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张金玲:让生命在艺术中延伸

张宝瑞:人性是写作的永恒主题


张宝瑞,1952年生于北京,从小热爱写作,1969年进入工厂当工人,开始了手抄本的写作,是“文革”时期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已创作发表了《一只绣花鞋》、《落花梦》、《人为谁活着?》、《醉鬼张三》、《你到底想要什么?》等19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影视剧本6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自传式作品《宝瑞真言》最近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张宝瑞:人性是写作的永恒主题

                 本刊记者  徐晓燕

根据作家张宝瑞当年的“文革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改编的24集电视剧《梅花档案》,号称中国首部悬疑惊悚电视剧,最近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在湖南播出时,收视率达到40个点。

爱读“小人书”的少年

张宝瑞从小就崇尚高尔基的格言:“如果你想用漂亮的衣衫打扮自己,不如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张宝瑞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居住在北京东城区喜鹊胡同10号大院。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影响非常大。张宝瑞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的母亲就给我讲很多道理,比如她教育我为人要善良,要多帮助人,处处多想到别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母亲还给我买来了大批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连环画,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看,有的翻了好几遍,看这些连环画培养了我的文学爱好。”

他的表哥姜立忠有一个同学,是阿英的后代,他家里藏书特别多,他经常借给表哥大量的书,张宝瑞又经常从表哥那里借来看。

为了看到更多的书,张宝瑞与哥哥在东单儿童电影院门口支了个小书摊,或换或卖,而卖得的钱全部用来买新书。他在胡同里组织了小朋友读书会,主动把书借给小伙伴阅读。

张宝瑞在“文革”初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司汤达的《红与黑》、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他都爱不释手。那时候他才十四五岁。他最喜欢的就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复活》对他的影响特别大,贵族聂赫留朵夫的人性觉醒,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长途跋涉的人性反思,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抄本:满足中国人对文学的饥渴

“文革”开始后,文坛陷入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境地,但是富于反抗意识、想像力的中国人不能容忍在文化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饥渴,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手抄本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张宝瑞是老三届毕业生,1969年3月进入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不久当生产班长。他为了调动大家干活儿的积极性,于是就给大家讲故事。他最初讲的是梅花党系列,包括《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太平间的秘密》、《一幅梅花图》、《金三角之谜》等一系列描写解放前后我侦察员与敌特斗争的故事。有的故事张宝瑞当时就写了下来,通过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哥哥,到西北当兵的表哥,到东北军垦,山西、陕西插队的同学,慢慢流传到社会上去。

据初步统计,在流传的300多种手抄本文学作品中,张宝瑞写了20多部,他至今仍保存着十多种手抄本原创手稿。但是张宝瑞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本质。像《一只绣花鞋》,白薇和龙飞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性的较量,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两个战壕,两个阵地;两个人是同班同学,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可是当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龙飞知道白薇的梅花党联络员的真实身份时,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毅然划清界限。”

正是手抄本的创作使张宝瑞逐步成长起来。他以初一的文化程度,1978年仍然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转向当代题材作品直接深挖人性

张宝瑞大学毕业后,当过几年体育记者,对中华武术一招一式都非常迷恋,还寻访过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墓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陆续推出了《八卦掌董海川》、《醉鬼张三》、《太极奇侠传》、《东归喋血记》等,后来结集为《中华武林长卷》,横跨唐、宋、元、明、清、民国千余年,梁羽生、萧逸、刘绍棠欣然为之写序,被人誉为“内地金庸”。

对武侠的看法,张宝瑞与金庸是相同的。1995年,金庸来北京,他们商谈甚欢。他们都认为“武侠”二字中,侠比武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打抱不平是小侠行径,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大侠之豪气。

1992年张宝瑞突然在武侠小说领域封笔,毅然转向《你到底想要什么?》、《人为谁活着?》、《夜香》等反映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张宝瑞的最新力作《夜香》最近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以卖文为生的北京青年老庆平日混迹于街头,出没于歌厅。他离婚多年,住屋狼藉,不修边幅,有人戏谑他为“多余的人”。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老庆感到无奈。他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腔热血,希冀着爱情之神降临。老庆屡屡为正义打抱不平,却引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张宝瑞说:“因为我想更直接面对社会现实,进一步挖掘人性。” 他认为,有人说,爱情是小说永恒的的主题,实际上反映人性才是永恒的主题。《神曲》、《浮士德》、《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对人性的挖掘非常深刻,有的表面上把男女爱情写得轰轰烈烈,本意还是写人性。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著名作家的创作更是直接反思人性,探讨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像《第四十一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个人的遭遇》、《拯救大兵瑞恩》、《永别了,武器》、《人证》、《晚霞消失的时候》等。直接反思人性的文学已形成世界文学的主流,涌现了一大批代表作家。已经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中国作家,他们不会再像杜甫一样悲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是在物质文明较高的社会里,人到底是为谁活着?是为金钱、权力、爱情、友情、亲情、性欲、理想、自己活着?人性是不是天生的?人性是否会变化?这些成为一些作家辗转反思的问题。喧嚣和骚动的后面究竟是什么?有的作家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悄然自杀。有的颓丧,借美酒美女了却残生。于是产生了一批反思人生意义和价值、反思人性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显著特征就是直接探讨人生和人性。 张宝瑞热爱生活,他告诫自己的朋友珍惜人生,他认为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规律,人生无常,来去匆匆,因此应当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张宝瑞的文化沙龙里有一个叫夏君的少妇,她两次恋爱失败,羞愤交加,在自己屋内挂的那男友的照片上钉满了钉子,以泄心头之恨。张宝瑞见她总是十分忧郁,于是送给他一部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并请她经常参加沙龙的旅游活动,后来这位少妇摆脱了阴影,如今到美国开创新的生活去了。 创作是他的生命

张宝瑞现在最烦恼的是时间不够用。除了文学创作,自1990年始,他倡议创建并担任金蔷薇文化沙龙主席,一个大型的文化艺术财经各界朋友聚会的场所。14年来,参与的人不下十多万人次,汪国真、司马南、吴欢、刘震云、李春波、薛飞、殷之光、陈铎等人都是常客,他们的主题就是谈友情、爱情、理想和人生,并经常研讨、联谊,谈天说地,吟诗作画,探讨人生和人性。

张宝瑞当新闻记者时,发稿量和好稿量在新华社北京分社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新华社北京分社总编辑时也策划组织了不少有影响的报道,如《急诊,你为什么急不起来?》、《公款钓鱼目击记》、《替考枪手,何时缴械?》等,如今在新华出版社当副总编辑,他又积极组织策划《金蔷薇名人书系》,大力倡导改革,深入数十家出版社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他觉得首先要干好本职工作,创作属于业余。

张宝瑞一直把文学创作作为他的生命动力,不管在痛苦的时候还是在愉悦的时候,他都要进行创作,创作是他的生命。

张宝瑞目前要做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把金蔷薇文化沙龙搞得更有声有色,真正为大文化领域里的这些朋友们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空间,同时能够穿针引线,提供更多发展事业的契机。另一件事就是争取多创作深刻地探讨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文学作品。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