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曾在17年间里,写了14部中、长篇武侠小说,读者遍布全球。为了方便记忆,他取每部作品名的头一个字集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短14个字,却是几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这位拥有上亿读者的作家,就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上世纪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
2018年10月30日,一个江湖远去的日子,金庸永远地离开了世间,带走了一个属于武侠的时代。
今天,我们通过一篇回忆文章,重温他与媒体的故事。
2007年6月29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光明日报在一版《百城赋》专栏刊发了金庸先生撰写的《香港赋》。这篇文章是光明日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宣传的一个亮点,也是金庸先生爱港爱国、道德文章的一个生动见证。
2007年年初,光明日报便开始着手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准备。当时,光明日报的《百城赋》专栏非常受读者欢迎,这个栏目以古文体书写新变化,反映城市的历史巨变,突出新闻性,展现时代的风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2007年3月7日《百城赋》推出后,编辑部的读者热线就电话不断,每天还能收到二三十封读者来信,很多用古体诗表达了对栏目肯定和喜爱。报社编辑部就考虑,将《百城赋》栏目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一个重要载体,刊发一篇《香港赋》。
考虑到金庸先生在香港文化界的泰斗地位,大家一致认为《香港赋》由金庸来撰写最合适。最终,光明日报时任总编辑苟天林同志决定,约请金庸先生为《百城赋》栏目撰写《香港赋》,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重点文章。
决定向金庸先生约稿之后,报社时任新闻报道策划部副主任余海波撰写了给金庸先生的约稿函。余海波是金庸的忠实粉丝,金庸小说里的很多东西他都能背下来。在信的开头,他讲述了自己1994年在北大听了金庸演讲之后的感想,然后介绍了《百城赋》专栏的盛况,最后表达了约请金庸撰写《香港赋》的意思:“恳请先生拨冗撰写《百城赋》之《香港赋》,令本报《百城赋》添光增彩,亦可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纪念。先生爱国爱港爱民之意殷殷,道德文章久为海内外所景望,撰写《香港赋》实乃众望所归。”
约稿函成文之后,由光明日报时任总编室副主任蔡闯(现为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用毛笔竖排抄录好,做成具有文化气质的正式约稿函。因为光明日报当时与金庸先生没有直接联系,报社便将递交约稿函的任务交给了光明日报广东记者站站长吴春燕。她将约稿函传真给香港的朋友,通过香港的朋友辗转将约稿函交给了金庸先生。当时金庸已经83岁,年岁已高,但听到是光明日报约请他撰写《香港赋》,仍然接受了约稿。
时任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陆彩荣回忆,在写稿的过程中,光明日报编辑部跟金庸先生的秘书一直保持电话联系,来来回回好多次。金庸先生非常认真、严谨,光查香港历史资料就花了好几个月,写作的时候字斟句酌,每个典故都仔细核查。
《香港赋》写完后,其手稿通过传真传回报社编辑部。《百城赋》栏目编辑将手稿誊抄好,配上金庸先生《香港赋》的手稿照片、吴冠中的画作《香港》以及香港的城市沿革,最终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