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

中华情缘
港澳专递
文人亦言商
结缘澳门博彩业


 

文人亦言商

本刊记者 

屠海鸣在上海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发言。

在王府饭店商务俱乐部见到屠海鸣时,他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与捷克驻中国大使会面,大使向他了解在上海建造“捷克小区”的事宜。屠海鸣是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

也许是佩戴着一副厚厚镜片的近视镜的缘故,接过屠先生的名片,总觉得上面长长短短的头衔难掩他身上的书卷气息。“我原来是上海解放日报社记者。”屠海鸣自报出身印证了我的感觉。

名字与母亲

屠海鸣,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我问起这名字中是否蕴含着父母的厚望,希望儿子能一鸣惊人?屠海鸣说,他的名字还真有一段故事。

“我的名字不是父母起的。”屠海鸣说,谈起自己的名字,首先得从已过世的母亲说起。他的母亲也是解放日报的记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很敬业的人。“母亲是算好预产期赶回温州的外婆家生我的,在这之前,她一直在工作。”屠海鸣说。在从上海至温州的船上,由于赶上风浪,船颠簸得很厉害,屠海鸣提前降临人世,船长拉响了汽笛,鸣叫之声回荡在蓝天碧海之间,庆贺一个生命的诞生,并为他起了现在的名字。屠海鸣说几年前上海的媒体报道过他的这个故事后,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曾写信给他,补充了当时的一些情况:船上专门广播了一个起名为“海鸣”的小男孩顺利出生的消息,全船旅客热烈鼓掌为小孩庆贺。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船长!

说起母亲,屠海鸣一脸敬意。他与母亲有着太多的相同:同是复旦大学毕业,同是解放日报记者,同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屠海鸣说过去母子俩的文章经常是出现在一个版面上,你左我右,你上我下。最精彩的是1988年上海由读者投票评选十佳记者,结果他们母子俩双双荣登榜首:母亲是最佳经济记者,儿子是最佳文艺记者。一时被传为佳话。

屠海鸣告诉我,他父亲也是复旦大学毕业的,20多年前曾任一本杂志的总编辑。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说自己从小就对文学、新闻很感兴趣,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每天看报纸,小学时就参加华东地区中学生作文比赛,后来终于同父母一样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说,现在想起来,家庭给予他的远不止这些,父母将勤勉努力做人的道理、文人的良心,潜移默化传给了他,为他日后成就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瓦片的故事

1989年,屠海鸣到香港定居。初到香港,他还是做自己的老本行,创办了一本杂志,他身兼数职,主编、摄影、广告策划,什么都做,艰难运营6期后,实在办不下去了,他只好选择放弃。屠海鸣清醒地看到,在香港如果自己想要在文化方面做出点名堂来,没有商业基础是不行的,只有走以商养文的路子,文才能够成气候,于是他弃文从商。谈起放弃自己从小就喜欢的新闻工作,屠海鸣说,他当时暗下决心,只是暂时搁置,早晚还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这项事业。

屠海鸣创办了外贸公司,从接订单、做贸易起步,他说自己的运气很好,生意做得很顺利,这样积累起了一笔资金。“邓小平南巡之后,我看到上海的发展潜力,决定在上海投资房地产。”1992年,屠海明重新回到上海这座他熟悉的城市,选择了一个对于他来讲完全陌生的行业,往返于香港、上海之间,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屠海鸣说自己对房地产当时真的是一无所知,“容积率”、“覆盖率”对他来讲是太陌生的专业术语。他说自己敢于做这样的选择,一是源于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信念,二是他太了解上海人对房子的渴望。但做生意毕竟不是只靠信念就能成功的。我问起屠海鸣如何用短短几年时间能在上海乃至业界立住脚跟,他说自己没什么诀窍,如果真要总结的话可能一是“造适合普通市民需要的微利房子”的定位准确,二是“用干报纸时做校对的精神来把房屋质量关”赢得了市场。屠海鸣给我讲了一个“瓦片的故事”。

1994年黄梅雨季的一天清晨,正在香港的屠海鸣突然接到上海公司工程部负责人的一个紧急电话:即将销售的20多幢房屋全部漏雨。4个小时后,屠海鸣出现在上海工地的脚手架上。他告诉大家:“如果找不出原因,不彻底根治,这批房子我们将永远不卖。”经过集思广益,总算找到了屋顶渗漏的原因:施工队伍用的是不具备防水功能的装饰瓦片。而在当时,上海市场上出售的全都是这种瓦片。屠海鸣否定了工程师提出的小修小补的方案。此时,他正巧收到了两张即将在上海开幕的国际建筑、装饰材料展览会的请帖。展览会上,在一家加拿大公司的摊位上,他发现了自己要找的防水瓦片,但一张这样的瓦片运到上海的价格需要100多美元!屠海鸣买回了4片瓦,然后,逐一寻找厂家生产,最后将研制防水瓦片的重任,委托给了“瓷都”宜兴一家颇有名气但当时生产并不景气的陶瓷生产集团。3个星期后,这个厂长拎着研制出来的瓦片来到公司,屠海鸣形容自己的心情“比中了六合彩还要兴奋”。屋顶换上了新研制出来的防水瓦片,然后用消防龙头冲水,做了72小时渗水试验,结果没有一处渗漏。后来,这片片凝聚着屠海鸣心血的防水瓦片,被上海和宜兴的陶瓷行业以他公司名字命名为“豪都瓦”,现在许多房地产商慕名而来,购买“豪都瓦”覆盖屋顶。

豪都花园

文人出身的屠海鸣说他做事喜欢认真,就像当记者时要写精彩的稿子一样,造房子也要把好质量关,做好配套工程,要让老百姓买得起,住得舒服,这样才会有市场。因为遵纪守法,他的物业小区已获100多种奖杯、奖状。良好的居住环境也吸引了上海文化界的许多名人,王安忆、陆星儿、王小鹰等都住在他公司建造的豪都花园。

文人良心

接受采访时,屠海鸣多次提到“回报社会”。他说曾有人评价他“商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把这看作是对自己的鞭策。在香港,屠海鸣任慈善机构“仁爱堂”第二十三届董事局总理,他将关注的目光经常投向幼稚园、老人院。在内地,他为全国的公益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几年来,公司为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所投入的资金额已超过500万元。

20024月,屠海鸣作为港澳人士,被增补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屠海鸣说当时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朱达人代表市政协把鲜红的委员证颁给他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海鸣啊,你要像你妈妈一样,尽心尽职,当好一名委员。” 屠海鸣说,20年前,母亲曾作为新闻界代表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那时,母亲是政协中出了名的“积极分子”,政协委员,是老人家最看重、最骄傲的荣誉,母亲生前有过不少头衔和荣誉,但她逝世后的墓碑上刻的是“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的称号。屠海鸣也因此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母亲当年怎样当政协委员,我也要怎样当,而且因为角色不同,应当比母亲更富有社会责任,更富有敏锐的参政议政意识。今年上海市政协会议上,屠海鸣带来四份很有份量的提案,其中既有与他的本行专业有关的,有关系到百姓民生的,也有与上海整个经济大局相关的。连上海市委书记都说:“屠海鸣委员是一位真正的‘上海通’,他的意见非常诚恳和宝贵。”

在上海市政协会议间隙,屠海鸣(左一)与其他港澳委员热情交谈。

20026月,随上海市经贸代表团赴捷克访问归来,屠海鸣决定在上海建造一座捷克住宅小区,规划中的小区由40幢捷克式410层高档公寓组成,它们将完全依照矗立在布拉格市区和郊外的哥特式别墅、罗马式别墅、新古典主义别墅、巴洛克式别墅、文艺复兴时期别墅、新艺术风格别墅等式样。并从捷克购买建材、卫生器具、电器、家具等,小区由6位捷克优秀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屠海鸣介绍说建成后的捷克小区“将洋溢着中世纪文化精粹的建筑风貌”。他说希望通过此项目使上海乃至中国人民了解捷克历史文化,缩小中捷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屠海鸣此举在捷克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捷克国会主席ZAORALIK为此事会见了屠海鸣。ZAORALIK先生对中国、特别是对上海的经济成就感到十分惊奇,他认为捷克住宅小区能屹立在繁华的上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希望“这个工程能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屠海鸣说他于去年125日还应捷克国家电视台第一台的《早新闻》节目之邀,就上海的经济、建设成就,捷克住宅小区的构思及意义等接受采访,并向捷克观众展示了这一小区的初步方案模型。

屠海鸣说他现在有两个打算,一是等捷克小区建成后,他要向布拉格捐一座中国的苏州园林,让捷克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人民;二是要创办一份报纸或杂志,继续做他自己喜欢的新闻工作。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