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中国旅游一大品牌
刘还枝 王 南
茶马古道的起点
 |
西双版纳是大象和孔雀的故乡,素有动物王国之称。 |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是北回归线上不多的一片绿洲。如果坐汽车,在群山间盘来绕去,足足要花费两天的时间。从昆明坐飞机,40分钟就可以直达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
西双版纳生活着13个民族,傣族是当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有一条汉藏交往的古老通道,这条通道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通道。马帮们沿着坎坷崎岖的古老驿道,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这条汉藏古道因此被称为“茶马古道”。
在漫长的历史中,茶马古道形成了两条主要线路,其中一条就是以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云南大理、丽江到达西藏拉萨,再经拉萨南下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和印度。
西双版纳神秘而美丽,因偏僻遥远,交通不便,连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1254—1324)和中国古代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也没能踏上这片土地。100多年前,曾有许多法国、德国、美国籍传教士历尽艰险到这里传教,足迹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
1893年,美国传教士开始进入西双版纳,将基督教传入,并逐步传播开来。1917年,景洪建起了最早的教堂。后来又陆续兴建了几幢洋楼,这些教堂和洋楼成为那个年代景洪最好的房子。
“边境、热带、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和原始生态” 是西双版纳的四个分支形象,神奇的澜沧江、幽雅的竹楼、美丽的凤尾竹,穿着鲜艳筒裙的傣族姑娘,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这个边陲小城景洪的风姿。
西双版纳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一片热带雨林,这里是大象和孔雀的故乡,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种类占中国的四分之一。这里的植物千姿百态,植物种类占中国的六分之一,又是中国的“植物王国”。
西双版纳气候温和,没有冬天。满山遍野的绿色,花开四季,果结终年。12月至2月,正是中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可在西双版纳,人们还在澜沧江里嬉水游泳呢。
黎明之城——景洪
在傣语中,西双版纳首府景洪意为“黎明之城”。
景洪坐落在澜沧江畔,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从景洪穿城而过,有158公里的黄金水道,是西双版纳的生命之河。西双版纳景区以景洪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景洪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作物宝库,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景洪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全天候旅游城市。
来到西双版纳,人们都会去景洪的傣族村寨感受一下傣家风情。傣族人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或湖畔,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每家门口都种满了椰子树、槟榔树和芭蕉树。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树。无论村寨大小,住户多少,寨旁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鱼塘。
西双版纳每个傣族村子都有一处“龙山林”,那是死者的归宿之地。傣族习俗规定:“龙山林”里,不准放牧牛羊、砍柴割草,更不准砍伐树木,人一般也不到里面活动。因此,“龙山林”保留着1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是天然的植物种子库。400多处“龙山林”成了西双版纳珍稀物种的“乐园”。
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竹成癖,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有竹子逾百种,满山遍野,竹浪起伏,而各族村寨也是凤尾竹掩映,十分秀丽。傣族对于竹子的依赖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均与竹子有关,积累了栽培、加工竹子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
西双版纳景洪国际旅行社推出了“吃一天傣家饭,穿一天傣家衣,做一天傣家客,住一宿傣家楼,听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泼一身幸福水,过一天傣家节”的“傣家乐”旅游项目,使游客亲历淳朴的傣乡民俗风情,真正体验原汁原味的傣家生活。
 |
泼水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
景洪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来西双版纳参与傣族泼水节已经成了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傣族最重要的节日,就是傣历泼水节。每年4月13~15日,这个温柔民族以水的形式进行狂欢。第一天辞旧,第二天泼水,第三天是傣历的新年元旦。这几天是景洪最热闹的时候。
傣族人过泼水节,原本是拿着一盆水,轻轻地向人们头上和身上撩去,象征着将幸福和好运带给对方,那是一个温馨的场景。今天的泼水节,随着大批旅游者的“入侵”,已经彻头彻尾地演变成了一场“战争”。人们已不满足于轻轻地撩水,为了给对手更大的“打击”,通常是将整桶整盆的水“砸”在对方的头上或远距离地冲在身上。与其叫泼水,不如说播火。整个城市到处欢歌笑语,被击中的人们发出快乐的尖叫。
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泼湿一身,幸福终生。”泼水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在水的主题下,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混在一起,踏着铓锣和象脚鼓敲击的明快节奏,尽情狂歌曼舞,相互泼水祝福。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国—东盟贸易的活跃,使景洪打造国际旅游商贸城市的目标成型。围绕这一目标,景洪投资数亿元,对城市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一改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简单格局,变为组团式发展。
建设城市仅靠政府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为此,景洪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进行房地产开发,多种形式盘活城市土地,使景洪越来越具备现代都市的风貌。
澜沧江出中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等六国,全长4880公里。近年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受到流域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支持,正在成为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国际投资热点地区。
景洪作为参与这一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区位优势不断彰显。云南省政府决定把景洪建设成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窗口,建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商贸旅游城市。
2001年,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正式通航。作为云南乃至中国大西南通向亚太地区的重要通道,景洪现已初步建成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澜沧江景洪港,从景洪港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可以直达缅甸、老挝、泰国。国内外旅游人士称,21世纪的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将成为亚洲大陆上最能吸引世界目光的精品旅游线之一。
 |
景洪是云南省会昆明通向曼谷的国际大通道,是中国航班密度最高、班机上座率最高的机场之一。 |
景洪是云南省会昆明通向曼谷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通往国内大中城市和泰国、老挝的航线,是中国航班密度最高、班机上座率最高的机场之一。
景洪陆路经缅甸至泰国北部仅180公里,是中国通向泰国最近的陆路通道。至勐海县的国家级二类口岸——打洛仅160公里。水陆空通道的全面打开,使景洪成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国家的前沿窗口,景洪也因此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物流、人流的中转站。
“创建园林城市,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景洪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景洪动员社会各方面拆墙透绿,强化城市景观。先后投资近亿元,兴建绿地,实现了街街有绿地,处处有景致。2002年,景洪市区绿地覆盖率达到52.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30平方米。
作为新兴旅游边境城市,景洪致力于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营造云南省最佳投资环境,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景洪抓住中国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开发等机遇,大力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
西双版纳植物园,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
西双版纳的面积不足中国的五百分之一,却是中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三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景洪城南面流沙河畔的田野上还是一片稻谷飘香的景色,今天,在这片绿野上崛起了一个现代化的社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1992年以来,西双版纳出入境游客达到400多万人次,2002年,从景洪机场、景洪港、磨憨口岸等三个国家级口岸出入境的海外游客人数达1.5万人次,占当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游客总数的四分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充分发挥地缘和口岸优势,形成了云南乃至南中国旅游的一大品牌。
1992年,景洪被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洪城南至流沙河片区规划为旅游开发区,规划用地近期为93.48公顷,远期为1000公顷,以热带作物加工和研究为主,重点发展旅游业。
度假区分两期开发,1993年,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的一期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度假区建设定位在国际化、科技化、高档次并覆盖中低档客源层。以国内和国际旅游观光游乐度假为接待目标,开发具有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异国风情特色的旅游项目,把度假区建成集景观旅游、综合服务、游乐中心等为一体的功能小区。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25亿元,合同引进资金15.2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10亿元,重点开发商贸、住宿、接待设施。度假区主干道和次干道的柏油路面铺设,人行道、给排水管道铺设、主次干道电缆工程、电信工程已经完工。
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始终是度假区的第一任务。为此,度假区紧紧围绕“服务就是招商、效率就是效益”的工作目标,采取“跟踪服务”、“一站式”办公等措施。十年来,先后与北京、上海、辽宁、台湾等地客商签订了54个投资项目。引进资金16亿元,已发展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度假区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昆曼(昆明—曼谷)高速公路的机遇,发挥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优化投资环境,拉开了二期工程的序幕。
到目前,二期基础设施已完成投资7500万元。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在采访中,西双版纳州州长岩庄告诉记者,度假区的二期工程对提高西双版纳的旅游档次、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当地居民收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的二期工程规划方案坚持以自然生态、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对西双版纳村落型城市的构思,突出其山水相依、城野结合的自然环境特色,底蕴深厚、神秘朴素的民族文化特色,机能完善、具有地域特征的人工环境特色。
如今,度假区内广播电视、金融保险、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已逐渐健全,一批富有民族特色、欧陆风格的星级酒店、度假别墅、娱乐中心和商贸设施已投入使用。其中,三星级酒店9家,二星级4家,年可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度假区还投入资金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景洪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正日趋完善,年均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1平方公里的度假区建设已尽显规模,度假区的建设步伐一步步加快。
规划区内既有江河溪流、热带山林、田园风光,又有历史古迹、佛寺庙宇、傣家竹楼,自然与人文交相晖映。到目前,二期基础设施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各项建设正全面推进,已经建立了包括旅游、加工、商贸、居住等招商项目的项目库,制定了配套政策。截至2003年1月,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珍稀植物园、特色居住区等项目已正式落户。
自1993年建立度假区以来,景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03年底,度假区10年累计投入建设投资1.25亿元人民币,城市面积扩大了1平方公里,比1993年的景洪增加了1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城镇,新增城市道路里程7公里,度假区道路全面实现了绿化覆盖。
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是景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已成为云南省的投资热点,1995年度假区被云南省旅游局评为优秀旅游度假区。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
 |
佛教是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的小乘佛教,既与汉传、藏传佛教不同,又与东南亚诸国的小乘佛教略有差别。它的经书吸收了傣族文化的内容,戒律较灵活。僧侣可吃荤、可还俗,为了生育的需要,女子不必出家为尼。
西双版纳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傣族村寨几乎都建有佛寺。作为宗教活动中心,亦是学文化的地方,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是傣族人心目中的圣殿,也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场地。
“贝叶文化”是西双版纳的文化灵魂。傣族人将佛经刻写在一种棕榈科植物贝叶(简称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a Linn)上,称“贝叶经”,据称有84000卷之多。据考证,用贝叶记录文字的文化现象,起源于印度,而在中国,自唐代(618~907)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将贝叶棕的叶片,经煮、晒、压等工序后修整成册,用特制的铁笔把文字刻在上面,再用植物油拌烟墨刷在贝叶上,使文字清晰地显示出来。刻写在贝叶上的经书不怕虫蛀,不会风化,可保留数百年至上千年的时间。有人说,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志树,只要是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哪里就有贝叶棕。
目前,中国首家贝叶文化研究中心已落户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该中心将系统整理、翻译、研究贝叶经,发掘贝叶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使这一古老的文化能妥善保存并发扬光大。
在西双版纳,人们到处都能感受到佛教的气氛。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此地,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傣族的男孩长到六七岁都要出家为僧,三年以后,就可以还俗。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后因教义不同,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铺瓦为主。佛寺大多呈方形,坐西朝东。在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中,景真八角亭堪称佛教建筑精品。景真,佛语意为“莲花之顶冠”。
景真八角亭是僧侣诵经忏悔、开会议事的地方。此亭始建于1701年,至今已矗立了300多年,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的左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那是佛教的圣树。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开悟,继而普度众生、教化万方。
景洪总佛寺是西双版纳佛教信徒拜佛的中心。总佛寺历史悠久,是昔日西双版纳的最高统治者——召片领(直译为土地之王)以及土司头人拜佛的圣地。现在佛教信徒仍然将此寺视为拜佛圣地。朝拜香客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