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华人华侨

台湾民众心态与社会现象的新变化

2018-10-08 11:04:00 【关闭】 【打印】

  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后,并没有给台湾与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气象、正能量,反而因路线错误、专权蛮干、施政混乱,造成新的政治对立、社会困扰与两岸僵局。在这一时空背景下,台湾民众心态与社会舆情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现象、新变化,值得关注与观察,更需审慎看待与评估:这是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还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趋势?未来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政治影响?不必急于或轻意下定论,而是要持续观察与研判。

  国家认同新变化与政治结构性困局

  民进党执政后,岛内民众国家认同或统独观发生积极、正向变化,呈现明显的“统升独降”态势。马英九执政时期,岛内国家认同出现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势相反的发展态势,认同中国人与两岸统一的比例均明显下降,认同“台独”的比例显著上升,而且“台独”声浪在2014年“太阳花学运”时期达到高峰。这是许多专家或观察家不曾想到也难以理解的现象与结果。

  物及必反。“台独”政党民进党得势及重新上台执政后,岛内民意并没有向着民进党主导与期待的向“台独”方向发展,而是出现明显的翻转:“独降统升”,这是蔡英文与民进党事先没有想到的结果。蓝、绿与中立机构的民调结果均显示,“太阳花学运”之后,岛内国家认同出现明显的“统升独降”态势,民进党上台执政后这一趋势更为显著,并一直延续至今。

  

2018年7月27日,“财团法人马英九文教基金会”在台北举办成立茶会,台湾当局前领导人马英九担任基金会董事长,图为马英九在茶会上致辞

  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台湾岛内出现的“统升独降”民意变化与“绿色困局”,并不意味着岛内政治结构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一方面,岛内认同或支持统一的比例还远低于“台湾人”认同或支持“台独”的比例,特别是74.5%的民众认为“台湾现况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岛内统独观念或国家认同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说,经过20多年“去中国化”与“台湾国家建构”,台湾社会基本上完成了“台湾国家化的心理建构”与“台湾国家认知建构”。况且,认同统一的比例上升并不意味着统一机会的出现,岛内社会政治现实与两岸关系现状距离和平统一还有很远的距离。

  另一方面,蔡英文执政后,治理能力严重不足,政策改革粗糙,争议巨大,民怨四起,支持率大幅下降,但民进党掌握了庞大的政经资源,开始全方位“政策买票”,加上善于选举,因此尽管执政政绩不佳,选举大环境不利,但民进党依然是最有实力的政党,依然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政策,持续打压统一或“反独”力量,国民党无法遏阻,更无法战胜民进党,目前还没有其他力量能够取代民进党。在年底“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的总体胜率仍高于国民党。

  大陆观出现正向变化

  过去多年来,不论蓝绿谁执政,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均不高。原因很多,包括历史的、政治的、价值的等等。然而,如今蔡英文上台两年后,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出现翻转,好感度首次超过反感度。依2018年6月中旬“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的民调结果,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上升到48%;反感度降为44%,降了3.5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台湾民众开始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大陆,认识大陆,有利两岸关系的改善。

  与此同时,台湾民众也不再排斥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协调谈判。8月1日,台湾“美丽岛电子报”公布民调显示,46.3%的民众赞成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情况下与大陆谈判,不赞成者为36.7%。可以说,岛内政经困局与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是岛内民意变化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变化态势,值得肯定与关注。

  不过,我们仍需要冷静看待这一变化。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戒心、不佳观感等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岛内主流媒体对大陆的负面、不友善报道与立场依然盛行,甚至仍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说,两岸交流往来近40年,大陆出台了大量“惠台友善”政策,但台湾民众仍长期负面看待大陆,即使日前好感度首次超越反感度,但两者相差仅4个百分点。若要岛内民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变,正面积极认识与看待大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英九人气显著回升

  陷入绿营司法纠缠难以脱身的马英九,却在岛内人气走红,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怀念马英九。

  马英九上台执政时,民进党就确立了“打马战略”与“毁马计划”,很快给马英九贴上“无能”标签,不仅在内部改革与施政问题上处处刁难,全力阻挠,让马英九无法顺利执政改革,而且将马英九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极签署两岸协议、为台湾民众谋利益的举措污蔑为“倾中卖台”,并最终在民进党的操纵下发生了以“反中”为核心的“太阳花学运”,让马英九执政陷入更大困局,两岸关系形势急转直下,两年后国民党在大选中败北,将蔡英文与民进党送上执政之路,马英九黯然下台。然而,蔡英文执政仅两年后,许多民众才发现,选错了人。不少人对选择蔡英文深感后悔,开始怀念起马英九,才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两岸交流合作对台湾的重要性,认识到“九二共识”四个字的重要性,才想起马英九曾讲的“我不是卖台,我是为台湾农民卖水果”的真情。

  然而,绿营势力认为是马英九将陈水扁关进监狱,因此也要将马英九送进大牢。于是绿营人士针对马英九的法律诉讼案不断上演,让马英九面临更大的司法考验与可能的牢狱风险。

  尽管马英九继续被绿营追打,一个接着一个官司,但并没有影响当下马英九的高人气与在民众心中的声望。如今马英九所到之处,受到民众热烈欢迎。今年春节期间,马英九挥笔写的“海宇熙春金鸡去,乾坤生意骏犬来”春联,大受欢迎,10万份一天售完,追加到25万份也供不应求,而蔡英文找人写的春联却少有人问津,足见马英九的人气之高。现在马英九还成为国民党候选人的最红助选员。相比之下,蔡英文办公室前却是高高围起的铁丝网与“拒马”,所到之处,抗议随行,蔡英文是另番滋味在心头。只是不知,台湾民众会不会就此觉醒,在即将来临的选举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无色力量”兴起,似难挑动蓝绿二元结构

  新世纪以来,台湾不断有第三势力的出现与讨论,也不断有所谓第三势力前赴后继的努力,试图打破蓝绿二元政治格局,成为台湾政坛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但均以失败告终。今日岛内再次出现所谓旨在超越蓝绿的“无色力量”的讨论。

柯文哲

  一方面,岛内民众对蓝绿二元政治结构与蓝绿政权轮转日益反感与厌恶,试图超越蓝绿的社会力量或“无色力量”重新聚集,“左翼非独”中间力量在发展。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可以说让绿色新兴社会政治势力达到巅峰,短短数年间出现一批新的绿色政治团体与政党,“岛国前进”、时代力量党、社会民主党、“左独”等。此后,除由于民进党“礼让”让时代力量党迅速崛起外,其他绿色“新独”力量开始衰退。相反,“反独”或主张统一的政党或团体纷纷出现,除“台湾人民共产党”与“民生党”等之外,2018年5月5日,“台湾左翼联盟”政党宣告成立。该党强调将推动左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理念,团结劳工、农民、学生、原住民及其他弱势,共同挑战台湾资本主义体制。他们率先发动的抗议活动是美台国防产业论坛及美国AIT在新北新馆的落成。

  另一方面,政党认同度不高,国民党与民进党的认同度或支持度均在25%上下。台湾民意基金会于7月15日公布的民调显示,25.2%的民众倾向认同民进党,20.7%的民众倾向认同国民党,而49.6%的人则自认为是“中间或独立选民”,超过国民两党认同度的45.9%,以及有57%的人觉得台湾需要强大的第三势力。特别是中天电视新闻台连续数月以主打“无色力量”议题:民进党党员人数占选民人数的比例只有1.3%,国民党党员人数占选民人数的比例的4.7%,其余94%的选民非属国民党与民进党。

  然而,台湾政治问题的核心,台湾政治定位或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不是左翼与右翼之争,不是阶级之争。第三势力或“无色力量”或“左翼联盟”,如果回避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回避统独与两岸政治定位,强调阶级或左右路线之争,就脱离了台湾社会政治现实,不可能发展壮大,无法改变蓝绿二元结构。这已被近几十年来台湾政治发展事实所证明。

  当然,最值得关注与探讨的仍是“柯文哲现象”。以“白色力量”自居的柯文哲被视为第三势力发展的典范与趋势。尤其是民进党与柯文哲因台北市长选举分道扬镳之后,柯文哲的选情与支持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明显反弹,逐渐将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抛在后面,而且在台北市以外其他地区的人气也逐步升高,被视为2020年大选最具竞争力的人物。但这并不表示台湾第三势力的崛起。柯文哲的支持者包括了蓝、绿、橘、青、独、无(党籍)等众多群体,尤其是与新绿势力、更“独”的时代力量党是坚定的同盟力量,从上届选举结盟到本次选举合作,均是如此。因此,柯文哲势力的发展只是另一类非国民党或非蓝势力的崛起,其最大支持力量仍来自绿营,未来台湾政治结构仍是二元的,这是统独这一主要矛盾决定的。当然,对于柯文哲及其势力的发展,仍需要给予持续关注与研究。

  在此情势之下,我们对岛内出现的民众厌恶蓝绿现象与民意正向变化,要给予肯定,给予重视,但需要审慎冷静看待,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期待所谓的第三势力改变台湾政治结构与统独结构,要充分认识到岛内政治的复杂性,两岸关系的敏感性,民意的多变性。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