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大家庭的上海生活
文/虞德亮
 |
台胞王耀锟一家在上海欢度春节 |
在上海半淞园地区,有一座紧靠着黄浦江的银锚大厦,来自台湾的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王耀锟夫妇自称是“全迁户”,他们已把台湾的企业和一家老小全部搬来上海,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17人生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祖孙三代不仅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并且已经喜欢上了这里。
“海”上处处是商机
儿子王嘉国是新闻系毕业生,却喜爱上了服饰设计。第一眼见到王嘉国,从他的言谈、举止,不难看出其艺术家的气质。1990年来大陆,他说,“简直难以相信,我只花了一个小时就做出了要来上海创业这个决定,对这座城市我真是一见钟情。”
王嘉国谈到他在上海生活工作的体验时说,上海是个“海”,16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和强大的贸易辐射能力,使上海成为中国服装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国际著名服装厂商来上海参与竞争,上海国际服装节也成为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大师聚集的盛会。上海有很多比嘉国服饰大得多的企业,王嘉国感觉到在这里可以“逼”着“嘉国”快点长大。对上海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人追求时尚,讲究穿着打扮,尤其是姑娘们热爱生活,更爱美,这就给了他们一个有别于祖国大陆其他城市的广阔空间和诸多的机会,使他们能真正立足于上海,向外发展。
在上海众多生产服饰的台湾企业中,嘉国服饰可称得上一枝独秀。1997年2月成立上海嘉国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服饰美观大方,深受众多女性的喜爱,现服饰销售网点已遍及祖国大陆20多个大中城市,在全国有160多个销售网点。“嘉国”每年开发各种款式的服饰已达5000多种,经过严格筛选,投入生产的服饰也有3000多种,平均每天有10种不同款式的服饰上市,“MIDEC”(米迪)、“M2”等品牌已成为现今市场最畅销的时装。
王嘉国坦承,他们的企业起家于台湾,发展在上海,上海就好比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的台湾同胞到上海来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渴求:那就是对上海寄予希望。
当你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时,会看到身着嘉国服饰的姑娘们,洋溢年轻活泼,充满青春气息。时尚女性虽不知嘉国先生本人,但一见品牌都会惊叹:哇,这么多不同的流行服饰都出自一家公司。穿梭于上海与台湾间的嘉国先生谈起两地服饰的发展时认为,上海和台湾服饰流行的距离越来越短,并称上海市场的主体是成熟消费群,他们会判断,更理性,追求流行而不盲目。
王嘉国所建立的品牌除了他个人的力量外,还包括母亲的打版传承、父亲的工厂管理、姐姐和姐夫财务和行政支援、弟弟的鞋子开发等,嘉国公司已在浦东买下70亩地,因为嘉国服饰不只是“MADE IN TAIWAN”,还是“MADE IN CHINA” ,是一个被肯定的国际品牌。
生活方便乐趣多
 |
王耀锟一家在上海豫园商城合影。 |
当台湾同胞在上海住得安适,吃得舒心,表明他们至少已在物质层面上汇入了这座城市。
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也是1990年随儿子的企业来上海的,王耀锟先生在台湾当过音乐老师,喜欢弹钢琴,王黄束爱女士从事服饰设计40多年,他们在上海生活了12年。在他们看来,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城市硬件和格局都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最理想的地方是上海。刚来上海时大型超市难觅,现在超市开到了家门口。节假日他们喜爱游逛超市,购买山东的大葱,河北的土豆,进口引种的橄榄菜、美国芹、西洋菜、樱桃番茄等洋蔬菜,乃至美洲的金枪鱼、大西洋的牡蛎。王耀锟夫妇幽默地称,他们已经拎起了一个全球化的“菜篮子”。
王耀锟夫妇说,这几年明显感受到上海可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上海的生活多姿多彩。
观赏黄浦江的夜景是他们全家游览的首选。王耀锟夫妇对游览浦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说,可从三个角度观赏浦江夜景,浦东看浦西、浦西看浦东、乘坐游艇观赏两岸,游览浦江夜景是一种乐趣、一种美的享受,浦江两岸灯光璀璨,坐在游艇上仿佛就像游览银河。
每年春回大地时,儿女们忙于工作,他们就带着孙子、外孙到浦东的世纪公园游览,满眼的花、满目的绿,是扑面而来春的气息,闻闻花香、踏踏正萌芽的青草,欣赏田园风光,沐浴新鲜空气,寻觅一份难得的清闲。
工余时间,王耀锟夫妇喜欢体验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他们宁可把自己的小车晾在一边,喜欢独自坐公交车到豫园商城逛逛,坐一坐民俗风情的花轿,细细品尝绿波廊的点心,再到外滩走走看看。
说起他们对上海的熟悉程度,嘉国公司的上海员工告诉我们这样的趣事,台湾公司的客人来上海旅游,他们还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这里几年前是条小马路,很拥堵,现在拓宽了;那里原本是一幢什么楼,现在改建了;还有上海的特产,诸如老城隍庙的五香豆、梨膏糖;南京路上的张小泉刀剪……那份了如指掌的神情,足以让土长土生的老上海为之汗颜。
重视教育人情暖
外孙女黄琼谊、黄文伶谈到对上海的印象,直夸上海不仅教育水准高,而且上海人特有人情味。她们说,1997年刚来时在敬业中学开学的几次摸底考试,她们的成绩与年级平均成绩有差距,胡老师给黄文伶“开小灶”,郑老师则与黄琼谊谈心,关心、安慰和鼓励她。现在她们回台湾读高中,在班里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她们深有感触地说,台湾与上海的教育质量,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晓得,上海基础教育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
外孙黄楷文和黄学文刚来时听不懂上海话,两岸教育上的差异,更给他们带来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每当产生畏难情绪,想打“退堂鼓”时,是学校的师生们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虽然他们还小,不善言辞,但从他们愉快和活跃的神情中看得出,他俩已适应了上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爱上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
现在这四个孩子都长大了,黄楷文和黄学文在昆山台湾子弟学校读初中,黄琼谊、黄文伶在台湾读高中。
上海春节味道浓
 |
上海人民广场 |
王耀锟一家人来上海后,几乎年年都在上海过年,问起他们为何在上海过年,女婿黄民雄说,在台湾过年没有上海那么活泼、热闹。上海,很有趣,古今结合,又很现代化。从农历十二月中开始,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走进商场店铺,不难看到店前店内,到处贴上了春联、年画等,都是希望来年生意兴隆、大吉大利。那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仿佛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冲淡过,反而越来越浓,让人感受到红红火火过新年的热闹。正月十五,观赏豫园商城多姿多彩的伞灯、汽球灯,各式各样的传统宫灯,几乎成了每年雷打不动的“节目”,去年一家人穿着唐装观赏灯会,今年春节当然也不会错过。黄民雄先生说,两岸同根同文,民俗风情相同,台北每年元宵也搞灯会,两岸灯会各有特色,但豫园灯会在布局、气势以及光与声的结合方面比台北的灯会要略胜一筹。
在上海过年的感觉是一种快乐、一种温馨、一种有滋有味、实实在在的生活。女儿王玫燕和上海人一样,春节里期待的也许是春节晚会上的开怀一笑了,她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由于节目丰富、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显著优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台湾他们就收看。来上海后每年春节前夕,王玫燕早早就买好了电视节目报,年三十晚上,全家就围坐在一起边吃团圆饭,边看电视边聊天,无论是小品、相声,还是歌舞、戏曲,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可谓“其乐融融”,看新春荧屏“大餐”已经成为全家欢度新春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新春的一种享受。
在上海12年里,他们看到的舒心事还有好多:苏州河不臭了,市中心大片大片的绿地多了,烟囱不再冒烟了,街上的公交车越来越漂亮了,每家每户的住房越来越大了,
磁悬浮高速列车通车了,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落户浦东……上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脱胎换骨”。上海“申博”成功后,半淞园地区列入世博会改造计划,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动情地对采访的记者说,半淞园地区是一块风水宝地,正是从这里他们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舍不得离开这里,但国家需要还是会服从大局的。热爱上海的王耀锟夫妇一直相信,不久,黄浦江上不再运输水泥和煤炭,游艇和赛船应该成为这条河最基本的风景线,苏州河会和赛纳河一样变得清澈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