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多语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
2003年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财富与投资 >

财富与投资
格尔木·昆仑山·青藏线

黄金,投资新方式

穿越一个半世纪的等待


格尔木·昆仑山·青藏线

本刊记者:申宏磊

前不久,央视(CCTV4)正在播放一个有关青海的节目。

青海省一位年轻的副省长正通过卫星频道,向世界介绍着自己的家园,他说:“青海是个美丽的地方……”他的身后是河水奔流的峡谷、翻卷着浪花的茶卡盐湖,还有从格尔木火车站继续向昆仑山、向拉萨延伸的青藏铁路。

遥远神奇的青藏高原,无数人心向往之。终于,笔者有机会与“2002年——聚焦青海”摄影团一道,从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腹地,直抵格尔木、昆仑山、青藏线……

格尔木,因公路而诞生的城市

青藏线建设工地

航班从北京起飞,行程1150公里,2小时10分钟后,到达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西宁。从西宁开始乘火车至格尔木,从东部向西几乎是做直线穿行。

傍晚,坐在列车车窗旁边,外面墨绿色的平野上有带着波光的河流淌过,落日把远山燃烧得通红。青海境内的山脉,西部极为高峻,向东渐渐倾斜降低,美国大片中神秘、诡异的世界出现在青海大地上。约8个小时后,火车抵达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

柴达木盆地沙海无垠,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自古以来它就以浩瀚、辽阔、广袤闻名于世。格尔木市就坐落在柴达木盆地的南缘。五十年代初,随着青藏公路的建设,格尔木聚集了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建设者,沉寂了千百年的大戈壁到处是挖土搬石的筑路者。

一条青藏公路的建设,使亘古荒凉的土地上有了小商贩们的第一声叫卖,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青藏高原。格尔木市号称世界最大的城市,虽然市区面积仅15平方公里,但行政区域总面积相当于整个江苏省。

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格尔木的真正起步,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务院批准设立格尔木为州辖县级市时开始的,从那时起,一大批诸如涩北气田、格尔木炼油厂、国内首家大型钾肥厂等企业,相继在格尔木建立,并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框架中的骨骼。茶卡盐湖面积570平方公里,蕴含着丰富的钾、钠、镁等物质,据说,盐的储量近5亿吨,可供十几亿中国人吃上70多年,因而有“中国盐都”的美称。距离市区200多公里的涩北气田,是青海境内的主力气田。已探明的气田总储量达到3500亿立方米,是中国目前陆上四大气田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说:“格尔木处于过去西部不发达地区,限制了它的发展,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格尔木不仅会成为西部开发可靠的后援保障,也会成为中国西部开发新的增长点。人们断言,这里将是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今天,轰鸣的火车、南来北往的汽车和起落升降的飞机,代替了古老的羌笛和驼铃;商店、酒吧、因特网、天然气,正走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家庭;柳荫斑驳的人行道上,不时有一对对浪漫的外国情侣或嬉笑或耳语着走过……

高原上鲜花盛开的炼油厂

正在改造中的昆仑路,人行道上的绿化带中间有石板小桥与花色石子路相连,城市建设风格有耳目一新之感;通向炼油厂的109国道,其宽阔的程度更令从大城市来的、饱受交通阻塞之苦的人们羡慕不已;在格尔木宾馆,笔者遇到四位刚刚乘飞机从青岛来到此地的德国游客,当他们听到导游关于注意“高原反应”的提示时,笑着说:“不,不会的,我们的目的地是世界屋脊——西藏。”   

昆仑山口,1300年的穿越

此地是昆仑山口,再跨过一步就是西藏。

从西宁,至昆仑山口,再到拉萨,其中将有800多公里的路段要穿越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

昆仑山起于中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昆仑山高峰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也有从不结冰的清泉。昆仑山口就位于昆仑山中段,海拔4767米,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

山口远处,有一座汉白玉色的界碑,上书“昆仑山口”四个大字,不久前,此地发生强震,界碑被震为两节,如今只剩下“山口”两字,在风云猎猎的昆仑山上显得有些悲壮。

1300年来,昆仑山口有过多次壮丽的穿越。

1300多年前,这里是唐朝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进藏和亲的必经途径。据说,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抵达拉萨,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历次对西藏进行援助的必经之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国家动用了全国十分之一的骆驼,(即用4000多峰骆驼)组成由解放军官兵在内的大型驼队向西藏运送货物。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要留下12具骆驼的遗骸,到达昆仑山口时,已是伤亡惨重。

一位叫穆生忠的带兵老将军急红了眼,他拼命向国家要来经费,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修建了全长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与此同时,全长2413公里的贯穿雪山、纵横江河、横断山脉的川藏公路也修建成功。为修这条公路,曾有3000多名官兵献出生命。还有两条进藏的公路,一条是新藏公路(新疆至拉萨)全长1455公里;一条是滇藏公路(云南至拉萨)全长800公里。

丰富的水资源使格尔木的蔬菜和瓜果新鲜亮丽

至今,青藏公路仍担负着90%左右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因而这条公路亦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而穆生忠将军也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当年将军用来办公的那栋简易楼,仍坐落在格尔木市繁华的街头,镌刻在门额上的“将军楼”三个遒劲的大字,更是表达了后人崇敬、怀念之情。

1977年,为解决西藏的用油问题,国家投资建设了格尔木市至拉萨的青藏输油管线。全长1080公里的管线翻越昆仑山,成为中国内地通往世界屋脊的能源大动脉。

1997年,又建设了国家公众通讯网第一条进入西藏的光缆干线——兰州经西宁至拉萨光缆线,全长2739公里。它的建成,结束了长期以来西藏地区依靠几条卫星电路进行长途电讯传输的历史。同行的记者江海涛说,当年他所在武警部队在唐古拉山口铺设光缆线时,一个战士得了感冒,直升飞机快速降落,但在运载途中小战士因肺气肿引起脑出血而停止了呼吸。在昆仑山口北面的几十块墓碑,是五十几位建设者留下的坟茔。  

2001年12月24日,青藏铁路西藏境内首座隧道贯通,世纪阳光穿越1300年的历史,照耀在拉萨河谷。在此之前,在青海的格尔木和拉萨河畔的造耳隧道工地,国务院总理朱F基和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分别为青藏铁路开工典礼,藏汉民族交往的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页!

青藏铁路,每天都在向前延伸

    在昆仑山口,矗立着一座巨型框架,一幅对联飞悬于上:“笑傲昆仑问天下何处是雄关,跃马雪域引青藏高原飞铁龙。”铁龙,即正在修建中的青藏铁路线。

    笔者曾驱车翻山越岭,采访过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陕(陕甘宁)京(北京)天然气工程;也曾在塔克拉玛干大油田中听过四川民工吼出的川江号子,但在青藏线上,由于施工器械的高度现代化,人们见到的都是静悄悄的场景,两辆绿色的有18节车厢的职工宿营车,在铺好的轨道上默默地往返和推进……

五朵金花之一马素芬

南山口青藏线工程基地距格尔木市区30公里,海拔3080米。在一辆天车下面,青藏铁路线上的“五朵姐妹花”之一的马素芬女士正聚精会神地操作,当她摘下帽子外面的纱巾时,漾着笑意的脸庞红扑扑的。马素芬说,她最大的愿望是青藏铁路建成后能和爱人孩子一起到西藏看看,其间,一辆列车从20米开外的地方驶过,列车上的司机就是他的丈夫。在这里,人们工作五六小时后就下班了,进入冬季后,大约会有三四个月的休假时间。

进入青藏高原以来,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海拔”。这条铁路全线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约960公里,最高处海拔为5072米。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工人们,在上青藏线之前,都要经过在格尔木的适应培训期,一般人来到距格尔木几十公里的纳赤台时,“高原反应”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严重的走几步路就会喘气。

    每天早晨,总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情景,30多岁的“大老爷们”,临出发前对着镜子又擦防晒霜、又抹唇膏,临出门还要遵嘱:带好帽子和纱巾。有的班组还为工人购买了新材料做的纳米环保杯。

在工地的宿营车上用餐时,前线工地干部对笔者字字千钧地说:“我们干部的任务不仅要带领工人修建好青藏铁路线,还要把所有的人都带回去!” 只有到了青藏线,才知道这句话中承担的分量有多大。中国有部反映50年代援藏工作者生活情景的老电影,叫《昆仑山上一棵草》。到了昆仑山才知道,为什么茫茫的昆仑山不长一棵树,那是因为高原缺氧!凡是特别需要氧气的植物在这里都不能生存。高原反应也会在人们忽略它时,猝不及防地逼近你的生命。所以在工地的18辆宿营车上,平均三个人就有一个备用大氧气瓶。

在宿营地不远处,设立着许多环保池,工人们每天用过的废水,每一滴都要经过处理才能淌进戈壁沙漠。有工人幽默地说:“在青藏高原,只要是喘气的,就不能打。”话虽有些夸张,但的确有条纪律,这就是凡是前面没有考察队留下辙印的地方,任何施工队伍不得踏压。所有这些无不令人欣慰地感受到,沐浴着新世纪阳光的青藏铁路建设,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与时俱进的工程。

工地上的铁轨每一天都在向前延伸。规划中的青藏铁路全长1925公里,近日,在世界屋脊昆仑山下,随着一组轨排徐徐落在路基上,青藏铁路铺轨到达昆仑山,完成铺轨160多公里,这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然而,无论是铺轨还是架桥,在青藏高原付出的劳动都是艰辛的。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牵动了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的心。

在中国铁路第一工程局工会主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大摞退休职工的来信,其中一位叫尹玉良的退休职工信中写道:“我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时间里,看到我们中铁一局的大幅标语在工地上飘扬,那一瞬间不由得一股热流涌上心间,你们光荣啊!等到火车在青藏线上奔跑的时候,青藏高原离我们更近了……”

一路上,有人不停地往兜里捡拾着昆仑石,也有人轻轻地往自己的采访本里夹放着几株新绿的小草。也许只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才知道一株小草的高贵与傲然。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