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张金玲:让生命在艺术中延伸

张宝瑞:人性是写作的永恒主题


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有著名的“三朵花”,张金玲是其中之一(另外两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当时张金玲的倩影到处可见:《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索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三辣子、《大河奔流》中的梁晴……这些既质朴无华又光彩夺目的银幕形象至今都还深深印在40岁以上的中国观众心里。然而到了90年代,当红的张金玲遽然息影,给喜爱她的观众留下不少遗憾。

张金玲:让生命在艺术中延伸

文/张 娟


迎接2008

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张金玲多了两个头衔:画家、书法家,这是她十多年“修练”的正果。 采访张金玲,是在她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寓所里。屋外的雨诗意地敲打着窗户,洗尽铅华的昔日当红女星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人仿佛听到岁月流淌的声音。

离开银幕是我在瞬间做出的选择

今日中国:演员、书画家,两种角色您自己更中意哪一个?

张金玲:我是演员出身,一工作先是考入湖北省话剧团做话剧演员。1973年,被导演选中,去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第一部电影《渡江侦察记》,之后,只回团里演过半年话剧,1974年,又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山村新人》,从那以后,就不断地拍片子,没再回过话剧团。我从影19年,可以讲拍电影是我的本职工作,演员这个词在我心中始终是最神圣的。

对于绘画,我也十分投入,我已深深爱上了它,就像我当年爱上表演一样,十多年的光阴,我在品味着宣纸上的墨色流云、笔中风情。不过,毕竟是半路出家,所以还需要努力,等到60岁时,我想自己会画得更好。

拍戏的时候我曾担心有一天会“人老珠黄不值钱”,但画画让这概念离我远去,绘画是一个不老的职业。可以讲,从表演到绘画,我的青春和生命因为艺术而延伸。

今日中国:当初从银幕突然消失曾让许多观众很不理解。

张金玲:原因很简单,我怀孕了。当时正好是李瀚祥导演要拍《火烧圆明园》,刘晓庆演西宫我演东宫,服装做了,造型也都做好了,而我儿子这时“闯”来了。导演让滕洪升主任给我打电话:告诉金玲要孩子不能拍戏,拍戏不能要孩子!给我一天的时间去考虑。我当时电话里就说:“不用考虑了。我要孩子,不拍戏了。”我就觉得孩子就是我的生命,什么都不顾了,这就是我。后来我基本上就不去拍戏了。 今日中国:从电影明星到家庭主妇,这种落差受得了吗?

张金玲:要说不难受是假话,我曾经哭过好多次。回家后的很长时间,我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看与它们有关的任何东西。你知道,演戏的人很上瘾,有时候在拍一部电影很累的时候,会下决心:下次一定不拍了。但拍完以后,只要有机会心里痒痒就又想去拍,我要刻意让自己沉下心来。我从来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演电影对我来讲就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出去时观众让签名我就给人家签,想合影就一起合个影,有观众喜欢你不正是演员所期望的吗?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没把自己摆得太高,这可能是我还能承受这种变化的原因。 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我认为孩子生下来就得由母亲来管。同时我又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总觉得无论哪件事都得干好。我听到有些老演员因为拍戏忙顾不上管孩子,以至于一提到孩子就遗憾不已,为了不让自己有这种遗憾,我决定做了妈妈就每天在家认真地带孩子。 但当儿子惹我生气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不平衡:为了你,我戏都不去演了,我的同行演了这么多戏,我连门都出不了,你还不听我的话。我觉得如果我不是演员,我不会有这么多的委屈,我是一个能演戏的演员,还是一个好演员,为了孩子不能去演,有时候心里的无名火就会冒出来,孩子也跟着受了不少委屈。

今日中国:有人说女演员的从业生涯如果断了,接起来很难。你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吗?

张金玲:是有点遗憾。等孩子长大一些了,有一度我是想接戏的,可接触了好几个角色连我自己都不满意,于是就彻底退出了影坛。 要说后悔,现在看来谈不上,用我儿子的话讲是我懂得“舍得”的道理——有舍才有得。

但有一度我很迷茫,孩子长大了,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因为那时我才发现,原来除了演戏外,我什么都不会干。又不知道自己该从何学起,时间就在这徘徊中流逝了,想来挺可惜的。

一只虾我画了三年

今日中国:学习书法、绘画是出于爱好还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儿干?

张金玲:最先我是陪孩子去学书法。儿子快6岁时,为了让他能坐下来,我给他报了书法班。为了能辅导孩子,我也交了一份学费,跟儿子一起买了一支毛笔,开始学习书法。一年后,孩子上了小学,就不再练习了,我自己还是坚持每周日跟老师上课,平时每天在家练习,一直坚持了两年多,字练得有点模样了。教书法的老师曾跟我说,你年轻的时候肯定吃过很多苦,要不不会有这种吃苦精神。我说,您还真挺会看,我是农村长大的,在家里又是老大,上学时每到假期,我要去干活帮家里挣工分,什么割麦子收玉米的活我都能干,所以这点苦对我来讲根本不算什么。

学了两年书法后,我先生就建议我学画。当时我的反应是,太可笑了,我怎么可能学画,学书法是为了陪孩子、闹着玩的,绘画哪是一般人能学的?我先生与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比较熟悉,娄先生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曾跟白石老人学画25年。我去见娄师白老师,他这样跟我说:“学画可不是容易的事,你能受得了那份孤独和寂寞吗?你能静得下来吗?但你非常愿意学就学吧。”如果当时不是碍于我先生的面子,我估计老师是不会收我这个学生的。老师后来跟我讲,他看过我演的电影。他真正的想法是:金玲你长得这么漂亮,又有那么好的表演天赋,还是当时名气很大的明星,你能静下心来学画?

今日中国:是真想学了,还是想“玩票”?

张金玲:当时我说试试吧。我先生了解我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只要是我认可了、想做的事,就不会回头的。所以他特地给我在人民大会堂办了一个拜师仪式,当时导演谢铁骊先生、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先生、杨天启先生等影界的朋友都亲临祝贺。媒体我一家也没敢请,我担心给人“做秀”的感觉,用当时的话讲是“编新闻”。

拜师以后,我的学画生涯从老师教我买毛笔、墨、纸开始,老师让我先学画虾,等虾画好了再画别的。从此我就跟那只虾鼓捣上了,我像小学生一样,认真遵守老师定下的交作业时间,有一次去交作业,正赶上大雨,我赶到老师家时,身上都淋湿了,但画紧紧抱在怀里,老师说以后下雨就可以不来了,我觉得不行,每一次交作业的机会我都很珍惜,因为我知道老师太忙了,我要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我的认真和执著感动了老师,可能是看我练得太苦了,老师都劝我“换换画别的吧,不然你就画烦了”。但我始终在心中坚持一条:“什么时候及格,什么时候再换,基本功很重要”。

练基本功是枯燥的,我常常十几个小时连续画画,一张张废画扔在纸篓里。齐白石有废画三千之说,而我笔下的废画估计比三万张要多得多。连当初力主我学画的先生都心疼地劝我:“金玲,不行咱不画了。”就这样,在画了三年虾之后,老师跟我讲:你这张画可以卖出去了,不过别要价太高。我知道,自己过了第一关!之后,我开始了新的习作,在宣纸上我亲眼看到春天的绿芽、跃动的池鱼、粉妆的仕女、一现的昙花,凡在眼里捕捉到的美,我都要画。

2001年我的《张金玲影画集》出版,娄先生特为我作序:“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再看金玲的画,她在学习齐派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她对艺术的感受,博学众长。”这是老师给我最大的鼓励!

今日中国:从表演来讲,你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但作为书画家,你怎么评价自己?

张金玲:我半路出家,将近40岁时买第一支毛笔。学书画是一个长远的事情,我想等到60岁时,我可能会画得更好一些。在书画领域中我觉得自己属于“刚刚进校门”。

有时朋友鼓励说我的书画已经到一定的层次了,我在山东胶东一带办过联展,在淄博办了个人书画展,沈阳办了书画、电影回顾和汇报展等,这些展览都是一些文化公司的老总给策划的,希望我走出家门,把艺术展示给大家。我当时挺害怕的,我觉得让我演戏的话,我还是一个不错的演员,我接了角色,我会把它完成得很好,但画画在中国有这么多大家,这么多名家,我也去办展,总觉得水平不够。

我更多参加的是“拼盘”式的展览,如交几张作品,去参加多人的作品展览。从各次展览后媒体报道和反响来看,我的作品在其中还算是比较醒目,我是以一个电影演员的眼睛在看世界,所以认为好的东西、自己喜欢的东西我都去学,我不希望有更多的框框束缚自己。艺术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当然我有自己的老师指导就更准确、更好了。我庆幸自己身边有几位恩师,他们在鼓励我,点拨我,使我有所提高。

张金玲:朋友们建议我在中国美术馆办画展,这是他们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国美术馆,这是艺术的殿堂,我希望我的作品更成熟、更完美,才能够资格在美术馆展示。最近我正学画瓷器,有幸认识一位资历很深的瓷器画家余效团先生。他的斋名叫“悟泥斋”,“悟泥”二字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余先生也是我学画瓷器的第一位老师。我向往着那么一天,我的书画、我的电影剧照、我学画的瓷器一同向朋友们汇报。

现在我只做自己驾御得了的事

今日中国:我们注意到您又开始在影视中出现,是不是要“全面复出”?

张金玲:也算不上全面复出。做演员是一个职业,因为做演员很被动,可自己偏偏又特别喜欢,其实这是个矛盾。我的个性决定了我不会找导演要戏演,当时因为家中实在走不开,除了自己是一个职业演员之外,生活中还要去做母亲的角色,这个角色可比演戏辛苦多了,一心不能二用,所以放弃了演戏,做起专职母亲。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同行朋友们演了许多戏,我默默地祝福他们。 我自己曾想,如果再活一次的话,我还会做演员。2002年,电视剧《金粉世家》刘国权导演,让我在戏中扮演角色,多年不演戏,心中没有底,导演的盛情感染了我。后来又在电视剧《偶然》中扮演母亲。连续几个母亲的出演,朋友们叫好,我自己感觉,以前演母亲是演出来的,现在演母亲体验出来的。最近刚刚拍完张子恩导演的《避暑山庄大传奇》,我扮演德妃。一切随缘而定,机会来了就用心去演,不论做什么事,只要用心,就会做好的。 今日中国:50岁是你自己的一个新起点?

张金玲:古人把50岁定为“知天命”之年,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后,我觉得到了这个年龄应该活得更从容。我和先生总结九个字的生活指南:“普通人、平常心、常自在。”珍惜光阴,注重健康,让生活多姿多彩。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