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影视 终于等到《2046》
阅读 《百年小平》细节中的真实
视觉空间 都市最后的磨刀匠
鉴赏 重张文人绘画的陈师曾
新书
《法国时尚100年》掀起法国文化年开幕高潮
隆力奇成为法国时尚100年展览唯一指定化妆品礼品


重张文人绘画的陈师曾

朱京生

陈师曾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是“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他的艺术思想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北京乃至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陈师曾的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其1921年发表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这篇文章在反传统和"美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捍卫传统文人画价值和肯定其先进性的重要文献,它为传统派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画中要“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必需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用笔是另有一种意思,另有一种寄托”,不能徒有形似,强调陶写性灵、发表个性、纯任天和寓书法于画法,认为"不求形似"正是中国画之进步,指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为文人画最重要的要素。陈师曾在学习和创作中也身体力行他的文人绘画主张,他主要师法文人绘画中具有强烈个性和极具创造性的画家。

陈师曾的绘画才能是全面的,山水、花卉、人物无所不精,技法也相当纯熟。陈师曾的山水,直接从古人入手,最早致力于龚贤、石田、石溪、石涛,力矫“四王”(王时敏、王鉴、王 、王原祁)陈陈相因之弊。龚贤为金陵八家之首,笔墨挺拔深厚,师曾取其清澹隽逸注重用笔之处,而不取其厚重浓黑的墨法,正所谓学一半撇一半;于沈周(石田)着力最深,石田面貌也有疏澹和茂密两种,师曾主攻其茂密兼取疏散;偶用蓝瑛皴法的苍劲,而不取其霸悍;师曾学石涛的时间较晚,他来北京以后变石田的刚健挺拔为石涛的秀润含蓄,学习中有意以深入古人堂奥,无意以求脱出古人束缚,使传统中有我,我中有传统。此外,博习诸家,大凡清人梅清的奇险清逸,倪云林的高简都有所汲取;其树木的穿插似黄子久,山势的重叠似王明叔,苔点的浑圆似吴仲圭,笔力的刚强似沈石田,皴法之简似李刘芳,不专拟一家,而是合诸家之长而独具面目。山石树木多用中锋篆籀之笔加以勾勒,无一笔含混,决无侧擦卧拖之笔,用墨单纯,用色也较少,大有粗笔白描之感,极见功力。能用传统的笔墨技巧画现实的山水,所划园林庭院多从写生得来,繁者如石田、石涛,简者似金冬心,笔有尽而意无穷,画小而境大,别具匠心。又能借鉴西法丰富画面。构图新颖,虚实相生,大胆省略,敢于留白,使画面奥妙无穷。晚年化刚为柔,由重笔而为笔墨并重,大有融汇众长蔚然成家起衰振弊之势,可惜其英年早逝未能大成,但为山水画从"四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辟了新路。

陈师曾的花卉,主要师承吴昌硕,兼取赵之谦、吴让之、任伯年等清代中叶以后的写意花鸟诸家。师曾在日本学习过博物学,因此对各种花卉的形状、色彩、组织结构,都有较好的研究,虽然画的是写意画,但其取象不惑,用笔用墨全不妄下,可谓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皆符合自然的生长规律。所绘花卉,用笔飞舞健爽痛快淋漓,用墨燥湿浓淡任情挥洒,用色娇艳绮丽自然生动。吴昌硕曾盛赞曰:"师曾老弟,以及雄丽之笔,郁为古拙块垒之趣,诗与书画下笔纯如。"师曾学问丰富,胸襟开阔,所见很广,能以雄伟的气魄和秀丽的笔法,表达出无穷无尽的拙朴奇奥的趣味。师曾又追踪青藤白阳、扬州八怪,复经过写生的功夫,化成另一种写意的面貌。他喜用狼毫硬笔,使画面丰神俊逸,挺拔而不枯槁,古朴而不粗野,秀逸而不纤巧,且构图变化多端。

师曾在人物画方面虽不专长,但各种体裁内容、各种表现方法,无不兼擅并长,既能师古,又能创新。画人所不能,特别是风俗画的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民俗学价值,发展了传统的文人绘画。作道士常把雕塑的佛像用写生方法画出来,略用西法使人物有立体感,也偶参石涛及金农之法。作仕女有唐宋人风度,作时装及风俗人物,画法中西参用,或用速写及漫画形式来表现。

《北京风俗图》是师曾人物画的代表作,其纵二十八点六厘米,横三十四点六厘米,约创作于1915年。封面有自题 "北京风俗"之签,副页一为金城所题"风采宣南"四字,副页二为程康所题"北京风俗"四字,后部有叶遐庵等人跋语四则。画多作于册页右侧,左侧有郑昶、马公愚、何宾笙、陈止、程康等人题跋。师曾去世后两年,姚华先后题词三十四阕,并装裱成册。此册师曾生前好友梁启超曾以七百金得来,日人某欲以千金购之,任公不忍此国粹遗于外人之手而拒之。后一度流入民间,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北京风俗图》共三十四幅,分别为:《收破烂》、《旱龙船》、《货郎》、《墙有耳》、《磨刀人》、《卖烤白薯》、《品茶客》、《玩鸟》、《吹鼓手》、《山背子》、《赶大车》、《抗街》、《卖切糕》、《泼水夫》、乞婆》、《旗装少妇》、《绿地慈行》、《菊花担》、《冰车》、《拉骆驼》、《执旗人》、《说书》、《果担》、《喇嘛》、《掏粪工》、《话匣子》、《压轿》、《算命》、《卖胡琴》、《拾破烂》、《回娘家》、《丧门鼓》、《人力车》、《糖葫芦》。北京史籍中涉及社会风俗方面内容的并不多,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用速写和漫画的形式,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民国初年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体现了师曾对下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其中《糖葫芦》(图一)一幅,写中年夫妇新年逛罢庙回归家之景。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常见之景,当时坐轿的也已不多,汽车更是十分罕见的东西,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用牲畜拉的大车和由人拉的洋车。图中所画为驼车,男子驱车,女子盘腿坐于车上,手举两只长长的冰糖葫芦。陈止有诗记曰:“有庙且随喜,不必有所图,看家小儿女,犒以糖葫芦。”民国初年的北京,普通市民并不富裕,逛庙会不一定非买什么东西,就图个热闹,这大大的冰糖葫芦足以令在家企盼的儿女欢天喜地。姚华也题《鱼美人·糖葫芦》,曰:“幛泥油壁人归去,惆怅春游处,少年犹自傍香车,宝马轻尘烟外一鞭斜。香肠串串胶生楂,一样沽春价,几多蜜意只微酸,留与郎归小试觑淦边。”这是词人由师曾此画生发的兴会和联想,纯是对北京庙会的写实。

《杨诚斋诗意册之七》(图二),体现中国画的两大特点:一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二是诗与画相互影响、相互生发的妙用。首先,此图虽是用写意的方法来表现,画家通过一支幻化的妙笔,将生活中寻常事物凝结、提炼成艺术的形象。两只尖荷率意写出,极简括。右侧荷尖部略带橘红,正合荷叶初生的规律,可见作者对生活有着极为精细的观察与把握;蜻蜓以红黄为主,也以简练的意笔写出,待将干之时以浓墨钩叶筋、点刺、点睛、画出足及羽翅、驱干、尾部的特征和标志。由于心中有画、取象不惑,所以“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所谓“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白石老人此语,道出了中国绘画“写意精神”的本旨。

师曾此画系写杨诚斋诗意。杨诚斋《小池》全诗如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诚斋即宋代诗人杨万里,其人刚直清正,始终一节,以道德风操映照一世,模范后代。

陈师曾1876年生于湖南,江西义宁人。名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朽者,署唐石簃、染苍室、安阳石室等。家学渊源,祖父为在湖南推行新政的陈宝琛,父亲为著名诗人陈散元。五岁母亲罗氏故去,由祖母抚养。六岁随祖母游杭州西湖,见荷花盛开,即用手指在轿板上画荷,归家后给以纸笔,即开始学画。十岁能写擘窠大字及诗文短章断句,从尹和白学画。十九岁从周大烈学文学,从范镇霖学汉隶、魏碑,从范肯堂学行书。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与鲁迅为同学。1903年赴日本留学,学习博物学。1910年归国,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员,与吴昌硕弟子李苦李相友善,遂常往上海,书画篆刻得到吴昌硕亲授。1913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员,不久辞职,秋赴北京。1914年任教育部编审,与鲁迅为同事,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及北京女子师范博物教员,1916年任北京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任北京美术学校及美术专门学校国画教授。1922年与金城携"京派"诸多名家及吴昌硕的作品赴日举办展览,引起轰动。1923年夏继母患病,冒暑赶赴南京亲侍汤药,因劳累过度患痢疾,逝于南京。十月,北京艺术界三百多人在江西会馆举行追悼会,并陈列师曾作品百余件举行遗作展,周养庵、周印昆、梁启超、凌支直、姚茫父分别发表沉痛演说,梁启超认为师曾逝世是中国文化界的大地震。师曾居北京十年间,是1915年宣南画社的重要成员,参与了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创办,曾应蔡元培之邀任教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著《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不朽录》、《中国绘画史》、《陈师曾遗诗》等。

朱京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京派”绘画的研究。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