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外的女人
张娟 鲁竹
 |
由于经济上的独立,很多白领女性不愿太早进入婚姻围城。 |
38岁的孙扬把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晨练、上课、游泳或打网球、课外辅导,只是少了她这个年龄女人最繁重的课业——“相夫教子”。孙扬是一所语言大学的老师,有自己的一套住房和一份不错的收入,依然在校园里过着学生般的日子。孙扬笑言自己属于“北大荒”部落,意即在北京的、大龄的、未婚的,用老北京话讲就是“荒着呢”。她还幽默地为自己的身份做了个注脚——过去被叫做“大龄女青年”,如今被称作“单身贵族”。孙扬是一个做事很有计划的人,但在她近年的人生计划里,似乎还没有男人的影子。
在中国这个非常重视家庭伦理的古老国度,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曾是生活的全部。而现在,这样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像孙扬一样过着单身生活。
当单身成为可能
单身女性的大量出现,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女性社会独立性越来越强,尤其是经济独立的女性已经越来越多;同时,社会舆论也越来越宽容,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能够容忍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尊重个人自由的选择。孙扬所说“北大荒”一词是她从媒体上泊来的,她掰指数出“北大荒”们的通常的特点: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受过高等教育(近年来更以硕士、博士居多)、一份不错的职业、一个足够自己居住的房子,一份可以支撑“小资情调”的薪水,不会为了经济压力而随便结婚。孙扬说这些条件使单身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女人认可这样一种观点:结婚不是生活的惟一道路。这实际上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孙扬们的观点得到了统计数据的支撑:1990年,北京30至50岁单身人数约在10万左右;但到了2003年,北京、上海等地这个年龄段的单身人数分别超过了50万,其中女性占了六成还要多。并且,在观念上开放的人的比例更大得多。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对北京、上海等六城市居民婚恋观的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等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
单身女性的增多同时还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所受的束缚比较多,比如户口、档案、工资关系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福利分房制度,使人们很难选择独身生活。因此,过去,不乏为了分到房子而匆匆结婚的例子;甚至有人通过假结婚来谋取住房。如今,福利分房制度已经取消,婚姻能够带来的实际好处也随之而去;相应的,它对人们的束缚也不再有效了。
“最重要的是人们态度的变化。”孙扬现身说法,前几年同事、朋友经常对她不结婚颇有微辞,曾有要好的朋友问她是不是有心理问题。现在除了父母的催促外,听到更多的是羡慕她的自由。孙扬说在她看来结不结婚只是自己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年轻时没碰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到后来自己过“独”了,一个人的家里容不下更多的成员,而周围人的宽容,也让她能安心地按自己的方式过日子。孙扬坦承,一个人的家有时很寂寞,但这好比自己在15年前拉下一堂没法补上的课,也就只好让它成为一种缺憾美了。孙扬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希望自己有一个人做伴,“也许40岁后我会去领养一个孩子。”
尽管是否选择结婚在"北大荒"们看来只是生活方式问题,但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这部分单身女子的出现依然十分引人注目,而她们各自面临的社会与个人的心理以及生活问题依然十分矛盾而复杂。
一不小心成了“单身贵族”
选择面太窄、工作太忙、对对方要求较高、对未来婚姻感到恐惧、重视学业而忽视生活、性格内向不善与异性交往以及社会环境七大因素制约了大龄都市女性的择偶,也为都市造就了一批无奈的单身贵族。
29岁的刘筱是电台DJ,作为音乐节目的主持人,每天除了完成3个小时录播工作外,在人们下班的时段,她还会准时出现在直播间,“与音乐一同伴随人们回家,总有种暖暖的感觉。”刘筱几年前毕业于音乐学院,她说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有满意的收入和莫大的压力。“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一不小心自己已变成了老姑娘。再看我周围的DJ,很优秀的女孩子,每天像蚂蚊一样忙碌地工作,身边都没有男朋友。”
刘筱说春节回家探亲,父母给她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年之内得找到男朋友。“我不想让爹妈失望,更不是他们想像中的另类。”
刘筱说她其实特想过父母那代人的日子,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但事实上她“根本没有谈恋爱的精力和时间,身边也没有可选择的对象,如果能有结婚对象就奔婚姻去了”。至于合适的结婚对象,刘筱说总不能不如自己吧。
“海归派” 李子涵,是北京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业界颇有些名气。40岁的她被圈中人称为“女钻石”。她说最怕人称自己“女强人”。谈起至今不嫁,她说最先是觉得没资格结婚,现在则是恐惧婚姻。“大学毕业后,好容易有了人家不嫌弃你是女性,自己又中意的职业,到了该结婚时,选择了绕行。结婚意味着主妇、职妇两头忙的日子,我做事追求完美,觉得自己难以同时胜任两种角色,就先选择了事业,这些年来留学,更多投入地工作,一份事儿做得风生水起,等有一天觉得生活少些内容时,才发现早已步入老姑娘行列,周围没什么人可嫁了,好的早已名花有主。”李子涵说其实至今未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从自己曾代理的一桩桩离婚案中感受到对婚姻的恐惧。李子涵以职业思维分析都市女人可以不嫁的理由:房子、车、旅行,这些传统上认为应该由丈夫提供的东西有了新的获取途径,“简单地说,扛煤气罐、搬家具这样的需要男人干的活,都由社会服务来替代了。”不过她也不讳言,对于这些未嫁的人来讲,性问题是一大困惑,尽管现在社会很宽容,但大多女子对这个问题不会很随便。
“排除真正喜欢独身的少数,目前对于大多数女人,单身只是一个体面的托词。”在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社会学者袁岳看来,单身大龄女性日益增多这种社会现象,是女性经济地位快速提高与文化缓慢演进的错位造成的。尽管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大多数女性择偶时还是本着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标准,期望综合素质更高的伴侣,高处不胜寒的情形就只能自己去体会了。
目前中国大城市的单身女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即所谓的三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高。她们的智力、实力与地位上的优势其实也正是她们失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言自明的,男性倾向于找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低的女性为侣,女性也希望寻一个比自己强的人为伴。说它不合理也罢,说它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作祟也罢,事实是,无论男女,一般恐怕都不大可能接受女比男强很多这一两性模式。
由于某方面的成功,单身女性对自己往往比较有信心,不愿意将就凑合;但同时,年龄愈来愈大,她们也不能无视社会舆论以及自己内心的压力。于是,有的人难免心里悽惶,寻寻觅觅;而有的人干脆绝望,宣称“我一个人也能过”。
对于这一逐渐增大的群体,人们也表示出忧心忡忡。一位女性工作者认为,单身现象对社会对个人都不是福音。她从生理、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单身使这些女性性生活不规律或无法满足,性压抑将会带来心理压抑。同时,是对女性天生母性的摧残。寂寞年轻时可以从工作和玩乐转移,但年岁增大后则难以排遣。单身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被关注的钱包
 |
健身使女性更加健康自信。 |
在上海、北京这样的都市,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单身女性出入高级写字楼、商场、会所、酒吧、健身中心等消费场所。她们衣着时髦、化装精致,非常重视外在的修饰打扮,是拉动时尚消费的绝对主力。
讲究生活品位,关注时尚是单身女性的普遍特点。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她们有钱又有闲,没有家庭负累,不太考虑将来,因此常常有冲动消费,往往只要自己喜欢,就能一掷千金。所以她们也常常是一群最能被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牵着鼻子走的人。经济学家们将此归结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单身女子经济”。单身女子经济已经引起商界的普遍重视。据了解,各种国际尖端品牌、奢侈品纷纷登陆中国大陆,他们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定位于这类单身女子。
单身女子经济最重要的方向仍然是房子。单身女性都致力于挣钱来买一间自己的房子。房子不仅为她们提供独立的空间,也使她们有了安全感、尊严感和生活稳定感。同时,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上海福纳市场咨询公司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人群中,购房者基本的男女比例达到了58:42,在比较大宗的中档住宅部分,女性购房者比例占到了45%。近两年来,上海楼市中的女性购房者数量增加了1.2万多人,其购房总量每年超过150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认为,楼市迎来了“她时代”。敏感的商家立刻嗅到了这种信息。以前只把男性作为购房主要人群的地产公司,大都开始在销售策略上有意地向女性人群侧重,比如推出小户型等,还有一些针对女性买房的优惠政策。北京销售十分成功的“非常男女”就是看准了这一条商机。它是专门为单身人士设计的小面积单身公寓,一开盘就有300多套被销售一空。尽管它的单位面积售价达每平方米7000到9000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北京市普通住宅的价格,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其中很大一部分买主就是单身女性。
除了房子以外,单身女性还拉动了“休闲经济”。下班后,她们会买零食吃,与朋友聚会,参加相亲晚会,或是上网约会网络情人等。据一家调查公司调查显示,购物仍然高居在单身女子喜欢做的事情第一位,此外还有度假、艺术课程、音乐课程、健身中心、音乐会、瑜珈、看电影、外出吃饭等。于是,各种商家都瞄准了这部分人群的钱包,女性正在成为消费的主体。而单身女子往往是这主体中最豪爽最受商家青睐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