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做好“突围”准备
本刊记者:申宏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河南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似乎仍然是非常遥远的事。然而,对政府官员和许多企业来说,则越来越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行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仅仅一百多天,农产品手市场的冲击较其他的行业以最快的速度显现出来,因而再没有比粮食问题更让河南人揪心和牵挂了。
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林作楫教授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的对策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者——本届人大会议期间,WTO是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在各个代表团分组讨论中,许多省份如吉林、新疆、河南等代表的话题始终围绕在农业的发展上。
林作楫:从河南农业来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河南是受冲击最大的地域。也不仅是因为它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全省人口的82%,更是因为河南是小麦、玉米、大豆的主产区,小麦产量在全国是第一位,大豆是第二位。而在国际上,我们的价格却不占优势。美国是大豆、玉米的出口国,但我们的价格都超过了他们,价格有时超出了20%到30%,但质量上我们却不如他们,尤其是大豆,我们的出油率少。
记者——早些时候美国《洛杉矶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改革速度可能会加快。不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任何领域的影响都不如对这个国家九亿农民产生影响来得大。”中国农业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受到的影响会从什么时候显现出来呢?
林作楫:这很快啊!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过去粮食大量外销沿海地区,但刚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沿海地区的有些企业就受市场作用的影响,正直接从国外进口粮食。
记者——那对河南的粮食库存威胁很大呀。据说,目前河南粮食库存已达到了3000万吨,超过了全省粮食的总库容,而河南完好总库容只有1040万吨。怪不得有消息报道说,河南省副省长王明义亲自披挂上阵推销粮食。那么河南的农民确实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呀。面临挑战,河南做了哪些准备呢?
林作楫:河南省政府有关方面早已有所准备。首先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如1999年初,我作为人大代表就与许多农业科学家向省领导提出了一个建议,即“要把优质麦的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这一年的4月,为了鼓励农民种植优质麦,省政府就下了文件,把优质麦加价15%来收购。从那时候开始,河南就开始了优质麦的种植推广,这种麦的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的质量也好。举个通俗的例子,麦子如果质量差,做面包都掉渣,做方便面一煮就断。农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什么感觉,但粮食换回的钞票比以前多,他们却感受到市场的变化。粮站的门前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的卖粮队伍。
记者——据我们了解,优质麦的播种在河南发展很快,由原来的500万亩,很快发展成2100万亩,去年河南小麦的收购价又超过了2000年的市场价格,一般人认为,增产就应该增收的呀。
林作楫:是啊!种植优质麦只是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走出的第一步。假如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市场仍然是封闭环境,那么小麦的价格还可以再升,但目前国际价格一斤才4毛多钱,我们的价格就不能再升了。并且我们的麦子与国际同类农产品相比,还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仍在实验推广阶段。因而现在我们的价格不但不能升,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还会再跌。谷贱伤农啊,那考验确实是太严峻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最艰难的地方之一就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农业的保护。谈判这么多年,中国政府就是要为农业的突围一步步赢得时间。现在,根据世贸原则,还允许我们进行“黄箱”与“绿箱”的操作,这又为中国农业的变革赢得了时间。
记者——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除了价格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林作楫:哦,那非关税壁垒也是很厉害的,即人家可以用质量来限制你。比如说,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不能超标,大米要好吃,牛、羊也不能超标用抗生素,鸡、鸭也不能用激素催肥。很明显的例子,英国的疯牛病、欧洲国家的口蹄疫不都使他们的出口受到重挫吗?
记者——据悉,中国人生产一吨大米需要58天的时间,而美国人只需要花一天半的时间。中国有几亿农民,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学道理呢?
林作楫:这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有关,也与有些地区生产能力较低,土地分散相关。我国农民的最基本的弱势是经营规模太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么小的规模,即使不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农业也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我们一个完好的仓库就只以多少吨来计算。我的想法是,第一,建立优质的出口产品基地,实行统一的科学化管理和饲养;第二,形成真正的集团公司。这个集团公司把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农户+中介组织+销售网络,要让农民亲身参加销售利益的分配。
记者——谈起产业结构,有一个消息说,今年有5万亩美国柑桔在三峡库区落户,它将使15万耕农学会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柑桔种植技术,并脱贫致富。他们不用脱鞋下田,不日晒雨淋,摇身一变,成为果汁原料“生产车间”的工人。
林作楫:这确实是一个最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的招商项目。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迫在眉睫。比如一块山药,论斤卖2块钱,农民把它切成段、晒干,再贴上带“福”字的标签卖,就变成了10块钱一斤,还真有很多人买,如果再磨成粉让它入药,那价格就更高了,还出口日本、美国(说着,林作楫信手画起了山药的小草图,一根根带着刺的山药就生动的出现在纸上。)还比如说,苹果做成罐头,就比论斤卖价格高,如果做成果汁就更贵了。但是,我们的果汁加工行业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在美国,有77%的柑桔用来加工成果汁,而在中国,只有5%的柑桔被用做这种能够增值的加工,而且大部分果汁还是听装的。
记者——在人代会期间,有代表呼吁:要为保护农民利益而立法,要有人告诉农民他们该种什么,要让农民从靠天吃饭、盲目生产中走出来。
林作楫:你说的正是我们建议政府做的,如要建立中介组织,提供信息,形成规范的期货批发市场。美国就有小麦、大豆协会,为农场主提供信息和质量检测,他们每年都到中国有好山好水的地方,把中国的粮管部门人请去推销他们的小麦、大豆,这个协会很有钱啊!都是那些农场主和面粉公司给他们的支持。
林作楫,自1983年当人大代表以来,已历经四届。80年代初,他就和许多农业专家一起倡导优质麦的种植,90年代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第八届人大时,他递交了《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提案,第八届人大就公布了;在他列席人大常委会时,他又参与讨论了《种子法》的制定,也公布了。在分析中国农业现状时,他还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本建设问题。
目前他有一个心愿还没有实现,即成立“中国小麦协会”,此方案他已与同行酝酿、筹备很多年了,他很希望能早日实现。
结束访谈时,已是晚上10点钟了,又有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大厅等候林作楫,可见人们对中国农业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组织后前途的关注。(图片:申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