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脉动 >

文化脉动

聆听科学人生

富裕农民的新农民画
李跃卓:他收藏了世界最早飞翔的鸟


聆听科学人生

——访《世纪之约》制片人曾涛

 

李宾

科学的魅力

曾涛采访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从做《科学人生》开始,我才感到自己真正被科普了。”刚刚采访完数学大师吴文俊的曾涛,思绪还在和大师的交流中游荡。“那么谦虚的一个人,说自己不能说,可一说起来,跟孩子一样兴奋。数学的机械化这样高深的题目,从他嘴里说出来,简直让我都着迷了。做了这么多年科学栏目,只有直接面对科学家,你才能知道科学的魅力!”

作为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的主持人和制片人,曾涛主持并经历了这个栏目的多次变革。在电视这样一个公众媒体上,做科学节目的难度是人所共知的。北京台把这样一个以谈话为主的科学栏目,放在北京电视台面向全国播出的第一套黄金频道上,目的就是要展现北京作为中国科学中心城市的领先作用,体现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魅力。

从最早开始播出外国的科学大片,到自己开始制作,是一个艰难转变的过程。在有着5年制作经历的曾涛看来,科学类的片子很难做,原先国家的科教电影厂一年也就那么点的产量,再看看国外做科学大片的投入和时间,我们很难在短期内赶上。“不过我们赶上了中国的几个重要的科学成就,比如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的测序。我们得天独厚,记录了他们奋斗的过程。《基因启示录》播出以后,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还调看了带子。”

后来节目调整为在演播室进行,这里成为科学家的讲坛。“在演播室阶段,我们吸收了国际上流行的科学传播观念,将科学传播和社会、科学共同体以及人文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当时还仅是理念上的进展。”曾涛兴奋地说:“我们做的谈美国著名科学家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期节目,李岚清很重视,还特别请参与制作节目的三位嘉宾到中南海参加科普工作的会议。可以说,这个节目为中国的科普工作做出了贡献。2001年年底,我们在中国第一次实况录播了诺贝尔的百年颁奖仪式,当时科学界很轰动。”

2002年7月,《世纪之约》开始改版,《科学人生》与中国的杰出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按行家的话,这是“把主持人放到火上去烤”的差事。

让科学家自然流露心路历程

一位知名媒体工作者曾经感慨过,最有魅力和最有难度的就是采访科学家。当年他曾经有采访钱学森的机会,但是他自觉提不出问题,在科学大师面前畏缩了。

科学在普通公众里显得高不可攀,而科学家在一般人的眼中更是严谨刻板甚至“古怪”的人群,他们和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被忽略了。“电视应该让他们走到前台来。”曾涛说,“在做以前的节目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和社会话题相关的科学问题还把握得比较好。毕竟是大家都关注的话题,科学家也心里有数。但是一旦要和他们谈自己的生活,不仅他们紧张,我也紧张。”

一边是学富五车的著名学者,一边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主持人。知识的差异,人生经历的差异,如同一条巨大的鸿沟横在曾涛面前。

这些科学大师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领域,在和他们接触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领域,否则他们不会和你深入交谈。“我在交谈之前的准备工作,比原来做社会性的科学话题要艰苦十倍。不仅要看他们的材料,了解他们的科学成就,还要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的人生经历。在采访陈省身先生之前,他的论文集和传记资料我都翻看了。后来老先生觉得你是有备而来,也就非常重视和你的谈话了。而且他们在一些细节上的趣味绝不比人文学者差。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真的是文理兼通,知识修养和人文修养都很高的大师。能听到他们的见解是一种享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绝妙的知识和观众一起分享。”

《科学人生》一开播,就以独特的视野开掘了科学世界里这一群独特的人,它的人文关怀为它找到了和观众的契合点。科学大师走向屏幕和大家面对面地敞开心扉,崇敬伴随着理性,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和科学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科学人生》就培养出一批忠实的观众群体,他们爱上了这个栏目。

“科学家一开始对这个栏目还有些疑虑情绪,等到看了几期以后。有些科学家就开始主动为我们宣传了。现在我们和科学家们联系方便多了,他们把这个栏目看成是自己的栏目一样支持。他们会和你说知心话,比如我采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时,他就说了如何在委屈和责任之间徘徊的复杂心情。在这个时候,你觉得谈话的气氛非常融洽,我所能做的就是倾听,倾听,让他们的心路历程自然流露。每谈话之前,我都会用微笑面对一位大师,说吧!大师。”

苦练内功

去年年底结集的《科学人生》第一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获得读者和科学家的好评。《世纪之约》栏目也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的“科普先进集体”称号。在经验交流会上,曾涛向同行们介绍了《科学人生》“让知识充满人性和情感”的宗旨。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指出,曾涛的主持风格朴素庄重,提问的角度选得很准。其实,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谈话中,她所选择的都是这位科学家一生中最值得介绍的部分。为了这短短这几十分钟,曾涛和节目组编导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科学人生》第一集书中有一个参考书目,那就是每次采访前的功课。

不久前曾涛刚刚采访过吴阶平院士,这位中国著名的泌尿科医生的经历波澜迭起,周总理最后一句话是对他说的,他又参加了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在这位充满戏剧性的大科学家面前,曾涛真正做到了有条不紊。按照预先设定的提问线索,让老人娓娓道来。

“在采访前一天晚上,我又把资料好好温习了一遍,在心中默想着各个环节。那天还出现了一些别的情况,电池没带够,但是并没有妨碍和吴老的交流。要不是秘书叫他吃中饭,他会谈上一天。”

《世纪之约》栏目组工作人员与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合影

在做《科学人生》之前,曾涛也还是有些担心。一是这些科学家是否都有这样那样有趣的故事。再者,自己是学文科的,这些科学上的艰深的原理临时抱佛脚是不易弄懂得的。“其实这些大师个个都有绝活,把自己平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陈省身老先生90多岁了,他的纤维丛理论闻名世界,他只用短短几句话就把他说明白了。不简单。其实,很多科学家都说,科学就是简单。你不知道它的时候,它复杂极了。一旦知道了,就非常简单”。

作为主持人,曾涛原来的文科背景反倒给了她一个视角,就是把科学家看成平常人,一样有悲欢离合,而且内涵丰富。“科学是很时尚的,但它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时尚”。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