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GDP增长5.3%,符合实际

2024-04-30 10:18:00 【关闭】 【打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

  “一季度,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政策靠前发力,狠抓落实,推动一季度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他同时用“持续回升、起步平稳、稳中有进、开局良好”四个关键词评价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

  服务消费增长较快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7%、10.8%、7.3%、7.3%、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4280亿元,增长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047亿元,增长5.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06882亿元,增长4.0%;餐饮收入13445亿元,增长10.8%。


2024年3月30日,北京,东方新天地“小米之家”,市民在参观小米汽车底盘及助压一体化技术模型

  “一季度,消费领域总体活力在持续释放,特别是在文旅、家电领域。”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在“国是论坛:202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

  消费旺不旺首先看人气,人气是观察消费活力最为直观的视角。杨道玲介绍,国家信息中心构建的线下商圈人流热度指数显示,该指数一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9%,其中3月份增长了17.3%,说明线下消费更趋活跃。

  与生活服务相关的消费是最贴合民生烟火气的消费。国家信息中心基于生活服务类用户的消费订单数据构建的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显示,该指数一季度同比提高超过30%。“这表明与居民最为紧密相关的生活服务领域的消费活力持续向好,特别突出的是文旅消费。一季度中国文旅消费热度大涨,其中休闲娱乐、住宿、旅游文旅相关领域消费热度指数分别同比上涨了68.9%、43.7%和23.3%。”杨道玲说。

  他同时指出,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一季度中国家电市场呈现持续向好的势头。此外,消费物流的活力在稳步增强。“消费物流连接着商品供需两端,消费物流活力指数一季度同比上升3.1%,这表明今年以来商品货物运输的活力在稳步增强,其中快递快运、绿通类的活力指数涨幅非常明显,分别同比增长了8.5%、7.8%。”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表示,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当前在进一步巩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外需的支撑力也在增强。一季度以来,新型消费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更多新兴要素所赋能的消费市场,运行明显加快。

  “谈消费还应该从‘就业-收入分配-消费’这样一个良性互动循环加快的角度。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稳就业促增收才能更好增强消费能力,这是提升消费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支撑力非常重要的方面。”她提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整个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还会稳步增长。当前消费的潜力在加速释放,但也有一些结构性的压力和问题需要再加力解决。比如居住类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畅通市场循环的堵点卡点进一步释放活力。

  外贸活跃度稳中有升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01693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出口57378亿元,增长4.9%;进口44315亿元,增长5.0%。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3063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3%。

  从贸易伙伴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势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5.5%,占进出口总值的47.4%。区域合作紧密、多元共进的国际市场布局继续优化。

  杨道玲表示,今年一季度投资、消费、外贸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力方面多项高频指标表现持续向好,表明中国经济多引擎同步发力,实现良好开局。其中,外贸活跃度稳中有升。

  “目前,全球国际贸易额70%以上都是通过航运实现的,所以货运船舶运行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外贸的活跃程度。根据港口船舶运行情况构建的港口船舶热度指数显示,一季度中国到港船舶热度指数同比增长0.8%,离港船舶热度指数同比增长0.2%,外贸货运的活力总体稳中有升。”杨道玲说,此外,货运物流指数显示,一季度同比增长7.1%,港口的外贸物流运行总体呈现了稳中向好的态势;综合保税区人流热度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加快到同比增长18.0%。这表明随着外需逐渐回暖,外贸企业生产强度在进一步回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室主任张宇在“国是论坛:202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表示,中国进出口贸易一季度有所回暖,进出口结构升级的态势在进一步保持。从2023年开始,“新三样”就在支撑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机电类产品仍在出口产品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季度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有较为显著的增长。这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流程、工艺随着技术进步在发生调整。

  “中国外贸在继续开拓新兴市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贸易新业态已逐渐成为中国贸易新支撑。”张宇说。

  城镇调查失业率微降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一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588万人,同比增长2.2%。


2024年4月16日,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企业智能按摩椅生产车间内,工人在赶制订单

  盛来运当天发布会后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自己对中国就业市场比较乐观,当前中国总量就业没有问题,失业率在下降。同时,中国经济仍在增长,蛋糕还在做大;产业升级、服务业发展加快等,都将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指出,从一季度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就业市场开局良好。特别是在企业开工复产,农民工返岗流动方面保持基本的平稳。同时企业的招聘、劳动力求职保持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人才需求较旺盛。同时,康养护理、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长。从企业情况来看,小微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技术技能岗位的需求快速增长。目前的就业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向好态势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在金维刚看来,今年一季度城镇就业市场呈现出几大显著特点。一是就业招聘的岗位数量环比呈现增长,招聘人数上升;二是东部地区招聘的数量占比比较大,其中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等7个省份招聘的需求达到全国招聘岗位数量的半数以上,东部地区的招聘岗位和招聘人数在全国的占比都在6成左右。从行业来看,也呈现环比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等行业,招聘需求整体上占到总体招聘岗位需求的7成以上。

  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就业面临的压力还比较大,特别是结构性矛盾还继续存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再创历史新高,一些困难群体就业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

  是否超预期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不少人认为这一数据超出了预期。果真如此么?

  盛来运指出,GDP增长5.3%是符合实际的。从核算的角度看,一季度GDP增长5.3%主要还是工业回升、服务业向好共同带动的。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6%,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都有明显回升。这主要是因为出口好转,一系列政策推动,需求提升。初步测算,工业增长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了将近2个点的GDP增长。

  服务业一季度占比较大,因为有春节这个重要的节点,所以服务业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回升,尤其是接触型服务业、非食品服务类消费增长比较快。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增长10%,比商品零售快6个百分点。文旅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出行人数、旅游消费金额都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34.3%。服务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7%。工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90%。

  “GDP增长5.3%是有支撑的。”盛来运指出,GDP是用生产法核算,用支出法验证。从三大需求指标来看,都在稳定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同比增长4.5%,扣除商品物价以后,实际增长5.9%;商品零售额和服务零售额共增长4.7%,出口增长5%。从需求核算角度来讲,这跟GDP的增长是相匹配的。

  盛来运同时指出,实物量指标的增长情况与GDP增长相匹配。大家观察中国经济,愿意用货运量、发电量指标来验证。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6%,工业用电量增长7.7%,货运量增长5.3%,营业性客运量增长20.5%,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1%。还有大家关注的银行贷款数据,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3%。从这些可以看到,跟我们核算GDP增长5.3%非常吻合。

  “当然,经济恢复有不平衡性,核算是所有行业增加值的一个汇总,是一个反映总体情况的指标。”盛来运说,从恢复的程度来看,消费的恢复不如生产,而且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如大企业,所以经济恢复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平衡性,大家对数据的感受,可能就有一定的不同认识。他强调,下一步,在继续加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要关注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张利娟 《中国报道》记者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