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评论

粤港澳大湾区让改革开放前沿焕发新的活力

2018-05-29 09:50:00 【关闭】 【打印】

  粤港澳大湾区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9市组成的城市群。广东9市也称珠江三角洲,其中的深圳是中国于1980年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与香港毗邻,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港资,以及其他外资,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大都市。上世纪90年代整个珠三角也因与港澳的合作蓬勃发展起来,粤港澳合作经过前35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合作模式,逐渐演变为更高层次的靠智慧的合作,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优质生活圈,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和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去年共同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了粤港澳合作的宗旨、目标、原则和重点领域,擘画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未来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面向21世纪世界发展大趋势,面向世界全球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落实“一国两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创新湾区” 

  粤港澳三地创新能力提升迅速。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显示,广东创新能力首次位居全国第一位,表现为创新的开放度高、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这与广东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分不开的,2016年珠三角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85%,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香港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全国有3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均位于香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深圳-香港地区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第二,可见香港创新能力不但强,还与珠三角城市形成创新互补关系。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创新资源相互补充,实现协同创新发展的潜力。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将成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大湾区城市的共同追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主要依托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借鉴香港在科技园区开发管理、企业引进、科技孵化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共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成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重点是以广东重大创新平台为主体,联合港澳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平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在量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技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方面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是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其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直至香港维多利亚湾,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广九铁路等复合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为200公里。其总定位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的重要载体,建设成为全球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主承载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未来不断向珠江东岸和西岸辐射延伸,由线变面,形成大湾区创新带,建成能够比肩世界一流湾区的创新走廊,如硅谷(旧金山-圣何塞-洛杉矶区域)、美国波士顿地区和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 

  健全协调发展机制,打造跨制度“协调湾区” 

  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是重要保障。协同发展是世界超级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在国家层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构,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协同机构由主管港澳的国家领导人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参加,以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为基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席会议和驻地办公室,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协调实施国家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执行的约束力,形成大湾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增强协调解决制约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复杂问题的能力。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处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制度框架下,大湾区要素和货品自由流动、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一体化、优势产业错位发展、港口和机场功能分工、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共同治理、公共服务同质化等重大问题都面临协调难度,都迫切需要粤港澳三地政府开展更多的规划制度对接和协调,并且在便利化通关、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产业协同、土地充分利用、城市错位发展等方面构建紧密联系、沟通高效的协调机制。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世界级宜居“绿色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是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打造国际化教育基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共建健康湾区,推进社会协同治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首先需要绿色发展助推。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适宜,气候条件良好,具有广阔的海岸线和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显著,走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 

  世界一流湾区均把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为其最重要特征。粤港澳大湾区既要偿还过去4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欠账,也要解决当前发展中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这就要求粤港澳三地必须按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生态自觉”,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级湾区的必备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要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是要提供更高质量的环境公共产品供给。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会进一步拓展。将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实做优,共同建设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打造粤港区域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结构质量效益上形成新的竞争力,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不断提高大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开创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机遇,建设无限空间的“开放湾区” 

  新一轮对外开放拓展了大湾区发展的战略空间。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推动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无限空间。高水平开放的大湾区建设,将会进一步明晰大湾区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湾区城市间有序竞争与错位、互补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要积极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导入更多的国家发展功能,联手推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参与国际合作平台,提升粤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提升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为三地携手“走出去”创造无限的合作空间。“一国两制”和三个独立关税区为对接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政策、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制度叠加效应扩大了大湾区贸易和产业的合作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会进一步强化,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优势会进步发挥,与内地经济联系会进步提升。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在内部加强开放合作,更要组团“走出去”开拓国际新市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在于共建优质生活圈,以共享发展为理念,提供覆盖湾区全域的公共产品,改善湾区发展的软硬环境,实现粤港澳共同繁荣。以共建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为目标,发挥湾区内港口、高铁、机场、地铁等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优势,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货物、资本集散、人才汇聚的空间载体, 

    

  杨海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与国际问题研究部博士、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