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多语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
2003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今日视点
上海台湾情缘悠悠

一个台湾大家庭的上海生活

千里有缘事业牵
幸福似水水长流
编织爱心
我是台湾人,也是上海人
溢彩流光不夜天


上海台湾情缘悠悠

文图/陈祖民

上海台资企业产品博览会一角

20世纪40年代末,10万上海人陆续移居台湾;在海峡两岸40年的完全隔绝中他们梦萦上海、思绪万千。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台湾当局封锁政策的有限度松动,移居台北的上海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跨越海峡,回到梦中的故乡。从追忆父辈养育之恩、寻觅当年的旧梦,到悲欢离合、骨肉相聚,这份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上海情,这股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情缘,成为上海与台湾两地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推向纵深的动力源之一。

10万与300万

1987年11月7日台胞探亲第一人在上海虹桥机场落地到90年代中期,一波又一波的台胞探亲潮在上海滩上涌动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感人肺腑的故事在上海台湾两地同时传诵。

1949年初上海大场机场,接到随军起飞命令的飞行检修员郝先生同专程赶来送行的赵小姐依依惜别。谁知这一别就是40年。岁月沧桑、漫漫无际,望穿秋水,音讯如云。但他们梦萦双双,无法忘却。终于郝先生得到了赵小姐的信息,1991年初这对60开外的恋人走进了婚姻登记所,圆了40年的鸳鸯之梦。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随旅游团抵达上海的70多岁的台胞华先生,几经周折后终于寻到了40年前的家。一进家门,兄弟俩抱成一团,哥哥捧着老母亲的遗像声泪俱下地呼唤着:妈妈!我来晚了,没尽到儿子的孝心啊!弟弟流着泪水告诉哥哥:40年里母亲日夜思念你,直到临终!

在上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著名摄影家郎静山,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申报》当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摄影记者。移居台北后同生活在上海的长子长女分离了40余年。1991年郎老随着台胞探亲潮回到了阔别40余年的摄影起始地——上海,见到居住在上海的七八十岁的子女时,这位百岁老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探亲潮,上海各个方面伸出了同胞的真挚之手:上海市政府和各级区县政府都相继成立了台湾事务办公室,专为来上海的台胞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并依法维护台胞的合法权利;上海红十字会每年受理台胞寻亲案数以千计;上海电视台、《文汇报》等大众媒体纷纷开辟“上海滩”和“寻亲专栏”等,及时传播寻亲信息;上海渔民接待站专为到黄浦江畔避风的台湾渔民提供服务;上海各大医院组成最佳医疗小组为在沪探亲、旅游、经商、交流的台胞提供优质的就医服务。

当上海与台湾同时传播着“望穿秋水、终成眷属”, “兄弟晤面、悲喜交集”等林林总总扣人心弦的探亲潮中的各种故事时;当上海、台湾的新闻媒体同时报道着一个长衫布履的百岁老人跨越台湾海峡、寻访着半个世纪前留在上海滩上的足迹时,人们就不难发现上海与台湾的缘分是如此深厚。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台胞每年到上海的人数从10万涨到20万、再涨到30万,仅2002年上半年就已达22万。另外从1989年冬,上海虹口区台属许松林成为上海赴台第一人起,上海与台湾两地的人员往来从单向发展到双向,势头不可阻挡。统计资料显示,到2002年上半年台胞到上海的人数累计已超过300万人次;上海赴台人次累计近10万。1998年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的汪辜第二次握手,有效地拉近了上海与台湾的距离。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和台北市副市长白秀雄率团互访,开辟了上海-台北城市交流的新模式,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各种联系进一步密切。

黄浦江畔的“台湾风”

台商在上海淞江工业园参观

随着沪台两地人员往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台胞看好上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台商到浦东投资。1992年,全年新增台资企业800多家,差不多每天有两家半台资企业在上海诞生;与此同时,两地之间文化、科技、学术、教育等各项交流活动几乎天天都有,而且越来越频繁。2001年沪台两地的文化等各项交流项目就超过400个。 1984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台资企业。十年后浦东、浦西到处都有台商足迹。距上海虹桥机场4公里的闵行区虹桥镇,人口不过2万,但有台资项目近90家。数千家台资企业的成功发展,在黄浦江畔引发出一股股台湾风:大年初一的广告首次出现来自台湾我老蔡向上海人拜年的电视画面;上海街头, 阿里山瓜子康师傅方便面新东洋肉松旺旺仙贝统泰曲奇海霸王火锅等霓虹灯广告闪烁,品牌旁边显著标着台湾风味。这些食品几乎占了上海食品市场的半边天,而宜而爽针织内衣、好易通计算机记事本、东亚投币电话、越洋欧化厨具、亚西亚现代磁砖等品牌也已成为沪上家喻户晓的台资企业产品。到2002年11月底,上海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600多个,合同台资80亿多美元。一些原本就在上海创业的台湾企业,如今更是如鱼得水。回到上海投石问路的台湾纺织巨头中兴企业集团,最终在上海滩上寻觅到昔日的关系企业--申新纺织九厂。同出一源的缘分和共同的昨天,使得双方很快走到一起,两个三枪品牌先统一的佳话,曾一度在沪台两地广泛流传。如今,中兴企业集团在大陆已发展到拥有制线、纺织、针织、百货、房地产等多角事业,还在上海专门成立了大陆投资总部。曾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在会见台湾客人时多次提及:上海的经济发展也有台商的一份功劳!对那些默默耕耘,正派经营,在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台商,上海民众报以敬仰的眼光,上海市政府授予他们白玉兰最高荣誉奖。汤臣的汤君年董事长、震旦的陈永泰董事长、自然美的蔡燕萍董事长等一些沪上知名台商都荣登榜首。

“昆剧旋风”与《薪传》

以文化层面而言,上海文化事业向来以大陆“半爿天”著称,各类人才、曲目、专业、学科齐全,大众文化消费指标也不低,上海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一直有着渊源:像台北再兴越剧团团长周弥弥寻拜上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的跨海拜师之事例,如今在沪台两地已是屡见不鲜;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俞逊发,从入岛表演发展到几乎每年要赴台教学,他们的弟子不仅台北有,而且遍及全岛;台湾不少歌星、影星成为上海文化市场的常客;沪台两地画家联袂轮流开画展已是举不胜举;甚至连两地的癌症患者也架设了交流的桥梁,两地病友多次相约到浦东的上海希爱康复活动中心,面对死亡威胁,他们以非凡的勇气,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共同高呼:癌症决不等于死亡!充分显示了手足同胞的生死情。 1992年秋,上海昆剧团作为大陆第一个赴台戏曲剧团在岛内公演引起轰动,被台湾媒体称为上海吹来的昆剧旋风。此后又三度进岛演出。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演《长生殿》时,杨贵妃醉了,观众也醉了,一千多名观众随剧情变化而起伏,不少台湾年轻人惊呼:我一夜之间成了昆剧迷!上海昆剧团强大的阵容,规范的身段,细腻的表演,默契的配合,整齐的群唱,扎实的基本功,无不打动台湾观众的心。此后台湾不仅出现了昆曲传习班,组织了昆剧之旅,发烧友还成立了爱昆会,成员从数十年痴迷昆剧的中老年人,扩大到在校学生。昆剧艺术的传承在两岸中国人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知音。 同样,1993年秋,台湾云门舞集在上海演出的现代舞《薪传》也引起了震动。在90分钟的时间里,运用撼人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向上海观众呈现出中国人拓荒台湾的景观,真可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舞剧所展现出那种先民与天斗、与地斗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每一个上海观众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中国人编舞、中国人作曲、中国人表演的《薪传》,洋溢着浓浓的中国精神,融入了同根的传统文化,渗透着民族文学、京剧艺术等诸方面的精髓。难怪台湾编剧林怀民感慨地说:《薪传》是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它最热衷的欣赏群还是在上海、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 也许,共同的文化背景就是一种割不断的情缘,这种情缘会深深地印在记忆的深处,使你久久无法忘却。1998年10月15日,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女士在上海见到了中学时代的班主任和6位同班同学,尽管半个世纪的岁月给她们各自打上了不同的烙印,然而浓浓的师生情、同窗谊是那样的深厚,那样难以忘怀!严女士竟然还清晰地记得54年前毕业时班主任所讲的一席话。

台北兴起“上海热”

上海台资企业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惠德与夫人的休闲生活

沪台两地的那份情缘也随着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而快速发酵,越来越多的台北人备加关注上海。到上海去发展事业,到上海去购买房产,把家搬到上海去……上海已成为台北民众的热门话题。 上海目前至少已有五六万台胞常住,千余位台生就读于沪上各大、中、小学。坐落在上海西部的古北小区,集中居住了众多台商,被誉为“上海的小台北”。20世纪90年代末,台北悄然出现了上海热,而且迅速膨胀。霎时间上海餐馆、上海茶馆在台北应运而生;专门经营上海菜的台北上海乡村餐馆成了美食家争相品尝的好去处,没有预约,休想入座;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著名的百乐门娱乐场所,21世纪在台北再现;而当时流行上海滩的旗袍成了今日台北穿着的新时尚;素有老上海风情之誉的台北霞飞路8号,如今也是顾客盈门,生意火红。 入沪10年的台商陈彬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末陆续在台北出版了《我的上海经验》、《移民上海》、《立足上海》、《投资上海》等书,使上海热在台北骤然升温。陈彬先生在上海的经营虽然算不上成功,可他在上海的10年经历却成了其宝贵的资源,他写的有关上海的书一跃成为台北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各大书店在热卖中纷纷新辟了上海书专柜。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上海热,竞争激烈的台湾媒体纷纷使出新招:有的新辟大上海专版,有的派出精兵强将跨海捕捉上海新闻,有的用最吸引人的上海景观作杂志封面,有的举办大上海风华展招揽受众。一家有线电视台特聘上海姑娘在黄金时段开辟学讲上海话、学唱上海歌节目,在台北引起较大反响;另一家无线电视台不惜重金开办台北-上海2001节目,紧扣上海热主题与其他媒体争夺受众。 上海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特殊,当年上海不少企业主、商人是从上海迁到台湾的。上海的印象和上海的人文环境也随之带到了台湾。尽管世事变迁,原曲中已多了不少变奏,但大多数台北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上海无不记忆犹新。然而,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的腾飞,已使许多台北的老上海都感到了陌生。在2002年2月举办的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上,台湾学者林先生一口道出惊人语:上海的有形建设5年超过台北30年!而一位到过上海多次的台湾电视制作人说:上海已变得非常酷,那里还有一个东方的曼哈顿!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