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孔 中国心
--访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林加者
本刊记者 徐晓燕
一张标准的法国男人的脸,一口标准的瑞安方言。
实际上,他的血管里却流动着中国人的血。更重要的,是他的心、他的灵魂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人的烙印。
他,就是现任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的林加者。“法国华侨华人会”是法国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因该社团主要由温州籍华人组成,在许多人眼里,林加者俨然成了“温州人”在法国的“带头人”。他在法国出生,却在温州长大;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法国人。
法国妈妈 中国妈妈
 |
2003年10月,由法国华侨华人会参与主办的“北京——巴黎之夜综合晚会” |
1937年,林加者的父亲林永迪离开老家温州瑞安县丽岙(音傲)农村,远渡重洋到法国谋生。凭借温州人特有的聪明和韧劲,林永迪不仅迅速在商界站稳脚跟,而且与美丽温柔的法国女郎戈凡·艾德蒙喜结良缘。1947年,他们幸福的家庭因林加者的呱呱坠地而更加美满。
凭借在法国的10年积累,林永迪在老家购置了60亩田地,盖了两座气派的楼房,还在温州城里开了一家布厂,小日子过得殷实富裕。戈凡·艾德蒙也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在相夫教子之余还给林家添了一个千金。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中国又处于内战的纷乱,法国的领事馆再三催促法籍人士回国,年轻的异国姑娘出于无奈,只好决定带孩子离开中国。可那时,林加者的爷爷说什么也不让儿媳把他惟一的孙子从身边带走。孝顺的儿子只好劝说妻子,让她带着到中国后所生的小女儿先回法国,他自己则要等到说服父亲后再带上儿子去法国跟她团聚。就这样,林加者的生母带着女儿先回去了。可谁能料到,这一别就是15年。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林加者只上了两年小学便被迫辍学,不到10岁就干起了放牛、砍柴、割稻等体力活。艰苦的体力劳动磨练了林加者的毅力和意志。
当然,对缺少关爱的少年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想妈妈”。林加者从小就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仅有“中国妈妈”,也有“法国妈妈”,但两个妈妈并没有给他双重母爱,反而使他成为一个“多余的人”。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林加者才终于有机会重返出生地,与母亲及妹妹团圆。
少年敢拼巡回送货第一人
初到法国,林加者对新环境并不适应:生身父母虽然再度相逢,但都各自另有新的家庭,夹在中间的他只能从双方得到些许帮助;不懂法语使他在法国社会寸步难行,连与亲生母亲的沟通都要借助手势和别人的翻译,个中滋味非常人能体会。为了居留方便,他听从母亲的劝告加入法国籍,但一直珍藏着中国护照。
一年半后,林加者应征入伍,当了18个月的兵。对于这段经历,林加者认为“非常有益”。他说,行伍生活虽然累,但却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法国人,也训练了语言。一年半后返回巴黎时,他完全变了样,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具备了融入法国社会的能力。
退伍后,林加者决心白手闯天下,从巴黎拉丁区一家小饭馆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1970年2月,在岳父的支持下,他在巴黎市中心华人聚居的庙街开了一家批发店,专批围巾、手套和领带。这是温州人在巴黎的第一家批发店。由于资金缺、名气小,没有什么客人上门订货,林加者于是开创了中国人在法国“巡回送货”的先河。所谓“巡回送货”,就是林加者常年开着他那辆破旧的货车沿法国各边境省份巡回转圈,以低廉的价格亲自把货送到客户手上。
林加者一年中有大半年在外进货或送货。法国是个多山国家,当时又没有高速公路,常年开一辆破车经受山路颠簸之苦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林加者咬牙坚持下来。吃不起饭馆,他喝凉水啃干面包;错过旅馆,就在车上凑合一宿。就这样,他整整在外奔波了5年。5年后他不仅开了第二家批发商店,还成立了自己的服装、服饰工场及进出口公司。
林加者在法国很快就站住了脚,并慢慢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接着,他和父亲把在中国养育他十几年的养母及弟妹也一个个接到法国。由于他待人真诚踏实,弟妹们很敬重他,不仅一家人非常团结,就是同乡们也都对他十分友好。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仗义,肯帮助人,朋友有困难他总是尽力相助。
十余年间,林加者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世事变化令人感慨。回忆这段经历,林加者认为有两个条件决定了他的成功,一是温州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二是语言过关扫除交流上的障碍。
传播中华文化
林加者身上流淌着中法两个伟大民族的血,爱法国也爱中国是他的人生理念。致富后,他时刻想着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一份贡献。这一点,从他积极参与组建“旅法华侨俱乐部”并在此后带领“法国华侨华人会”多项爱国义举中可以看出。
“旅法华侨俱乐部”是“法国华侨华人会”的前身,成立于1972年,是法国华侨华人最早的一个社团组织。林加者就是该组织最初组成人员之一,并在此后30年从会员、执委、常委、副主席一直到主席。
最让林加者自豪的,则是“法国华侨华人会”经过长期发展有了自己的“常规项目”:每年春节举办彩装游行等庆祝活动,宣传中国文化;开设义务性的“中文班”,学生多达700人;设立“敬老班”,为老人提供“温州鼓词”等文娱活动;建立法华寺新文化中心,常年举办文艺活动……每当中国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林加者总是带领华人华侨有所作为:1998年为长江洪灾捐款,北京申奥期间护送“心愿杯”前往瑞士洛桑,2002年为中国内地300名失学儿童捐款,2003年为中国战胜“非典”捐款……今年正值法国的“中国文化年”,林加者也为在法国弘扬中华文化而殚精竭虑。
这次能让几千华人汇聚在巴黎庆祝自己的节日,是法国政府和巴黎市给予中国及法国华人的最高待遇,香榭丽舍田园大道是巴黎乃至世界最有名的大街,除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大型活动外,从来没有对外开放过,当初巴黎市长主动提出香街大游行的计划并征求林加者的意见时,他非常激动,一口承诺,更立下军令状“不辜负华人的希望,不负法国友人的信任,一定办好此次游行”。消息一公布,所有在法华人都兴奋无比,积极参与。但是举办一次几千人的游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哪里开始,什么形式,许多的问题随之而来,最后林加者先生确定了总体思路:在积极动员法国当地华人侨社出谋划策的同时,依靠祖国母亲的这个强大后盾。当然,祖国人民全力支持,国内许多机构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说到这次游行,林加者感慨地说:“这次真是过关斩将,难题不断啊!”首先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游行的代表形象是什么?多次的讨论都没有结果,林主席最后拍板了,就用龙,这最能代表中国5000年的民族象征和海外华人是龙的传人。但林加者可没想到,作了这个决定后,他就事多了。当上海舞美公司制作好这游行队伍中最大的巨龙,装到了6个集装箱运往法国时,他就一路开始担心了。首先怕赶不上游行时间,巨龙抵法后又担心海关不放行,之后又面临在巴黎找不到地方放置,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出现,好容易一一解决了,没想到在游行的前一晚又出了问题,原来这条巨龙实在是太大了,巴黎警察局担心安全不能保证,一定要改,林加者只好临时调动所有人员亲自监督24小时不停的拆装。终于使巨龙摇手摆尾游上了香街,他这才松了口气。巴黎的冬天阴雨连绵,游行前5天一直下雨,真是急坏了林加者,但他很有信心,对大家说雨一定会停的。相信是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感动上天,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期待,太阳终于在游行前一刻露面了,天空一片湛蓝,游行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心,祖国情
林加者虽然在法居住多年,可对家乡的热爱从未减少。从外表看,他像是法国人,但是他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却非常中国化。当他刚刚有能力时,就想到了祖国现代化发展建设。多年来,林加者先生在中国国内发展许多项目,如瑞安华侨饭店、家乡学校、家乡人民的饮水工程、还有温州地区的房产开发等捐资、投资,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帮助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中法的文化交流出了不少力,举办各种活动,让两地华人更加心连心。
林加者非常重视中文教育,他说,海外华人要让自己的中国根一代一代传下去,要以中文教育为本,因为只有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它代代相传,更加发扬光大。林主席不遗余力地发展中文教育,出钱出力,在华侨华人会开设中文班,建立文化中心,让华侨的下一代有良好的环境了解祖国文化,也让老华侨能够在异国他乡有机会回味祖国情。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强调孩子一定要学习中国文化。他对孩子们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髓是任何民族都无法代替的,你们现在有条件了,一定要学好中文。”他的两个女儿在法国出生和成长,现在都已大学毕业,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的两个女儿很不错。现在一个是法航驻北京办事处的总经理,一个在巴黎国民银行北京办事处任职。她们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成功地融入了法国社会。”林加者满意地说。
林加者说:“我所经历的人生,有泪水也有欢笑。泪水净化我的心灵,使我懂得怎样做人,使我变得坚强和富有同情心;欢笑则代表我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表示欣慰和对生活的感激。有过我这样生活经历的人,会更珍惜友爱和亲情。所以我不管走到哪,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我小时候在那里有过艰苦生活的丽岙,现在我有条件了,每年我都会回来看看,尽可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