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纪事
——一位北京市民的口述实录
文/本刊记者
张 娟
 |
年轻人乐观抗"非典",标新立异戴手绘个性口罩。 |
“非典”,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2003年春天降临到北京。小小的病毒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深切感受到不该属于春日的凄清:车水马龙消失了,怒放的迎春、娇艳的桃花仿佛是别家的风景。
现在,尽管“非典”疫情还没完全消除,但北京城市的活力已在逐渐回复。经历了“非典”之痛的北京人,都会对这场灾难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里,我们试图通过一个普通市民的讲述,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这一时期北京百姓的生活。
“非典”袭来时我们不知它是什么
最先听说广东闹“非典”时,就像当年听到“禽流感”、“疯牛病”的感觉一样:要命,又是一种怪病!好在这种可怕的病离我们很远。
开始关注“非典”是在三月初,同事的女儿发烧、咳嗽多日,到医院看病时,被警告赶快打点滴,要不转成肺炎就麻烦了,要转成广东传过来的那种非典型肺炎就更不得了。在我的理解里,“非典”就是很厉害的一种肺炎。
之后,从各种渠道传来的小道消息,在印证着北京也有“非典”的事实。四月中旬,各种关于“非典”的小道消息一下子多了起来,最多的是与孩子有关: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爷爷是医生,被染上“非典”后,传染给了孙女,这孩子又把同学给传染了,孩子的爷爷死了,孩子在医院里住着也快不行了。关于这所“小学”的版本有好几种:三里河某小、三里屯某小、中关村某小,但越是这种不确定,就越可怕,谁敢担保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就是安全的呢?一时人心惶惶。又过了两天,有朋友打来电话讲他的孩子已不上学了。到儿子所在的学校去问,答复是学校至今还没发现病例,教室每天消毒,学生出勤率很高,教学按计划进行。对许多家长“发现病例不就晚了”的质询,老师一脸难色没有做答。为了不耽误功课,我还是决定让孩子上学,戴上口罩并在书包里带了自用的香皂、消毒纸巾,还有一瓶好不容易买来的84消毒液和两把卫生香(是捐给班里用的)。
后来关于“非典”的传言变得很具体了:中央电视台一记者在人民医院做阑尾手术染上 “非典”,他所在的办公室已被封。类似的“传说”被人们口口相传,但大多有“出处”,有的是“单位传达”,有的是“据外电报道”。再后来据说世界卫生组织把北京列为“疫区”,十多年没联系的大学同学辗转查到电话后,叮嘱身处“疫区”的我“多多保重”。络绎不绝的E-mail和手机短信更是如轰炸般源源不断,大多是“某处发现疫情,请不要去此处,此消息来源可靠,请转告您的朋友,多保重”之类的信息和各种据说是专家开出的药方。
那段时间,我从一个医生朋友那里讨得一“药方”,又如获至宝般地告诉了许多人:补充维C,增强免疫力,预防“非典”。尽管大夫朋友告诉我这是“治本”,不是一日之功,而且不能过量服用,我还是虔诚地前后跑了5家药店,买到几种口味的维C,因为好多药店都脱销,好容易找到了,自然要多买些,现在我家里还有好几盒维C放在那儿。
单位也开始给大家发药,工会的同志拎着排长队从同仁堂国药店买来的草药每个办公室挨个发,每人三服,并告知煎服方法。第二天又发成中成药,同仁堂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连续服用三天。当时报纸刊出的一个颇具真情的故事相信打动了不少人:由于预防“非典”的药很难买到,一家人在拿到药后互相谦让,老人让孩子吃,认为自己活了一大把年纪,染病也无所谓;儿女认为自己身强力壮能扛住,应该给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服用。我想可能每家都在上演着现代版的“孔融让梨”,我们家买来的第一批预防药大多是给孩子吃了。在“非典”面前,亲人的健康比自己更重要。
单位还给每个办公室里配备了消毒药片、洗手液,12层口罩因为市场上脱销,已想办法去订购。这时从电视及不多的宣传材料中,我们得知“非典”是通过飞沫传染,防“非典”最关键的是要开窗通风、要勤洗手、勤消毒。当然,家里的消毒工作做得更是彻底,用过氧乙酸喷遍家里及楼道里的每个角落,尽管味道熏得人很难受,但仿佛从这味道中可获得一种安全感:浓度越高,病菌消灭得越彻底。后来从电视里看到专家讲过浓的“过氧乙酸”引起中毒的病症类似“非典”,才知道自己的消毒方法有多可怕。
走出恐惧的阴影
我觉得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小道”转为“大道”,是在4月20日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及两名高官被解职后,信息一下子畅通起来。从20号以后,我上网基本上是到国内几大新闻网站去浏览,不像前些日子到处搜寻能发现“非典”消息的网站。每天差不多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看电视、上网。媒体上关于“非典”的报道顿时多了起来,我从中了解到由于初期防治不力致使疫情扩散严重,同时也学到了很多防护知识。这时心里仍旧害怕,但这害怕与之前的恐慌不太一样了,是那种“心里有点底的害怕”。
4月23日,为防止“非典”传染,上小学的孩子放假了,单位也同意如果能在家完成工作就可以回家。地铁是不敢坐了,赶快打了一辆车窗大开的出租车回家,平日里最爱与乘客聊天的出租车司机捂着严严实实的大口罩,一句话都没有。到家啦,终于可以很踏实地“安顿”在家里了!但作为主妇,我知道这安顿必须以“广积粮”为前提,便戴好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地往返于家与超市,把冰箱塞得满满的。这天超市里的人明显比平时多出很多,以买米、面、油、鸡蛋和方便食品的居多,超市的好多货架都掏空了。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小推车里堆着两个硕大包装的几十卷手纸,说一次多买点,以后能不出来就不出来,我当时暗自发笑,不知是笑自己还是笑老奶奶。更大规模的集中购买是在后两天,当时的菜价翻了好几倍,小区旁边的菜市场里,大蒜卖到了5元钱一斤,而被列入“抗炎偏方”的萝卜也涨到了每斤3.5元。唉,不少人都如老奶奶想法一样,尽量少出门,减少感染机会!却没想到这样的“集中购买”给政府和市场带来的压力有多大。北京商委等有关方面连夜紧急调运物资,才使这场风波得以平息。
 |
北京市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在2003年4月30日上午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代市长王岐山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防治"非典"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
在北京市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代市长王岐山通报了北京市抗击“非典”的进展及政府即将对“非典”患者和疑似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的办法。大家从他“军中无戏言”的讲话中体会到了政府抗击“非典”的决心和力量。
不知别人怎样,从市政府那次新闻发布会以后,我手机上接到的大多是一些幽默的短信,有考证“非典”出处的——中国最早记载“非典”的文献是《三国志》:曹操遭东吴偷袭,幸有典韦舍命护卫,操脱险后哭道:“非典,吾命休矣!”;有发布“最新消息”的——非典型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流通的货币,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整理好您家全部现金并用塑料袋密封,我将上门回收,并收少量费用。更有白萝卜、橘子皮、生姜、葱白、香菜“精神抖擞”地说——为增强大家呼吸道防护能力,我们赴汤蹈火,请煲汤给全家喝吧!从这些短信中,我觉得苦中作乐的调侃、戏谑、幽默逐渐代替了恐惧,北京人的那种“劲儿”又回来了,人们开始逐渐走出恐惧的阴影。
后来,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调查报告,北京市统计局信息咨询中心“五一”期间对北京城八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市民对“非典”的态度渐趋理性、平和,恐慌情绪明显减弱,市民抗击“非典”的信心增强。人们目前对“非典”的基本态度是要“加强预防”,表示“恐慌”的人仅占4.9%。其实没有调查数据,我想大家也能从自已和周围的朋友中感受到心态的改变。连日来,诸多防治措施的出台、奇迹般建成的小汤山医院、全国各地的支援、市场的稳定、专家为市民进行的预防指导、“非典”康复病人及正在住院治疗病人的现身说法,特别是对“非典”患者和疑似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等使北京人从“非典”恐惧中走出来,开始以正常的心态来面对“非典”:这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只要不接触传染源,不会凭空染上;万一不幸染上,也是可以救治的。“五一”期间,几个朋友聚会,大家选择的方式是想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聊天。结果,八大处、植物园一连走了多个地方都没能找到停车位。“非典”在继续,北京人的生活也在继续。
“非典”时期让人流泪的力量
记得去年我曾看到一本杂志专门做过一期“寻找使我们流泪的力量”,总觉得有“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我想现在要再做这样的题目,绝对不用策划。我听不止一个人说起这段时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极脆弱、爱流泪”,这泪水里包含着太多的是感动。
我的一个平日很激进的朋友告诉我,他被温家宝总理感动了。疫情严重的日子里,总理去北大看望在校师生、在学生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这样让许多人感怀的事情,曾被他看做是“特殊时期的政治需要”。但温总理5月4日下午在清华的一个细节让他流泪了:总理来到了大学生中间,与大家聊天,谈民主与科学、光荣与梦想、五四精神。讲得口渴了,总理停了下来:“谁的水能给我喝一口?”四五位同学立刻递上了自己的水杯。朋友告诉我,在这个非常时期,总理的这个一般人都不敢有的举动可就真不能用“政治需要”来解释了。他说他由此看到的不只是政府总理的亲民形象,而且还有一种战胜“非典”的决心和力量。
我敢说,“非典”时期,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国人。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我想用自己看到的最受震撼的的一句话概括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用生命拯救生命!
比起普通人,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传染性更为了解:他们不会不明白主动请缨上一线意味着什么。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孩子写下的文字,他父母所在的医院被北京市卫生局指定为“非典”治疗定点医院,父母都报名去一线的隔离病房。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晴空霹雳一般,当时不知说什么好,半天说出一句:你们会不会感染上?谁都知道,赶上这事的医生感染率是相当高的……由于他们都同在一个医院工作,所以可以享受只去一个人的待遇。当我要求他们只去一个人时,他们几乎同时说‘我去!’父亲说,他是一家之主,有责任承担这个危险,而母亲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去的话,那就是她去。他们就在饭桌上这么平静地争论着。”
“他们让我决定谁去,我快要哭出来了,感到极度的无助和伤心……父亲说他做了30多年的医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决不能愧对医生这个称号,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现在,我每到吃饭时就忍不住流眼泪。我亲爱的朋友,请为我的父母祈祷,祝他们平安,好吗?”
这段文字我读了许多遍,一遍遍被这悲壮的场面感动。我一直想知道孩子的医生父母是否平安,因为按时间推算,他们应该结束一个阶段的工作轮休了。
我觉得,医务人员让人们感动的不只是他们的职业操守。“非典”袭来时,医务人员没人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因此很多人被感染倒下,可贵的是在探索未知疾病的过程中,他们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医治经验。我看到过另外一个感人的报道:74岁的姜素椿医生在救治病人时被感染,住院后,他一直参与自己全程的治疗。在他看来,自己年龄大了,“我愿为治疗非典趟出一条路子来。”他要求为自己注射“非典”康复病人的血清来做治疗试验,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这试验可谓是一种“生死试验”!病情趋向平稳后,姜素椿就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等,都写成了文字。他的科普文章《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非典”和战胜“非典”的信心。
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治医师李晓红,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救死扶伤”的职业内涵。被感染上“非典”的李晓红,在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还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与“非典”做着最后的抗争。每当医生查房,她都尽可能把自己的临床症状、用药反应等体验讲给临床医生听,与医生一起分析病情,并多次提醒医生:“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我是医生,我不怕。”她想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直到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对病情的体验和分析。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敬意,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民族魂网站,近日相继为在抗击“非典”中殉职的白衣天使开通了网上纪念馆。纪念馆中,一名网友留言:每到“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中国人支撑着。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大约一年前,北京曾做过“北京人最喜欢的职业”的调查,其中“医生”这一职业排在前面。当时许多人喜欢这个职业的理由是“收入高又风光”。我想如果下次再有同样的调查,人们在喜爱这个职业的理由中肯定会加入更重要的一条:救死扶伤,受人尊重!
谁是最可爱的人
 |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这一天,人们用鲜花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祝福和敬意。 |
有一个媒体做过这样的调查:谁是抗击“非典”中最可爱的人?结果榜上有名的是坚守岗位的普通人:白衣天使,是他们给了隔离病人温暖和鼓励;记者,是他们将一线真实的信息传达给人们,使人们从猜忌中走出;日夜不辍研究抗“非典”药物的科研人员,是他们给了人们最终战胜非典的信心;公交职工、环卫工人、超市员工甚至街头巷尾报刊亭里的商贩……在绝对有理由离开的时候,他们依然坚守岗位,让整个城市正常运转。
中央电视台的王志说他这段时间最大的特点是“软弱”。王志主持抗“非典”节目,一次次摘下眼镜擦泪,我们也一次次地被感动,现在提起抗“非典”报道,相信人们第一个会想起的就是王志,王志和他的同事们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走进病房采访的镜头被定格在人们心里。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医务人员写给王志的一段文字:
“看你主持的央视《面对面》非典节目,被采访人哭了,你哭了,我们也哭了……这是心灵的震撼,是人性的共鸣,作为经历了残酷的非典战斗,已经取得初步胜利的广东医务人员,我们最能体会这种感情。
在病魔和死亡面前,没有做逃兵的医生和护士,作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天职,但你们不顾自身危险,深入疫区,近距离拍摄节目,反映非典战斗最真实的场面,直接参加非典战斗,你们也是英雄!
历史将会记住:天灾人祸,你向世人展示了残酷的真实;人民不会忘记:同赴国难,你曾经与我们并肩作战!”
我觉得这就是“非典”时期的北京,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很多人被别人的行为感动,自己的行动又感动了别人。王志是这样,王兰也是这样。
在北京佑安医院做义工的王兰,是北京一家珠宝公司的董事长。她的爱人是304医院的大夫。当爱人报名到隔离病房时,王兰说:“我也去。”她说要回报社会:作为一名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人,在国家有难时必须站出来分忧。她说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照顾30个护士的生活起居,每天8点钟上班,晚上住在医院里,除了照顾护士们,还要负责给房间消毒。她工作的地方是医院的半污染区,离污染区不足三米。一段时间来由于消毒水味道的刺激,王兰的嗓子变得沙哑。王兰说,每天都有让她难忘的东西。最让她感动的是她在传染病房外看到的两位老人,他们跑很远的路就是想给因抢救病人被感染“非典”的女儿来送她最爱吃的饺子,老人说女儿刚26岁,还没有恋爱的对象。女儿对他们太重要了!
北大附小六年级学生麻文天的坚强也感动了我们:外婆病逝,妈妈染上“非典”,爸爸在医院隔离,她自己独自在家里隔离,这样的日子过了23天。她真想下楼去,可自己还在隔离期,不能出门。在离开父母的这些日子里,小姑娘没有走出过家门一次。她每天起床后先看书,然后认认真真写作业。这期间,她得到了不少人的关心。邻居准时给她送来自己家做的饭菜,学校开辟了网上“真情互动”版块。她每天都能接到来自父母的同事、北大爱心社、老师、同学、亲属的安慰和鼓励。麻天文说他们是她“很铁的同盟军”。
对北京人来讲,“非典”是一场灾难,但我觉得,“非典”带来的不只是灾难。每个北京人在经历了“非典”之痛的同时,也都从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现在的北京人已告别了盲目的恐慌,在应对灾难时多了几分理智。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这算是“非典”带给人们的感悟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