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方形象 >

地方形象

嫘祖故里--湖北远安

远安四大特产

西双版纳:中国旅游一大品牌
"学者市长"熊清华


嘉兴:长三角的一个话题

武心怡 王 南

经济篇:接轨上海 融入长三角

在中国地图上,沿长江和海岸线划两条线,呈现一个明显的T字型,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就坐落在T字型交叉点上。早在1976年,创立“大都市圈”理论(Megalopolis)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 1915-1994)就认为,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即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浙江省嘉兴市位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交界处,处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距上海、杭州和苏州均在百公里之内。

长三角都市圈中共有15座城市,15市土地面积约占中国的1%,人口占中国的5.8%,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9.5%。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000年至2003年,嘉兴GDP连续增幅居浙江省第一位,列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第二位。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经济发展模式,嘉兴在浙江的地位都不可小觑。

策应浦东 提升魅力

嘉兴有90%左右的产品通过上海口岸出口。

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嘉兴是浙江省内惟一与上海接壤的城市。

上海正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世界城市”,力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2010年“世博会”花落上海,给上海带来了发展良机。

嘉兴环城河上有座“勤俭桥”,别称为“小南浦大桥”。这座桥所用的斜拉索,恰好全部来自上海南浦大桥造完后多余的那段。这个纯粹偶然的巧合,象征着嘉兴嬗变的一种必然:接轨上海,振兴嘉兴。

接轨上海,就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就是接轨世界。这是嘉兴人的共识。嘉兴市市长陈德荣说,嘉兴地处由上海、苏州、杭州三地组成的“金三角”地区的中心,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嘉兴的位置正好在长三角“Z”字形城市群和产业带的中心,与上海“人缘亲、地相邻、习相近”。凡嘉兴人都能体会“近沪临杭连苏”的区位优势,一户人家在上海、杭州、苏州都有亲戚是常见的事。

1992年,上海浦东开发建起第一座高楼时,嘉兴就敏锐地提出了“接轨上海、策应浦东”的战略决策,由此掀开了周边城市接轨上海的第一页。十多年来,“接轨上海”一直是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沪籍知青返沪中转站,嘉兴便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亲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嘉兴人通过走亲访友、请“上海师傅”,发展当地乡镇经济。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率先建成了苏州至上海的高速公路,苏州随之迅速崛起,五年后嘉兴至上海才通上高速。嘉兴人痛惜这五年的停滞,让苏州走了先。

1996年,20层的嘉兴大厦在上海浦东新区拔地而起,成为依托浦东信息、接受海外订单的嘉兴外贸窗口。当年,嘉兴接轨上海大型系列活动共达成外资项目44个、总投资2.85亿美元。

1997年,沪嘉高速公路终于贯通,嘉兴发展开始提速,大部分经济增长指标不仅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

1999年至今,嘉兴市每年都在上海举办“恳谈会”、“接轨上海”和“百家国外驻沪机构看嘉兴”的系列活动。仅2002年嘉兴接轨上海投资项目暨出口商品推介交易会,就签订外商投资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为17.66亿美元,内资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30.5亿元。

配角模式 主唱经济大戏

嘉兴把自己定位为“长三角经济重镇、上海南翼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接轨上海”是嘉兴五大战略之首。

2003年,浙江省提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部署。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之一的嘉兴,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

同上海周边其他城市一样,嘉兴也提出要成为上海的制造业中心。但不同的是,嘉兴的产业发展自成特色。以海宁皮革、平湖服装、秀洲丝织、嘉善木业、桐乡和秀洲毛衫、桐乡和海盐化纤业为代表的经济各有亮点,其中,海宁皮革和平湖服装的年产值都已超过100亿元。

推进“无缝接轨”上海,嘉兴经济迅猛发展,GDP和引进外资的增幅连续几年列浙江第一。2003年,嘉兴实际利用外资已达到7.98亿美元,居浙江省第三。2003年是嘉兴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全市实现GDP855.63亿元,增长16.9%,人均GDP3107美元。

依托上海,配套、服务上海,使嘉兴形成了具有强大市场力的配角产业群,1300多家企业与上海建立协作关系,每年有300多亿产值的工业品为上海配套。上海已成为嘉兴工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技术、人才、业务、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依托和销售市场。每年,嘉兴有90%左右的产品通过上海口岸出口,境外投资项目80%以上来自上海,20多家出口创汇企业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上海的外贸公司在嘉兴有100多亿元的外贸收购。

几年前,嘉兴服装大户“茉织华”把总部迁到上海,前不久,“茉织华”回到家乡,在平湖一举投资10个亿,建立了茉织华工业城,上海负责研发、营销,嘉兴负责生产,成功“反哺”嘉兴。

嘉兴的配角经济首推农业。嘉兴农副产品输送上海市场,每年达20多亿元,部分农副产品基地已成为上海的“编外菜园子”或“养殖基地”,平湖市凯宇集团公司向上海日供营养午餐就达6.5万人次。

城市联盟 环杭州湾组合

杭州湾大桥效果图

2003年6月8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的重点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该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落嘉兴,全长36公里,计划总投资118亿元,建成后将超过沙特至巴林的跨海大桥,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湾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属于宁波、嘉兴或上海,也不单是一个土木工程的概念,它贯通的是世界上公认的第六大都市群——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大桥的建成,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嘉兴、苏州等地增加一个走向世界的深水港。

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专家们将目光投注到了杭州湾边上的6个城市:上海、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和舟山。据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围着海湾,这里将形成上海和嘉兴、杭州和绍兴、宁波和舟山这样的城市组合。

为了全方位融入上海都市圈,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嘉兴着力提升交通基础优势。2003年,嘉兴启动了乍嘉湖铁路(乍浦港—湖州)、沪嘉(上海—嘉兴)城市轻轨、沪杭(上海—杭州)高速铁路、沪杭第二高速通道等工程的前期工作,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构建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快速交通网络。

今后5年,嘉兴的基础工程投资将达250亿元,几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域内国道、省道与市内交通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嘉兴与上海、杭州、苏州的距离均已缩短到了一小时车程内。

晚饭后赶去上海大剧院看戏或到上海体育馆看甲 A联赛,在嘉兴已成为现实。前不久,上海大剧院上演法国音乐剧《悲惨世界》,不少门票的买主就是嘉兴人。

“无中生有” 杂交发展

便捷的交通,使日益融合的长三角经济,开始走向一体化。在嘉兴人的思维中,一体化有三种境界:一是与上海发展一体化,相融“一家亲”;二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接龙”十五城;三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扬帆下“五洋”。

近年来,嘉兴大做"无中生有"文章,创造了"无木成为木业大县,无布成为服装之乡,无皮成为皮革之都"的奇迹。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迅速崛起,被人们称之为"零资源"现象。 

曾有人形象地将浦东、苏州、温州区域经济比作“三个圆圈”,而嘉兴正好地处这“三个圆圈”的交叠之处,三种经济模式的交汇,使嘉兴经济形成了“杂交”优势。

从发展模式看,嘉兴经济既承受了苏南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引力,又受温州等地发展个体经济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上海浦东开放型经济的高强度辐射,从而形成了国有、集体、个私、外资经济同台竞技、共生共荣,具有显著的“杂交”特点的发展模式。

目前,嘉兴的规模经济主要有嘉善的木业、电子、五金机械;平湖的服装、箱包;海宁的皮革、装饰布;桐乡和海盐的化纤,桐乡和秀洲的羊毛衫等。这些特色经济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嘉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木业、皮革、服装、化纤、玻纤、装饰布、紧固件、无油轴承、特种纸等生产基地。

近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三批13家出口加工区中,“嘉兴出口加工区”榜上有名,是浙江继杭州、宁波之后的第三个出口加工区,而嘉兴靠上海最近。出口加工区构筑起了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接纳外资的平台,这成为嘉兴经济新的兴奋点。

“五虎上将” 各显神威

平湖为中国服装出口第一县,服装业年出口达1亿件,年产值过100亿元。

关注嘉兴不能不关注其县域经济的“五虎上将”。嘉兴所辖五县(市):嘉善、海宁、海盐、平湖和桐乡,已连续四届进入中国百强县(市)行列,是浙江惟一、中国少有的“满堂红”地市。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五县(市)已全部上升为百强县(市)前50强。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五虎上将”个个摩拳擦掌,意欲在国际竞争大舞台上一展身手。

嘉善是嘉兴接轨上海的“第一跳板”。如今,从传统农业大县裂变为木业大县的嘉善正在向木业强县迈进。嘉善胶合板占中国同行业市场份额的30%。部分产品已打入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洲、中东市场。

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3秒产出一只票夹、48秒制成一只牛皮革沙发套的海宁皮革业,去年总产值136亿元,出口40亿元,均名列中国第一。海宁以“皮革之都”、“中国皮革皮件之乡”闻名中国乃至世界。

平湖为中国服装出口第一县,服装业年出口达1亿件,年产值过100亿元,光机电业年产值过50亿元。这两大支柱产业领跑平湖经济,一大批外资、内资企业纷纷加盟。

桐乡已建起绵延3公里的中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年交易额达60余亿元。秀洲年产各类坯布达13亿米,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誉。

处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的海盐,优越的区位被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率先相中。目前,海盐正抢抓跨海大桥北岸桥址落户海盐的历史机遇,启动建设25.7平方公里的大桥新区。

在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嘉兴,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正在推动嘉兴,融入上海、联合长三角各市走向世界。

旅游篇: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嘉兴在中央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在其流域内大多穿城而过,惟独流经鱼米之乡嘉兴时,张开臂膀,绕城一圈,嘉兴遂成一座柔美小巧的水城。

嘉兴被古运河环绕,以水著称。当地的南湖烟雨迷蒙、幽静灵秀,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南湖上那只不大的画舫,开创了一部中国红色历史——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此成立,这艘“红船”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观看世界第一涌潮——钱江潮,是嘉兴旅游的一大亮点。钱江潮形成于月球、太阳的引力和杭州湾独特的地形,被誉为天下奇观。嘉兴的海宁为最富盛名的观潮胜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几十万游客云集海宁,江潮人潮两相涌,年复一年,久盛不衰。

提起嘉兴盛产的名人,人们总会感慨此地乃“江南形象代表”。桐乡乌镇,有中国现代小说家茅盾的故居和中国漫画宗师丰子恺的缘缘堂画室。同是嘉兴籍、已经八十高龄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前不久,在西岳华山“论剑”之后,返回故乡参加“金庸武侠小说国际理论研讨会”。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年轻时历游欧美,晚年授业南开大学,却总也忘不了嘉兴故里。只要身体许可,便要来来往往,乡土亲情,年高愈浓。其他如唐朝大臣陆贽(754~805)、元代大书法家吴镇(1280~1354)、清代词人朱彝尊(1629~1709)、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国学大师王国维,佛学家李叔同、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都出自嘉兴。

嘉兴盛产名人,也盛产小镇。一般人谈到中国水乡旅游,大多想到的是江苏的周庄。其实,在江苏和浙江分布着很多这样的古镇,嘉兴就有两个很有名的水乡古镇——乌镇、西塘。

乌镇已成为中国闻名的江南景点

在大批旅行团没进入前,商户没拉开铺面门板时,桐乡的乌镇宁静得像工业文明前的古镇。这里的民居临河而建,店铺傍桥而开,逶迤千余米的古岸、水阁和廊棚透出水乡悠悠的韵味,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乌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故乡,他的几部代表作品《春蚕》、《秋收》、《林家铺子》,描绘了一幕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乌镇因此成了中国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茅盾故居是一幢清代建筑,其对面的老店据说就是林家铺子的原型。《林家铺子》描写的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家杂货店倒闭、老板破产逃走的故事。目前,这家老字号已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老板虽不姓林,却按照书中的原型长袍马褂装扮自己,偶尔有游客依靠在柜台边,与他寒暄。

乌镇是往来苏杭的必经之路,每年清明前后,人们途经乌镇前往杭州烧香,返回时,还要在乌镇烧回头香,当地因此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香市,乌镇香市的规模仅在西湖香市之下。

2000年11月,整修了一年的乌镇重新对游人开放,立刻成为中国闻名的江南景点,被业内人士誉为“乌镇现象”。目前,乌镇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水乡西塘

与乌镇不同,有着千年历史的西塘,是江南最大的古镇。镇上有许多建于明清年代的古老旧居,街道依河,桥多、弄堂多、廊棚多,即使在冬天,小镇也是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照影。

来嘉兴,不能不吃粽子。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投江殉国的日子。每于此日,人们便“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嘉兴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中国嘉兴粽子节每年初夏在嘉兴举行,届时中国各地粽子厂家云集,粽子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参观粽子博物馆和龙舟赛等活动令人应接不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嘉兴在中央”,完美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嘉兴兴旺的旅游业。近几年,嘉兴利用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水乡文化等资源,相继推出了南湖船文化节、海宁钱江(国际)观潮节、桐乡菊花节、海盐南北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003年,嘉兴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将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南湖船文化节”更名为“江南文化节”,抢先注册了“江南”系列品牌,雄心勃勃地要成为“江南形象代表”。

嘉兴,一个吉祥的名字,一切美好的事物到了这里都会兴旺,都会发达。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