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

社会

解读中国大学生“心脉故障”

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展望


一起又一起触目惊心的学生案件让人惊觉:中国大学生怎么了?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既脆弱又残忍?

解读中国大学生“心脉故障”

来建强

2002年伊始,北京动物园的5只黑熊、棕熊和马熊先后被北京某著名大学一男生用硫酸和火碱等化学物质烧伤致残。

2003年4月,浙江省一位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后接受体检而未能如期收到录取通知,在得知自己为“小三阳”患者不能被录取,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将工作人员干某刺成重伤,并将同在办公室的人事科长刺死。

2004年春季开学不久,北京3所著名院校各发生了一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一人因为失恋,两人因为不堪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

2004年初云南大学广西籍学生屠戮4名同窗的“马加爵事件”震动国内外。

2004年5月,西北某高校一研究生用硫酸泼伤导师……

一起又一起触目惊心的学生案件让人惊觉:中国大学生怎么了?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既脆弱又残忍?

大学生:“心弱势”群体?!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二十几年前的中国,当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们走进大学校园接受来之不易的高等教育时,几乎人人都从肺腑里发出这样的欣喜感叹。

而今天,“郁闷”成为校园里年轻人最多挂在嘴边的字眼。“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在悄悄入侵校园净土,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人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成了社会“心弱势”群体。一项全国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结果让人瞪大了眼睛,28.7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一般说来,女生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症状最突出;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

大学生“心障”定位

近两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患发生率可能高达30%,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包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珉教授在内的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中国大学生“心脉故障”究竟何在?2003年9月底至2004年4月,记者部分地参与了中国教育网以网络投票形式开展大学生“心障”探查(详细结果参见图表)。厦门大学的一位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资深学者认为,这项“心障”探查的结果是比较可取的,与国内其他调查问卷方式开展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

“心障”起因

教育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具体阐述了“心障”起因。

家庭教育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其次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社会现实已经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中国经济的腾飞给大学生提供良好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于是出现了畸形的大学生高消费恋爱风潮和承受不了就业压力而轻生等等。

再解“马加爵事件”

毋庸置疑,马加爵也是众多有“心障”的中国大学生之一。许多媒体在狂欢式地追逐马加爵时,不约而同地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做出一份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在案情暴露前没有任何明显不良的行为迹象;不属于从小就显露“心障”的问题少年;家庭背景基本正常,不属于“问题少年”的家庭。因此,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令人怀疑。因此,李玫瑾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真正的原因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马加爵的确出身贫穷,能够代表那些家里没背景,完全靠自己和只能靠自己的那批人。但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因为他们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但贫困并不能导致他们必然犯罪。马加爵杀了四个人,其中三个同学也是贫困生,如果因为贫困而杀,他就不应该杀贫困生。李教授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马加爵自己也讲了,是他做人的失败。”

“这个案子从头到尾应该说是个悲剧,如果换一种情境,换一种背景,或者社会对他作出了某种干预,可能就不会发生。”马加爵确有心理问题,但这还没有严重到他必然犯罪,就是一种阴差阳错,外部的某种情境和他的某种心境碰在一起了,在长长的春节期间,他没有回家,而是沉迷于宿舍电脑前,这样他思维的狭窄性就会出现,一旦他与社会恢复交往,一点点刺激就会把他引爆,而且他的情绪反应是很强烈的。李教授的这一解释和另一项调查“如何发落马加爵”结果有些吻合,其中40.64%的被调查人认为,马加爵杀人是一时糊涂。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马加爵杀人暴露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确,在农村学生中存在着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但是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一套心理问卷的李教授,在研究之后却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把这个案件放到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背景中去解释是不正确的。穷,只有在比较的情况下才会痛苦,马加爵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他的贫穷不如人家,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素质不如人家。他性格内向并不是缺陷,真正决定他缺陷的是他以自我为中心。李教授在报告中举了个例子,当他被抓住之后,他要求看看他的通缉令,看的时候他说,没想到我还值20万。显然,他仍然在想他值20万,他不知道通缉令是为那4个冤屈的大学生发的。马加爵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怎么会这样以自我为中心?李教授根据问卷统计分析后的结论说,这应该是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家中排行最小,除父母的疼爱外还有两位姐姐。他学习出色,自小就在家中备受宠爱。在问卷有这样两个问题,“小的时候是否经常被人欺负?”和“小的时候是否经常欺负别人?”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从没有;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是,每月一两次。可见,他是个不吃亏的、基本上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问卷中又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做事比较任意,想起来就做?”他回答,比较同意。这种家庭背景,使他在一种自然的情境下造就了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从他被捕后的各种叙述中都是他自己的感受,直至他被抓获,谈到犯罪动机时,他仍在一直强调:我打牌没有作弊,是邵瑞杰在冤枉我!然而对于同学的责怪,对于与同学的争执,他至今没有一点儿反省与自述。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

面对大学生“心障”这个日渐明显的事实,学校教育和社会干预本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但现实措施却令人沮丧。

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然而,与发达国家大学中每百名大学生配有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相比,中国高校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不仅普遍缺少这些技巧,更为严重的是师资数量远远不足。浙江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马建青教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

看到问题所在的高校现在都在花大力气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尽快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师资缺乏经验的现状。从“毕业生刺死人事科长”的悲惨事件中惊醒的浙江大学,现在注重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浙大率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建立各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在校园里设立多个心理救助中心,同时积极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机制,尽管该机制仍有待完善。

巍巍上痒,国运所系。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海外学者还纷纷建议,大陆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现象。“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