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电视剧成为近期文艺中的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40集的《雍正王朝》之后,紧接着是《康熙帝国》,甚至连目不识丁的李卫也因为与雍正的关系而成为电视剧的热点。不过,透过这种"复古"的势头,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刻的动因,将故纸堆中的人物翻检出来,赋予各种性格,是对现实生活的陌生?还是钟情于历史人物?是忠实于历史?还是仅仅处于市场化运作的一种考虑?
《康熙帝国》与《雍正王朝》
2002年元旦播出的《康熙帝国》,同《雍正王朝》一样是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叙述了康熙的帝业旅程。据说《康熙帝国》的演员排出了豪华阵容,领衔主演陈道明演绎的是颇具匠心的"陈式康熙",既是一位胸怀天下、腹有韬略的帝王之才,同时也展现了帝王凡俗的儿女情长的一面,性格演绎具有复杂的一面。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文皇后是她继《大宅门》之后,又一崭新的形象,不过第二次饰演皇太后的斯琴高娃注入了很多新的内容。
《康熙帝国》播出后据说收视率相当高,在中央电视台未播出之前,已盗版影碟在市场上热卖,一时洛阳纸贵。有关部门已经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还是屡禁不止。由此也可以见出其红火的一面。但是意见并不全然如此,《康熙帝国》的播出,有人认为并不乐观,围绕《康熙帝国》出现了许多争议。
一是剧本之争,原著作者二月河对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打了个比喻:自己的女儿要任人打扮,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而编剧朱苏进则认为原著“没能打动我”,甚至坦率直言:原小说没有什么看头。对改编后的剧本也不是特满意,主要是节奏不够紧凑,显得有些拖沓。制片人刘大印则说原著很好,改编后的剧本更好。因为《雍正王朝》用了康熙的许多重大事件,改编就不得不对原著中的许多内容重新定位,突现了康熙所经历的许多大事,使剧本更好看。
争议之二是《康熙帝国》与《雍正王朝》哪一个更好看?众说不一,见仁见智。但是从《康熙帝国》与《雍正王朝》的制作班底和演员阵容以及两部电视剧磨砺的时间,孰好孰坏,自是一目了然。
当然,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制片人对《康熙帝国》信心十足。他说,此剧有四大看点。一是“爷们戏”,剧中的男性表演都拿捏得很有火候;二是“女人戏”,演绎出了后宫气势;三是色彩,画面拍得十分漂亮,拍摄的时间长,地域广,不可多得;最后服装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值得一说的是,《雍正王朝》的制作相当精良,且不论他与历史的出入,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对原作的把握、对政治的洞察可说是与众不同,并且这种精神一以贯之,显示了近年来电视剧制作的水准。显然,《康熙帝国》在清朝宫廷系列剧的接力中,运转得并不尽如人意。
雍正和康熙之后,想来下一个目标就是顺治了。清朝的宫廷系列,一个一个地拍下去,再加上将相、才子佳人、江湖商界、市井百姓……拍摄清朝宫廷系列估计要跟清朝的历史一样长。
戏说与正说
不过,在对于历史宫廷的把握上,其倾向大体来说,不外乎正说和戏说。前几年,一部《戏说乾隆》红遍大江南北,对于宫廷的窥视欲望,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也是在这种风潮下,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许多历史学家出来对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进行指摘,与历史的出入倒情有可原,对于历史的无知,妄说甚至胡说,也无怪历史学家的职业情结。
与此相反,一些影视作品则忠实于历史,比较严肃地对待历史的全貌和历史事件,
对待历史中的细节也十分准确,比较全面而细致地展现历史中的事件,信史成为这些影
视作品的最基本特征。当然,就是这类作品,其中有许多错讹之处。
《康熙帝国》剧情展现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出入不大,选取了康熙创业过程中的几个典型的事件,如智擒鳌拜、撤除三藩、打败吴三桂、收复台湾、西征葛尔丹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其中康熙收复台湾分量很多,占有18集的篇幅,据称这是我国电视剧第一次详细地涉及这一段历史。
但是《康熙帝国》中有许多“硬伤“。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年代,一些历史常识的缺乏以及剧情的粗制滥造使此剧大打折扣。
这倒在其次,有人由关涉历史的电视剧牵扯到关于历史精神的问题,帝王将相,应该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现在倒好,借尸还魂,重新又走上“舞台”,这种现象下掩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无论如何,历史剧都不可能完全地再现历史、复活历史。探讨电视连续剧是否忠实于历史和违背历史并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学家不要责怪文艺家的想象的发挥,而文艺家则要理解历史学家的职业情结。历史和文艺并不是一回事情。只有弄清楚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相安无事。
正说和戏说,只是文艺家在创作历史剧作时的态度,并不能和真正的历史等量齐观。但是如果影视作品以为对历史抱着戏谑的态度,而对历史上的一些落后的因素加以褒扬,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作者的动因和作品的价值。
历史背后的当代意蕴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应该是对于历史的最好注脚。
无论是对于历史的正说和戏说,透过关涉的电视连续剧这种现象,看到其中的本质才是关键所在。那么,在这些“历史”的电视连续剧中透露了怎样的当代精神呢?
从知识界对历史剧的反映,至少我们看到一部分的社会情绪。许多知识分子相继发表文章,反对古装历史戏充满了电视银屏的现象。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这些有识之士认为,这些历史剧反映的是君权至上的伦理观念、其治理国家的封建专制制度与现代民主自由的普遍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样,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民主国家的中国是影响不好的。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封建的观念还残存着,这严重地阻碍了现代观念的形成。有人甚至指出,虽然是关涉“历史”,但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因而有学者希望:有更多的反思专制主义黑暗,树立启蒙精神的历史剧问世。
虽然是一部分的观点,但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的良心。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从中滋生出了许多尊卑观念、厚黑之学,这就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近期的几部引起广泛争议的电视连续剧的题材。撇开对历史的戏说和正说不谈,单就题材的选择来说,至少部分反映了当代的某些情结,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历史的几种不同的取向。
比较说来,《雍正王朝》和《康熙帝国》关注点在于帝王。帝王是唯一的,代表了最高权力、最多财富,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从他们身上,可以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夺嫡篡位、皇家关心,同时可以满足现代观众的一种窥视欲望。同样,战争杀伐场面更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看热闹的心理。这些都是发生在电视剧中,历史过程中发生的经过改头换面的呈现,现代的艺术手段可以使观众获得一种虚假心理补偿,电视剧中的迥异于日常生活的平静和乏味。
《还珠格格》是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历史剧。这部电视连续剧整个写的是一个民间的小女子,机缘巧合,而成为“格格”的故事,它将民间和皇家巧妙地缝合起来,这样,在观众的心理更获得了一种认同,古典的皇家和老百姓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暗示着,只要运气来临,“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同时,一个大字不识的女子,居然以无知为有趣,以愚昧逗乐,其影响可想而知。
那么,有没有关注老百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同样是历史题材,《天下粮仓》就开启了另外一条道路。它关心的不是历史上的“国家大事”,而是民生问题:“一粥一饭一件衣裳”。“民为贵、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古已有之,但是表现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微乎其微。功名事业短暂,黎民百姓久远。这部电视剧所表现的精神就要高出一筹。虽然,离现代意识还隔着很远,但是眼光开始“下沉”。
当然,电视剧对于历史的题材的选择,也许只是一种偶然,操作电视剧的工作者并未想到那么多。但是有两点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历史轮廓不清,可以不费力气的胡编乱造,省下了很多力气(也许是造不出现代的),于是高举历史的大旗。其次,是商品社会的做怪。艺术的因素在商品社会的大潮中被冲得七零八落。至少大伙可以赚个盆满钵圆,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大家一哄而上,分享着“历史”和“艺术”带来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