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百户人家一石居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文图 杨宝民

 

可以说老舍(1899—1966)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1949年底,老舍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从美国回到北京。1950年4月老舍全家迁入了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胡同西街丰富胡同19号,这座小院是老舍用100匹白布买下来的。1954年春天,老舍在小院亲手栽下了两棵柿子树,每到秋天树上结满火红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将小院命名为:“丹柿小院”。

这是一座普通的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是一个院子,只有两间小南房,在它的西边和北边还各有一院。西边院是一个狭长条,有几间房;北院是一个三合院,是这座院子的主要部分。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三间,东次间是卧室,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

北房东西各有一间耳房,西耳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他的书桌是老式硬木镶大理石,桌子上除文房四宝外,还有齐白石先生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给他的玉石印泥盒以及他收藏的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的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砚台等物。

就在这间小小的、光线暗淡的书房里,老舍先生写了著名的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全家福》,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23部著作,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

老舍先生非常喜爱这个家,他亲自动手布置陈设,每天仔细打扫,还用花木精心装点。故居客厅里摆满了书,茶几上面摆着各种盆景。养花,对老舍是再好没有的一项活动,老舍每天摆弄着它们,正好和他的写作生活相调剂。盛夏时,小院绿树成荫,花木葱茏,微风吹过,香气四溢。他和夫人还养了一百多种,三百多棵菊花,每到秋天,院子里的各种菊花姹紫嫣红。每当老舍写作疲倦时,就到院中和夫人一起整理花木,庭院被笼罩在宁静和幸福中。老舍先生亲手种植的昙花、山影、令箭、荷花及银星海棠,至今还长得很好。老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风格,把这里装点成了一个文人之家。

老舍最爱挂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和林风眠的作品。老舍和齐白石先生还是忘年交,在齐白石的作品中,老舍最珍惜的是两组各四张的命题画。老舍以四句诗求画于齐白石,不过,这近乎给白石老人“出难题”,其中不乏查初白“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样的诗句,九十一岁的齐白石憋了足足三天。四张画送到老舍面前时,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其中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水墨画,后来被公认为齐白石老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画面上没有蛙,而是在“泉”上作文章,老人没画蛙,画的是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令观者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这幅作品也收藏在这里。

老舍 (1899~1966),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800万字的作品,其中《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未完)、《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龙须沟》、《茶馆》等广为流传。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语言,呈现出浓郁的“京味”,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