽、贾平凹、梁衡脍炙人口的散文。无数文人墨客感同身受的直抒胸臆镌刻了桂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于是,“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
桂林地灵人杰,唐时,被称为“桂林二曹”的曹邺、曹唐各有100多首诗入选《全唐诗》。宋代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悦中有三人在桂林留下笔墨。石涛的理论专著《石涛画语录》的独创性被认为是“为从来丹青家所未道”,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波及近现代中国画,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对其推崇备至。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兼具山水之灵性的桂林成就了文采斐然的历史文化长河。
千年桂林新魅力
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桂林郡北部置始安县开始,桂林建城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初期建设和80年代的旧城改造,1998年桂林掀起新一轮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城市改造,6年来共斥资100多亿元,路面在改造拓宽美化、桥梁在重建新建亮化、景点景区重新规划开发,尤其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这一环保工程的成功实施,改善了桂林市内的水质和环境,重现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原貌,“显山露水、连江接湖、开墙通景、增绿减尘”的城市建设使桂林城市与山水同美,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特色进一步鲜明,由此新增为桂林旅游的第六个开放式景区:城市旅游。至此,桂林的旅游理念成功的实现了从景点建设到景区规划以至城市建设的三级跳。
桂林市市长王跃飞有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两年前,我请他形容一下桂林,他坦言:“好比桥牌,桂林是个点数很高的城市,我们干部到每个地方都要看,你手上是多大的点,然后打出什么样的牌来。”
回想2003年1月,中共桂林市委二届二次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五个增加”的发展思路:“旅游业要努力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转变,从以风景观光旅游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为一体,满足现代人多元化旅游需求的模式转变。”面对今日桂林的万千气象,我看到了历届桂林政府谨慎而果断的出牌带给这座城市的福音。
人们欣喜地看到,桂林各种民俗节纷至沓来,龙胜红衣节、资源河灯歌节、阳朔渔火节、西街玫瑰情人节、恭城桃花节等等,在这些生命的盛筵中人们尽情地挥洒豪情,享受着盛世狂欢的浪漫。国内外大型会展、论坛也频频光顾桂林,桂林的每一天都仿佛披着节日的盛装迎来送往着八方宾朋。2003年,经世界旅游组织考察,桂林、北京等4城市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而以漓江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见长的桂林,成为惟一一个入选的中等城市;2004年桂林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获得“中国最安静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空气综合质量居全国第4位,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
王跃飞市长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一市之长应把一个城市看成是一个大企业来运作,做企业有企业的形象、企业的产品、企业的CI、企业的网络。在2005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提出了开创桂林旅游新局面与国际接轨的“四主”战略:“主力军(整合经营旅游的主要企业)、主渠道(构筑旅游产品的营销网络)、主市场(锁定消费旅游的目标人群)、主产品(突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桂林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山水之外情意长
桂林的山水让我痴迷,“两江四湖”妩媚的夜色令我心动,这次桂林之行的意外收获却是当我走进桂林的小街小巷之时的惊喜。2004年,桂林在完成了大规模的城市主体改造后,把目光投向了桂林难掩尴尬的“破街陋巷”。如今,这些小街小巷一路一景、一街一品,渗透着园林绿化意味的改造让人赏心悦目。路边的石桌石凳,一排排的健身器材,别致的木质树池、移动花架里迎风飘摇的花儿仿佛都在释放着浓浓的春意。
2004年,桂林以“修好市民们前路,点亮百姓床前灯”为目标的百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当年完成65条小街小巷的改造,近八万居民受益。2005年105条小街小巷投入改造,预计2006年完成对全市300多条小街小巷的改造并向海内外游客推出小街小巷游,彰显桂林的城市文化。
桂林人忘不了2004年2月10日这个让他们的生活从此焕然一新的日子,这一天,王跃飞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把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点问题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
在一处名叫“将军塘”的社区,我看到这样一篇“铭记”:“将军塘水域面积二十二亩,无活水之源,昔日污水倒灌塘中,浊气熏人,为百病之源,殃及百姓,怨声不断……近塘百姓欢呼,因小街小巷改造,得清流于塘中,得馨气于庭中,谢政府大义,谢国家‘以人为本’之大略……”
每一条改造过的小街小巷都有这样“今昔对比,图文并茂”的宣传栏,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到桂林的游客值得去看看这些小街小巷,它们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儿”,每一个宣传栏对比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辛酸和现今的幸福,还记录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念。走在一条条充满自然情趣的石板路上,我为桂林人的善良朴实所感动,为桂林政府“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执政心态欣慰,“和谐”在于每一个音符流畅有序的排列,构建和谐社会在民生,“民生无小事”,当桂林政府点亮万家灯火时,也缩短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
在采访中,王跃飞市长说面对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对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富民兴桂新跨越”的纲领,他时常有种危机感和紧迫感;面对桂林秀美的山水和历届桂林政府用心经营的城市心中不敢忘记对党和历史负责的使命感,而这样的心情是在桂林工作的每一位干部的共同感受。
在“两江四湖”上的19座桥梁,桥桥不同,各具神采,而最动人的我以为是这条架起在政府和群众间温暖千万家的心的桥梁,它比彩虹更绚烂更久长,最美的风景永远是山水背后生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