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明的阳光作品欣赏
吴 杨
这是一幅题为《阳光》的作品。一个农村女孩,戴着草帽,在蓝天下构成了一个乡土象征的诗意表达,它已不仅是现实中的,更多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体验的一些认识。
阳光、空气和水是个永恒的题材,以中国人的文化理念来理解阳光、空气、水,把人物放到自然中来观照,一切都在澄明清澈中展开。当人面对现实时有许多的矛盾,当人融入自然中又会忘掉一个现实中的小我,中国文化讲大我,是以自然的文化理念来包容许多的空间。创造一种自然的空间并深入中国文化的深遂空间中来体验人与事、人与物、人与自然,就会有一种境界。蓝天的画面给人带来清澈和平淡的心性,虽然画的是乡村女孩,但内涵是在表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的一种方式,把阳光作为画面人物的主题,让人物融入在阳光、空气、水中,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鲜活是靠着文化的土壤来慢慢地生长的。
说起少女头上的这两条大辫子,还与作者的一段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有关。早年,田黎明随家人居住在安徽合肥市郊,单位属城市范畴,环境是田园风光,这给他的生活感受带来了流动性和互补。儿时的游戏与其他村童无二,大树、村落、田间、地头把他带入梦乡,留下诗情画意和甜丝丝的念想,这种根系一定会他的画面中有所流露。太阳帽为什么会变成草帽,成稿后意犹未尽还要加上两条大辫子,只能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及严格的审美挑剔。最美的一定是最善良的、朴素的、透明的、自然的。
还是一位少女,手捧鲜花,提一只竹篮,头戴草帽,沉静安详,舒缓的阳光通过光影将她身后的普通景物装饰得如同花一般。这幅画取名《蓝天》。蓝天下、花丛中,少女的目光不无茫然。在默默的对视中,读者被感染了、感动了,淳朴的气息在心头中流淌。
这些,就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田黎明教授近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可简要概括为“阳光系列”。中国画引入光影效果,展示了水墨运作的又一可行性。作品静谧含蓄,极度抒情,给人以悄然、恬淡的精神享受。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以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表现美,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时代理性,这便是田黎明的艺术定位。
田黎明,1955年出于北京,祖籍安徽合肥。文学硕士。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参加过多次全国美展和中国画学术活动,主要著作有《田黎明画集》、《田黎明艺术探索》等九种。
时代一定要造就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美术教育家卢沉先生带出来的研究生和得力助手,田黎明的学术思想深受卢先生及众多前辈师长的影响。长期以来,田黎明致力于国画创新,力求学术性与审美相一致,继承传统与求新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努力画出内心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东西方大师们的绘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不洋溢着透明清新的气息,可于画面中尽情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性格开朗的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变得透明。画也是如此,也应追求明洁爽朗的格调,倡导澄怀豁达的人生观。生活中的田黎明力求守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平和和善良,并把这一风格融入画中。他对光影的试验大致始于1989年,到1993年渐趋成熟,其中的甘苦非几段文字所能描述。他的自然情结、自然崇拜是如此地深厚,以至激情难捺,为文则行云流水,作画则雨露阳光。阳光、空气和水,择取自然构成的基本要素入画,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画起,看似寻常,其实匠心独运。
一天清晨,田黎明在北京木樨地见到一位妇女自地铁口上来,头戴一顶遮阳帽,恰逢晨阳灿烂,帽子形成聚焦点,逆光中看上去非常生动,如金色光环一般,令他眼前一亮,要是能将这瞬间的感受画出来该有多好啊!此后数月里,心头一直漂浮着这顶帽子。经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就有了开头说的那幅画。
他笔下的少女婀娜而不媚俗,清纯一如春风。由太阳帽转换的草帽则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自然中的树木、蓝天、河流相融合,构成一种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人生情怀,体现了作者严格的审美挑剔。他的画极度纯净,越嚼越有味,谁看了心里都会很舒服,不由自主地随其深入到生活的情境中,陶乎其乐。画面朴实到近乎空灵,却又以丰富的层次感受引人入胜,其妙不可言而会令你哑然失笑。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画竟然能这样画吗?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继20世纪的辉煌之后,还应有新的景观出现在前头。田黎明属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茬人,他们肩负一种学术责任,需要自觉地建立起一种经典意识,不负时代。田黎明创作了大量作品,且在水墨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在画界已引起人们的注目。
一曰“融染法”。此法大笔渲染,笔在畅游中尽性。人物结构视为山之厚处,减弱衣褶线条表现,让墨色有充分舒缓的游弋空间,看似团团清气浸染在人的“山体”上。一层层画面看上去似山的凝重,似水的浪势。一静一动,含蓄隽永。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二曰“连体法”。墨色浸入宣纸后,出现色与墨的交融,衔接处很自然,水纹的肌理渗出墨色,有种硬边的感觉。但却不能硬勾出来,而是通过先画淡,后画重,由宣纸肌理自然造成的一种内线,感觉又硬又柔。看似无线却有线,有线却又不见线。将线浸入水中,让线融进水色,线因墨动,墨随笔走,笔墨交融,天衣无缝。
三曰“围墨法”。一滴无意中落在宣布纸上的水珠儿,未曾在意,他以笔调墨画上去,一个有着特殊效果的亮点出现了,阳光下的感觉捕捉了。一个点或若干点落在宣纸上,再以较灰的墨色附在淡亮的边缘围堵,形成光影。此法可写可染,光影大小随意,富于变化。一种方法只提供一种可能性,重要的是将不同方法相互转换,彼此互补,相得益彰,感受创造的乐趣。
吴杨:作家、职业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