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长生殿》:不只是昆曲
传统会引领我们进入未来
培养钢琴神童
阅读 自助旅行手册精选
视觉空间 都市里的武林高手
鉴赏 田黎明的阳光作品欣赏
新书


传统会引领我们进入未来

——《长生殿》服饰舞美设计师叶锦添访谈

本刊记者 张 洪

永远不变的造型:黑与白的衬衫和外衣,一顶棒球帽,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奥斯卡《卧虎藏龙》最佳造形设计叶锦添总是在出人意料的状态下,透露出无穷的创意。

叶锦添担纲服饰舞美总设计成为新版《长生殿》的一大亮点。140多套服装全部用苏绣手工制作,让他“没有一天安宁”。这些服装的制作称得上“划时代”,以博物馆里的古戏服做样衣,最多的一件花了4个月才能完成。

比传统还传统

今日中国:电影是你施展才华的大好舞台,且中奖率极高,怎么想到要接手昆曲?

叶锦添:我涉足戏剧舞美已有七八年了。有一天,大概是法国巴黎凌晨3点多,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石守谦来电话,问我对昆剧有没有兴趣,是否愿意为昆剧做些舞台视觉设计工作,于是促成了我与台湾石头出版社陈启德先生合作《长生殿》的机会。随即,我们相约一起飞到江苏省苏州。

第一次去苏州昆剧院,那天在老宅院的厅堂中,排成一列的桌子坐了20多人,包括来自台湾、香港和苏州的相关人员,还有30个演员旁听。我正对着有昆剧国宝元老顾笃璜先生,他是一个对传统很有感觉的人。他要的东西很纯,演昆剧就是昆剧,不夹杂其他。那一天,我们谈到传统的变质问题,有感于现今舞台多注重时尚,已失去昆剧独有的味道,顾笃璜先生毕生都在维护昆剧的原味,对于全本《长生殿》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

我谈到自己对《长生殿》的制作概念,我要从昆剧的音乐里去捕捉昆剧的性格和线条,做到比现在舞台上见到的传统更传统。我们讨论着传统与现代剧场的各种状况,希望能做出比现在的传统更深入的东西,追求那份古朴独特的氛围,回到艺术的本质上。这次会面,我们达成了共识,要做出比现在能看到的传统更整体、更传神、更古朴的精神来。

今日中国:中国人在戏剧上一直强调创新,通过改变戏剧的一些原初元素来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你对传统和创新怎么看?

叶锦添:我对创新有点敏感,在一般人的词汇里,一提创新就有“西化”的意思。我不搞创新,而是寻找“古色”。

在这之前,我在北京看了昆曲《牡丹亭》,那种大布景、强调声光效果,完全是西方现代剧场的做法,我看得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我看得太多了,很多人跟在西方后面学现代,不知道那些东西在西方人看来已经是老的了,而像中国的昆剧这样越古典的东西才越前卫。

古代的中国表演艺术并没有舞台的概念,一直到20世纪初期,文明戏(话剧)才把布景带到舞台上。过去的戏曲表演是在一个虚拟的状态中,观众的想像力和演员的表演合而为一。

坚持回到昆曲原初“一桌二椅”的舞台布置是我和顾笃璜先生共同的想法,这样可以脱离现代舞台概念的痕迹,让一切回到只有造型、音乐与动作的原初状态,什么也没有,因此亦包罗一切,而一切又在有形无形中。这就是传统戏曲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也成就出一个虚拟无碍的艺术空间。让演员成为“景”,把现代舞台的习性排拒在外。

《长生殿》的造型分为神鬼和人间两部分,这次最大的突破是为神鬼定装。过去昆曲的舞台造型,神鬼部分没有太多着墨,而这次则将神鬼“实化”,安排神仙背架光环,天上的仙女们拿着云牌跳舞,盖着黑纱的鬼穿着彩绘衣裳。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造型则因为全剧以爱情为主轴,而强调自然表现,比如,我有意拉低帝王衣饰上的“海水纹”以降低角色的霸气。

传统的东西是有灵魂的,而现在所谓的传统没有灵魂,所以要找回那个灵魂,给现代人去感觉那个灵魂。传统会领我们进入未来,这不为什么,只为现今的世界,再也找不到方向,即使是有,那个未来也是苍白无助的,孤立在特定的时间内,我们应该警觉与历史断层的可怕。其实,我最大的特色也是很多人在做的,那便是,把古典的元素变成现在,甚至未来。

跳出京剧做昆剧

今日中国:《长生殿》的舞美和服装在色调和设计上,如何区别于中国其他戏剧,比如京剧?

叶锦添:昆剧在中国停演了很长时间,后来我们再度接上,发现很多都是京剧的东西,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竭力把它拉回昆剧本身。现在的昆剧服装体系,线条和色彩都比较鲜艳、华丽,节奏明快,对比强烈,形式也夸张夺目,重视大动作与激烈的情感表达,这比较适合京剧,却与昆剧格格不入。

《长生殿》整个服装设计一共140多套,是一个庞大的制作。其中包括帝王、帝后、各式大臣、太监以及市井小民等,又涉及到大量的神、鬼、半人半神等角色。我找到一本名为《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其中97幅作品都是清代(1644—1911)宫廷画师所绘,戏服、盔头用工精细,非民间团体的穿戴可比。从中我得到一些灵感。再有就是通过音乐来寻找依据,我想做的是区别于京剧的设计,京剧的唱腔是西皮二黄,擅长表达大场面,有时会很吵闹,而昆曲是委婉细腻的水磨调,始终柔和雅致,不是热闹的东西,极不适用于京剧对比鲜明的行头来装扮。

在创作的基调上,我着力于色调的重新分配,把京剧原来的红、黄、黑、白、绿等色,以整体主色调的变化与节奏,来调整出一套和谐的色系,色系由浅入深,大部分没有对比。

在京剧中,黄色总有一个强烈的颜色搭配,我采用的黄则是一种过度的黄,有意减弱对比,把颜色藏起来,不准跳动,与其搭配的也是同色调的颜色,产生一种素朴的感觉,却有着丰富的表情变化。

根据剧情的推进,我还采用了“全堂红”、“全堂黄”、“全堂白”的设计,用全堂同色调来处理,把色调变成一种旋律,这是100多年未见的演出方式,是回归传统的一种演法。这三个经典场景串联起唐明皇与杨玉环从大婚到宫廷生活再到阴阳两界这三个反差剧情。

世界上最精致的衣服

今日中国:昆曲的主调是典雅柔和,在服装技术和制作上如何达到这一效果,配合这一主调?

叶锦添:在服装的运线行针上,我不强调“刺艳”,讲求“雅”与“韵”。 在刺绣的用色上,减少对比,形成一种延续单一节奏的色调,减弱色彩的调性,腾出视觉的空间,使演员的造型、动作与音乐能更自然地传达。只有很精细的手工,针脚细密的制作才能表达出那种很绵绵、很丰富的感觉。

我在细节上苛求完美,在服装的运线与行针上都要求精确,比如这次所有衣服上的龙都是盘金的,以往只有主演的衣服才这样。为了表达鬼的概念,联想到为死人烧的“纸人”都是硬的,我选用一种麻布,强化硬感,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木雕的感觉。

为了做出精致细腻的手工戏服,我们走访了苏州的每一个角落。在炎热的苏州8月,无数来自各地的刺绣工艺匠,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挥汗加班赶工,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每一个师傅负责的项目和内容都不相同,他们每天紧张地加工这些服装道具,最后被逼到想要杀人的程度。我的要求是刺绣力求薄而密,而且要呈现细腻的光泽变化,因此行针的次数增加了很多倍,最后,就连一张斗大的绣片都能产生细腻华丽的气氛,看起来像一种活的工艺。这批戏衣是中国(也是世界)目前可见的最精致的衣服。完成的时候,从老织工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失落很久的光彩与自信,是在制作过程中,感到特别欣慰的一环。

链接

叶锦添

香港理工学院摄影文凭毕业,1986年参与电影《英雄本色》的服装设计以来,十多年间,参与多部电影、戏剧美术、服装制作。

2001年以《卧虎藏龙》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英国影艺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受到国际瞩目。近年来游走于服装和视觉艺术之间,200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时代的容颜”服装特展,2003年在法国和西班牙举办特展,向世界传达他诠释的东方艺术之美。2004年任第28届奥运会表演服装设计。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