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家具重获青睐
本刊记者 张学英
上世纪90年代初,史密斯夫妇的中国朋友新婚,他们打算买一套清代衣柜作为贺礼送给这对新人,新娘却希望得到一套外表更为漂亮、时尚的西式衣柜,于是史密斯夫妇仅用了旧式家具十分之一的钱便买了一套当年流行的组合柜。今天,古董家具已成为时尚、文化品味以及财力、身份的象征。
1994年,天津古董市场上曾有一对红木太师椅,半年间价格从几十元升到上千元,被当作奇闻传颂一时。到了1998年,一架明代(1368—1644)的黄花梨屏风,在纽约的嘉士德拍卖行拍出了110万美元的高价。两年后,在天津拍卖会上,一对清朝紫檀的顶箱柜以39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去年春天的嘉士德拍卖会上,一组清康熙时期(1662—1722)的十二扇紫檀镶百宝嵌围屏被人买下,成交价2500万元,其收购者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籍富商。就连史密斯夫妇当初想买的那套清代衣柜目前在市场上也已是奇货可居,价格早已增加了3倍。
古旧家具市场在近10年间也有了显著的扩大。最早只有零散的几处售卖点,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纷纷建起了仿古家具一条街,数百家店铺林立;仅在北京一地,大大小小的制作售卖古旧家具的公司就达到2000多家,而90年代初只有10多家。
竞争也随之变得白热化起来,古典家具公司的利润有所下降。古典家具主要制造商之一北京华艺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的销售利润从90年代中期年均增长40%—50%,下降到到目前的不到10%。
“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古典家具更多的是‘老木新做’或是‘新木新做’和‘新木旧做’的家具。我们目前所能收到的地道古董家具已经越来越少,名贵木材也越来越稀缺,尤其是明清两代用名贵木材制作成的家具更是罕见。”华艺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罗麦生说。即便如此,这些“新”的古典家具的价格也是普通家具的四五倍之多。中式家具必须手工制作,工时长,而且手艺高超的工匠月工资高达8000元,远远高于其他手工业者的收入,顶级工匠的工资更在万元以上。
罗麦生每日里都穿梭于古旧家具市场,希望能找到更多改变现状的方法。目前,他的销售部的人员遍布于各片新开盘的高档社区,凭借他的经验,那里将会有他们的客户群;他还与一些装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期获得更多的客户。
成立于1990年的华艺公司,最初客户主要是一些来华的外国人或台港澳商人,后来中国内地客户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有文化界、艺术界人士,海归派,还有一些先富的阶层。
史密斯夫妇的大部分古典家具都是从华艺买的,大大小小的家具挤满了公寓的房间。他们还有两件家具寄存在华艺公司的仓库里。所有家具中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是一张清代的雕刻极为精细的雕花木床。1993年买的时候只花了600元。4年后,他们在一家国营商店,看到一张同时代大体相似的龙凤床,售价在37000元。
为了衣服放置得更有条理,史密斯夫妇按照自己的意愿将空洞无物的中式衣柜做了改动,增加了挂衣杆,打上了隔断,添置了抽屉。他们在中国人放置碗筷的橱柜里放鞋,把票据、杂物放在了药柜里,他们还用雕刻精美的窗棱作为隔热的杯垫。
“他们不是真正的收藏家。”北京商芝语文化公司总经理的张焕蓉说,“不过,大多数的外国客户都要求把中式家具改变得更为实用。”她曾帮助国外的客户将中式衣柜改成西式的酒柜。“中国的客户喜欢保持古旧家具的原样,但如果古董家具有裂纹或是漆掉了,他们会要求整修;有些人会要求将仿古家具局部改动,以求舒适。”
做了5年家具行业的记者后,出于喜爱,张焕蓉于2002年底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制做售卖古典家具和瓷器。与华艺相比,张焕蓉强调家具的个性。因而在收购和仿制古典家具以外,她还进行创造,最为独特的一件是将旧的马槽改为长椅。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她打起“故宫”的金字招牌,专门聘请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们为喜爱收藏的人们上课;她还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为期7年的合同,打造“故宫专造”品。“故宫专造”的产品将仿造故宫里珍藏品。生产的数量和产品的质量都将受到故宫的严格监督,生产厂家指定和员工培训也都由故宫博物院负责。“故宫里有很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年事已高,手艺却无人可传,我觉得太可惜了。而这也会引起收藏家对我们的关注,‘故宫专造’品还可上拍卖会,未来我们的收益将会很可观的。到时候,我就能去购买更多的传世藏品。”张焕蓉满怀信心。仿制之外,一部分‘故宫专造’品也将做一些工艺上的创新,用一些现代的制做技术或绘画方法。目前已经有荷兰、瑞典的代理商正在与她商谈国外代理的业务。
对于“华艺”和“商芝语”来说,中国家具业仿制成风已成为他们目前最大的难题。一款很有个性的新产品才推出不多久,大量只做小改或者甚至没有改动的仿制品就接着出现。“很多国外的家具公司不愿意参加中国家具展,就是害怕他们的产品还没进入中国,仿制品就已经大行其道了。”张焕蓉对此一脸的愤怒。
为了保护自己的设计不被人抄袭,一些大企业都会申请专利保护。不过有部分企业却表示,由于家具行业的特殊性,专利对原创设计的保护作用很小。因为家具是一种更新换代很快的产品,一款新设计出来,也许还没等到专利申请下来,就已经过时了,或者在申请专利当中,别人的仿制品已大行其道。有些仿制得还很狡猾,变变线条、改改边角等,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所以,等企业拿到专利,已无“专利”可言了。况且,申请专利费时费力,一般企业是不会去找这种麻烦的。
为了对付令人讨厌的“仿制之风”,一些企业除了对产品申请专利保护以外,还会加强自身研发队伍的建设。罗麦生经理认为,仿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走得比别人更快,推出更多的原创产品,才能使企业继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