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行
本刊记者 乔天碧
“藏族有句俗话,‘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安多以牧猎文化而著称,四川藏区所在的康巴出人才,不仅出美女壮汉,还出现了众多对整个藏区产生影响的高僧大德。”对藏族文化颇有研究的郭昌平这样评价四川藏区的文化。郭认为,这与四川藏区处于茶马古道上有关。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同样是一条文化传播、交融的通道。人类学家将这一地带称为“民族走廊”,在这里保留了一些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的古老民族的民俗和文化遗存,走婚、一妻多夫等古老风俗在一些地方也还生机勃勃地传承着。四川藏区生活着25个民族,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藏族风俗文化,还可以看到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如羌族文化、纳西文化、彝族文化、蒙古文化等。
环境影响生活
丹巴是处在河谷地区的一个小县城,生活在这里的人称成为嘉绒藏族,即生活在气候温和地区的农区人。甲居民寨意为百户人家的意思。这个寨子大概有5平方公里的面积,住着140户人家。14岁的德玛从小就生活在山脚下的外婆家。外婆家经常接待到寨子里来参观的游客,还提供食宿服务。德玛的爷爷是一个道士(宁玛派僧人,可以结婚),住在山上。她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了村里的小寺庙。上初二年级的她喜欢学外语,喜欢暗自在心里学习经常在外婆家表演的藏族歌舞。寨子里所有的食物都是自然生长的,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梨子直接就可以吃,牲畜也是自由自在地在山上觅食。德玛外婆家里的饭菜,特别是蔬菜,非常美味。
在丹巴有许多古碉,最多的时候有5000座,现在只剩下343座了,在梭坡村和摩洛村有两个大的古碉群,它们大多有200—1000年的历史。据说,当地曾流行为男孩修碉楼的风俗,从他一出生就开始修,每年修一层直到18岁为止。古碉有四角、五角、八角和十三角的,通常30米高,最高的有60米。人可以在里面坚持15天时间。清代的一次非常著名的战争曾在此延续了30年,古碉充分发挥了它的军事功能。
道孚民居则完全是雕梁画栋,以建筑的精美见长。亚马多吉在县城里房子修于20世纪70年代末,按当时的造价要50万元人民币,1999年又翻新了一次。房中柱子所用的木材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木头,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起来。现在当地已经不允许砍伐森林了,他这样规模的民居可能难再有了。修筑民居的大框架费不了多少工夫,当建房的材料备齐后,主人就会请喇嘛打卦,择一吉日动工,亲朋好友都来帮忙。最麻烦的室内装修,时间长花钱多,一栋中型的民居要用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内部装修,要请专门的师傅来做。雕刻与绘画是民居的精华所在,每个图案都是一个吉祥物。亚马多吉说:“厨房的画是请甘孜的画师画的,其他房间是请道孚当地的师傅画的。房子里用了大量的吉祥八宝的图案这在藏区是统一的。”
十世班禅大师(1938—1989)每次到道孚都要住在亚马多吉的房子里。房里有许多大师的照片。亚马多吉说:“班禅大师和我有缘分,他第一次到道孚来一看就说要住在我的房子里,而且以后每次都是。他圆寂前,我也常到北京去看他。”这栋房子现在已向游客开放,还提供食宿,每天35元,可同时接待30位客人,他准备再修一间卫生间,这样的房子他还有三栋。
朗加的房子比起亚马多吉的房子就简朴多了,他家的佛堂很有特点,还有一张单人床。妻子的妹妹色朗旺青20年前初中毕业就到附近的寺院出家了。平时,家里人在这里拜佛念经。妹妹每年回来一个月帮家里收粮食时,就住在这间房里。
渗透生活细节的宗教
新都镇是炉霍县成所在地,旧县城毁于70年代一场罕见的大地震,现县城是重建的,到处都是水泥建筑,整洁而不乏藏式风格。县里的出租车司机丹曾绛措说,他平时很少到寺庙中去,逢年过节才去。可是他却帮我们找到寿灵寺的管家,让我们在晚上参观了寺院。原来小镇上的人不多,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和寺里的喇嘛们也都很熟。他的弟弟就是寺里的喇嘛,两年前到拉萨学经去了。
宗教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的“香格里拉”,是一个众多信仰和平共处的地方,那里的人认为“钻石有几个面,有可能许多宗教都是真的”。这种多种教派和宗教共处的状态与四川藏区相似。
在四川藏区除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四种宗教外,还有纳西族东巴教、彝族毕摩教等多种宗教,这些宗教大多有自己的庙宇传播自己的教义。据说,基督教传入康区曾经获得了藏传佛教僧侣的帮助的。
藏传佛教是四川藏区的主要信仰,当地有藏传佛教寺庙700多座。不过与西藏格鲁派占主导地位不同,四川的藏传佛教呈现出教派林立的特点,藏族的原始信仰苯教在康区也有众多庙宇。
甘孜德格是著名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它与西藏拉萨和甘肃拉卜楞被称为藏族三大文化中心。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在德格都有寺院。德格印经院更是为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之一,建于1792年。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大藏经》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德格版《大藏经》保存完好,印刷精良,是世人公认的善本,因此被作为校勘的底本。德格印经院中还保存了一些在印度和中国内地已失传的书版。为了保证书版的质量,过去每个工人每天只允许刻一寸版,在付报酬时,将金粉铺在刻好的书版上,版刻得越深,铺的金粉越多,获得的报酬也越多。
茶马古道
四川藏区处于茶马古道的北线。茶可以帮助消化,解油腻,还可以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饮食单调的藏族人“可以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早在唐代(618—907)内地就向西藏销售茶叶,以换取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马匹,被称为茶马贸易,商贩所走的路线被称为茶马古道。当时,四川的商人雇佣大量廉价的背夫,把四川出产的茶叶背运到康定,再由马帮和牦牛转运至西藏各地。今天在茶马古道上仍可以看到当年背夫们用铁拐拄地留下的痕迹。因此康定与上海、武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设为中国上世纪的三大商埠。
泸定是茶马古道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在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修建铁索桥前,两岸用竹绳索联结,来往客商只能滑索而过。冬季枯水期,则坐用牛皮制成的船渡河。泸定桥是一座由13根铁索组成的长达100多米的铁索桥。桥建成后,往来贸易日益繁荣,泸定也成为了一座新兴的城镇。泸定桥如今仍是行人往来的通道,真的是佩服古人300年前能在这条时速超过每秒5米河流上修建了这座桥。
茶马古道直到20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修通,才逐渐被废弃,只在短途的区域里仍在通行。川藏公路几乎都是一侧靠山,一侧是悬崖,下面是湍急的河流,行车之险是行程的兴奋点之一。四川到西藏公路全线修筑用了四年的时间,3000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在公路修筑史上是罕见的。现在,四川藏区的交通已相当便捷了,过去从成都到康定270公里的路程要两天的时间,如今只要6个小时。
不过,从前的从事茶马古道的马帮又做起了新的生意。在离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不远的唐代古镇松潘,当地组成马队为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提供马匹服务。到黄龙的牟尼沟要2—4天的时间。包括食宿和资深的导游,每天需要100元人民币。马帮现在有将近200匹马,八九十名导游。
自然的壮美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为高原和高山峡谷两部分。四川藏区地处长江、黄河源头区,沟河纵横,落差大,较大的支流有570条。森林、雪山、冰川、峡谷、草原多种自然景观并存。
在横断山脉大雪山主峰的贡嘎雪山(海拔7556米)周围超过6000米的雪山有20多座;泸定海螺沟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研究中心……
这里还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九寨沟和黄龙等著名自然风景区。四川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古老藏族寨子而得名,目前只开放了三个寨子。九寨沟因大大小小的“海子”(湖)而闻名,湖水碧蓝透彻,没有丝毫杂质。九寨沟的风景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意境,获得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和著名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英雄》的许多外景都取自这里,充分衬托出中国武侠的飘逸神采。
如果说九寨沟是因为意境取胜,黄龙则完全是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让人折服,黄龙的海子是五彩缤纷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西部地区局局长斯坦尼·欧伯特说:“这里有似加拿大晶莹洁白的雪山,美国科罗拉多美丽的原始森林,怀俄明州的大峡谷,黄石公园的钙华彩池,这么多美丽的风景集中于一地,真是世界罕见。”
资料:
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巴三部分。卫藏就是西藏地区。安多区指甘肃南部和青海大部分的藏族。“康”的藏文意思是边地或外地,指离拉萨较远的地区,“巴”是人的意思,生活在这里的藏族通常被称为康巴人,他们所使用的藏语也被称为康区方言。康巴地区主要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的东侧。
四川藏族人口数仅次于西藏,是中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位于川西北高原,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邻云南,东南接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四川藏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18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康区没有西藏海拔高,对旅游者的身体条件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因为生态环境更好,即使是相同的海拔,由于所处的纬度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高原反应也没有那么强烈。
康区人都很友好和善,当地的政府把开发旅游作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过去从成都到九寨沟坐汽车要两天时间,现在坐飞机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