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葆日记中的宋庆龄
(香港)谢荣滚
陈君葆(1898—1982),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香港知名学者。1934年至1956年陈君葆受聘于香港大学,担任中文学院教席及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之职。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香港大学委派许地山、陈君葆等,秘密协助国立中央图书馆把大批珍贵藏书转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时,香港大学图书馆的中英文藏书总数达24.13万册,其中由郑振铎分期由上海寄港的善本书就有好几万册。香港沦陷后,陈君葆为努力保护这些书籍,不顾个人安危,遭受到日军的扣留和审讯。1942年1月日军将存在冯平山图书馆的110箱,4万余册古籍珍贵古籍全部偷走,1946年陈君葆委托友人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寻回,并设法运回国内。陈君葆保存的除书籍外,还有医务总监的文件、生死注册处的记录簿册和高等法院的文件等重要档案资料。抗战胜利后,这些档案资料在确认居民身份、恢复市政工作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陈君葆也因此获得英皇颁发的O·B·E勋衔。新中国成立后,陈君葆多次率领香港青年回内地参观,两次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陈君葆有写日记的习惯,六十年来共写下一百一十多册,近一千万字,记录了他与李济深、郭沫若、柳亚子、许地山、陈寅恪等数百位当时的政要名流的交往,提供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和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重要信息,文献价值极高。
陈君葆1941年2月参加了由宋庆龄、何香凝等在香港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并担任同盟的对外宣传工作。同盟广泛团结海内外人士,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陈君葆日记》中对同盟和宋庆龄在香港的活动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其中还多处涉及《今日中国》杂志的早期办刊人金仲华、陈翰笙,现将有关《日记》摘录下来呈献给读者。
一九四一年
二月三日 星期一
首次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的干部会议。
午间到小祗园去略用午点后乃到西摩道去找二十一号的地方,因时间尚早,遂到忍惭(即颜世亮——笔者注)那里去拜年,谈了约半个钟头。说明了旧历年底我不能到大屿山去的理由。等到准两点到保卫中国同盟的会所,原来在颜隔壁的两幢房子。这时各人都还没有到,但孙夫人则早已在那里,由廖女士(应是廖梦醒女士,何香凝的长女,廖承志的胞妹,长期协助宋庆龄工作。——笔者注)出来迎接,便由她介绍我与孙夫人认识。相见后她说“久已听见您的名字和对于我们工作的同情,今次得到大家共同合作,实再好没有”,颇有些恭维的话使我有点不安,跟着她又说“您讲的那样好的英语大约曾到过英国去”;我说不曾到过,她诧异了说道,“听您讲话像是牛津大学出身的呢……几时有机会很想请您到九龙我那边谈谈。”我忙说“谢”了,这时金仲华(1907—1968,曾任香港《星岛日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闻日报》、《上海新闻》(英文版)、《中国建设》社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笔者注)等已陆续到了,司徒永觉夫人(司徒永觉Selwyn
Clarke,英国人,曾任港英政府医务处长,1947年调往英属塞舌尔任总督。夫人海弥达(译音)于1938年参加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并任副主席。据有关史料记载,司徒永觉夫妇为助中国抗日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周恩来的指示电文亦多次提及司徒永觉。——笔者注)
二月六日 星期四
下午到西摩道会议,今日来的人比那天只增加陈翰笙(1897—2004,曾任北大教授,1946年赴美任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外交部顾问兼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笔者注)夫妇,甘介侯(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长、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笔者注)不晓怎的直至我们散会后才到,听孙夫人说,似乎他们五点半后另有一个会议。司徒永觉夫人颇欲罗致温某人,但她与孙夫人似乎不知道温的思想路线盖在彼不在此哩。温今日未出席,但我并不是说他这是一种表示,我只想说他终究只是个政客流亚而已。是学乖呢,抑敷衍呢?抑骑墙呢?看下去也许就会知道。
二月十日 星期一
下午金仲华请到中华百货公司饮茶,因邀了许乃波(香港大学毕业,后返内地在天津任电气转动研究所工程师——笔者注)去共讨论保卫中国同盟宣传部的进行方针。
二月十一日 星期二
晚与金仲华同到许乃波处,留饭并讨论保卫中国同盟的两周通讯的编辑方针。
二月十二日 星期三
下午两点到西摩道出席会议,其他各人均未到,只廖梦醒在那里,孙夫人问我下午有工夫没有,她打算请我们各人去看《独裁者》的预影,我说这很好,后来各人齐集在香港大酒店同去,只陈翰笙没有到,因为他今天接岭大的功课。……
三月六日 星期四
三月一日一期的保卫中国同盟半月刊《日本侵略南进》一文,其一部分经许乃波改写后,我即把它译出交给金仲华,并请渠在原稿上也作更动。
三月二十一日 星期一
十二点孙夫人请邹韬奋(1895—1944,曾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著有《邹韬奋文集》等。——笔者注)午饭,约了我们几个人去参加,大约是介绍认识的意思。入席后我吃了几个菜后便辞出来,因为四年级黄瑶可等在金龙请中饭,答应了在先,不好意思不去。
三月二十八日 星期五
午间保卫中国同盟假座香港大酒店天台花园欢迎林子胜医学博士请他演讲中国红十字会概况,陈翰笙因为金仲华不曾来,要我把林的演辞记录,即时交报纸赶明日发表,因此下午回到图书馆完全不得空与萧、许等攀谈,急将稿理好交到《星岛日报》去,据林说中国红十字会本月需药品约三十万元,另在运输方面连车辆汽油机件等每月也须三十七万元,总计两项每月需美金七十万之谱,这数目虽很大,但在美国只九牛之一毛耳。
四月二日 星期三
保卫中国同盟公演《德国集中营》一片,筹款赈济西北难童。我不在招待委员之列,本来不预备今晚到利舞台去的,但因为想问问孙夫人她究竟后天参不参加中英文协的午宴,因为上礼拜她曾表示过很喜欢来,但不要演说,所以不免趁机会去问个实在的答复。
七月一日 星期二
今天带文达(陈君葆三公子,曾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在北京电力部门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笔者注)一同到保卫中国同盟去走走,看廖梦醒她们在预备成怎样。到同盟去看见迪南、司徒永觉夫人也在那里,为着今晚要翻译他的演辞,因一同去找区吉尔,谁想他稿还没有预备,我算空走一场。晚上一碗饭运动在英京举行,区吉尔口讲的与他预备的稿,前后次序不对,我译时极为狼狈,好在翻司徒永觉夫人的演说时还算不错。
八月十二日 星期二
孙夫人昨天写信来请于礼拜五到她家里去吃饭,并说“孙科博士也会来的”,我于今天回了她信,答应了去。我想见面时,不晓得能否和哲生(即孙科——笔者注)先生谈谈关于新文字学会的事情。张一麟(1867—1943,曾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教育总长,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国民参政会一、二、三届参政员。1939年秋居香港,倡立新文字学会。——笔者注)写了给他的两封信不见复,所以如何说起和应否提起,倒要斟酌一下。
八月十五日 星期五
晚到加林边道宋庆龄的私邸,原来贝迪南和壁格敦已先在。跟着孙科夫妇也到。此外陪客还有乃波和翰笙夫妇。今晚孙夫人请吃饭,作用在使詹姆士向孙哲生进言,请他出来号召中苏英美大同盟运动。孙夫人的生活颇简单,她只有一把风扇,入席时要把它从客厅搬到饭厅里,饭毕又搬回来。大菜虽然做得很好,但也许是宋子文(1894—1971,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笔者注)的厨子。
九月一日 星期一
下午保卫中国同盟在英京举行一碗饭运动结束茶会,我和云卿(陈君葆夫人——笔者注)去参加时,本意到五点时赶到港大去参加科学馆的开幕礼的,谁知因罗文锦(香港知名律师——笔者注)、司徒永觉夫人都不能来,所以只好留着做主席至散会才走。今日我初次介绍云卿与孙夫人相识,而同时孙夫人也第一次介绍我和陈友仁(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笔者注)认识。
十月二日 星期四
晚往中央观《四十春娥》一片,回来后家人说孙夫人曾谴人送了一篮水果来,另外有个名片,手写着“聊表对于竭诚合作的谢意”。心中至为感动。
十一月二十日 星期四
我从来不去接船,也不喜欢人家送我船。今日竟破例了,而接的又是司徒美堂(1868—1955,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并任总统府掌印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国,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笔者注),真是无聊的事,从早上八点出门直至午后一点三刻才看见这位美东的杜月笙由九龙仓出。孙夫人的信交妥后,而他又答应明天一定到同盟来午餐,这样差事总算办妥了。但此行虽与翰笙同跑一头汗,却在码头内外看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事情来,怪不得希特勒说,只有本能才是真实。
十一月二十一日 星期五
午间到同盟,他们已在等久了,司徒美堂讲的新宁话(即台山话——笔者注),关于政治的还听得七八成,至属于普通的可谓全不懂,而翰笙则谓能懂八成,奇怪。饭后何香凝(1878—1972,廖仲恺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笔者注)向他说孙中山先生临终时的三个遗嘱,其中第三个即致苏联的信,谓这是联俄的根据,她希望司徒注意孙中山的遗志并到重庆去向政府督责政府关于这一点,……司徒虽然愤慨说国民政府已为白蚂蚁所蛀通,他只强调团结对外一点,并不注意或提到联俄一层。
正当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的活动十分活跃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开始作侵略香港的行动,1941年12月7日香港总督已于6点钟下了全体动员令,香港形势开始紧张,宋庆龄也于最后时刻撤离香港。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的活动亦暂告终止,但陈君葆与宋庆龄的情谊依然保持,除了信件往来之外,1951年陈君葆及夫人亦曾到上海谒见宋副主席。
(本文作者为《陈君葆日记》主编,香港中医研究院聘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