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与世界

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

2010-04-09 09:18:36 【关闭】 【打印】

今年二月,我在巴黎会见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谈起上海世博会,他的眼神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洛塞泰斯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担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已经17年了,他把上海世博会视为他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生涯中的大事,他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上海世博会是世博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的盛会。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当城市出现后,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大大加快了。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07年,全球已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今后几十年,可能是全球城市化飞跃发展的几十年,推动这一飞跃的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一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占到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崛起的先例。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创了两个第一:一是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二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世博会。世博会是追逐历史大潮流的。

人类文明总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前进的。今天,全球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这必然带来众多的难题。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又与世界面临的三大革命不期而遇,这就是:新能源革命,新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推动着三大革命的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对于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听之任之,那么,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可能上升摄氏5°,那将是人类的灾难,前途不堪设想。如果人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摄氏2°以内,这种变化尽管会引起环境变化,但总体上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消耗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当今全球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达470亿吨,为了把温度控制在摄氏2°以内,2050年必须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200亿吨。这一形势将推动人类走向新的能源革命,使用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大体上是发达国家创造的,这种生活方式浪费很多,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一批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推动下,一场新的生活方式革命变得更加急迫,从不可持续的方式转向可持续的方式。这三大革命的主战场是城市,因此,上海世博会是非常及时的,切合中国的需要,亚洲的需要和世界的需要。

世博会自1851年诞生以来,迄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是世博会承载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展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提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围绕城市的主题,展现他们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城市化进行得更好,而检验城市化好坏的标准是人在城市里的生活是否美好。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全人类以城市为主题所开展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头脑风暴”。大家展现自己的理念,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当然会推动城市各种难题的解决。人的理念源于文明,所以上海世博会本身就是世界文明的大聚会。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有来自世界各界的两万场文艺演出,各国都把自己最好的艺术精品和文艺节目拿到上海来展示或演出。各种文艺节目是表现各种文明的载体,中国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这里观看异彩纷呈的艺术精品和节目,这是又一个层面上文明的聚会。

上海世博会也是我们展现中华文明绝好的机会,所谓绝好的机会,有这样几层含义:首先,上海本身就是文明对话的典范。记得我们在申办2010上海世博会时,我们向世界详细说明了申办的理由和优势,其中一大优势,就是上海是文明对话的典范。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愿意吸收各种文明的长处来发展自己。尽管19世纪中国是被迫开放的,但是东西方文明在上海相会没有发生冲突,恰恰相反,实现了很好的融合,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其次,过去几个世纪,基本是西方世界主导的世纪,这就导致世界对西方文明了解较多,对东方文明知之甚少。随着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世界对于东方文明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在上升,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到上海既看世博会也看中华文明。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次文明的盛会向世界学习,这是又一种展现。世界的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中国人可以从世博会中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吸取大量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实现创新。我想世界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中断的真谛。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人期待了一个多世纪的文明盛会,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上海世博会不负众望,真正成为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