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周士渊:以习惯之力 重塑人生之美

2018-11-19 17:03:00 【关闭】 【打印】

  47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清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年轻人三次上吊自杀,绳子屡次断裂后,他又试图吞沙、撞墙,最终在胡乱摸索中找到一瓶液体,也不管里边是什么,便倒入自己25岁的年轻躯体……如此决绝地求死竟然没能了结自己的生命,尤其是知道那瓶液体竟然是浓度98%的浓硫酸,周士渊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堪称生命的奇迹。如今,年逾古稀的周老精神矍铄,充满活力,他不仅从人生谷底爬了出来,还从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变成站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08年北京奥组委等机构讲坛上的大众演说家,并经自身试验、探索出一门独特的学问—习惯学。

  绝境逢生 弃工从文

  一身干净利落的运动衣,一头整整齐齐的灰发,一副儒雅的金边眼镜,不了解内情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和重度抑郁联系到一起。周士渊并不避讳谈论过往,“硫酸把我很多器官都腐蚀了,在25岁到35岁期间,我病休了四五年,其中两三年时间都在住院,现在脖子、肚子上都还有很明显的疤痕。”来自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让周士渊备受折磨,但来自亲朋好友和医护人员的爱让他慢慢修复了伤痕累累的身心。

2006年,周士渊在清华大学教室为所著书籍《知道更要做到》签字售书

  10年后,周士渊重返清华课堂。一节课听下来,他如坠云雾,工科课程难懂,更别提又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空白。“以我当时的状况,即便是跟在别人后边爬,也会爬得鲜血淋漓。”周士渊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我想,我唯一的价值就是九死一生的经历,如果把这段经历写成书,是不是会给别人带来些许启示?”就这样,周士渊决心转行,为以后著书做好准备。但是,真正动起笔杆子,他才发现做文章并非易事。“我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是高中生水平,十分没有自信。”就在周士渊苦恼之际,转折来临了。

  1981年正值清华大学70周年校庆,学校举行征文比赛,周士渊想去试试,但又羞于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些犹豫。

  当初决定报考清华,除了慕名以外,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篇文章把我这个水乡少年吸引到了清华园。”

  一日,周士渊像往常一样,在文中描写的荷花池中间的荒岛练习气功,一位老人家上前询问:“周先生,我也想练气功,您可不可以教教我?”周士渊一口答应下来,之后便每天和老太太一起练习,相处得十分融洽。后来他才得知,这位竟然就是朱自清夫人、被大家亲切称为朱奶奶的陈竹隐。两人经常互相鼓励,成为了忘年交。

  周士渊突发灵感:“发生在清华校园里的清华学子的故事,把我的人生和这段缘分结合起来,不正是一个绝佳的题材吗?”他当即以《朱奶奶》为题作了一篇文章,没想到竟然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之后还被刊登在《文学青年》杂志上。此事给了周士渊极大自信,也让《清华校友通讯》杂志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聘请他为杂志社记者,周士渊以此为契机,弃工从文。

  发现一盏“神灯”

  周士渊一直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有任何疑问一定会追究到底。20世纪90年代,周士渊在书店看到一本风靡世界的畅销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该书作者将“习惯”列为历史上只有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的成功奥秘。这让他大感意外,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 “习惯”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于是,周士渊坚持每天早中晚都反复读一卷,“3年多下来,从理论到实践,很多习惯都渗透到了我的血液里,我的变化越来越大。我发现了一盏‘神灯’—‘习惯’!”

  自从周士渊意识到习惯的力量,便身体力行,从自身开始验证。同时,他坚持记录着关于习惯学的思考,现已留下了2105个灵感和要点,一切关于“习惯”的问题他都会不断琢磨,反复推敲。

周士渊研究习惯学时的纪录与思考

  时隔多年,周士渊早已返回清华大学任教,并在继续教育学院主讲《自我管理》等课程,深受学子喜爱,并因精彩的演讲经中国媒体、网友投票,被评为“2006年中国培训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十大金口才之一。不仅如此,周士渊创作的第一首长诗《永恒的一刹那—为申奥成功放歌》被刊登在《北京青年报》上,又在《北京文学》月刊社和北京朗诵艺术团联合举办的“奥运朗诵诗歌有奖大赛”中杀出重围,荣获二等奖。2015年当当发布的中国图书消费报告显示,周士渊所著《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一书成为2014年清华学子购买最多的三本书之一……演说家、诗人、作家,谁能想到这就是当年那位一心求死的年轻人?

  “习惯会影响人的命运,能使人生所有方面都发生近乎奇迹般地变化,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周士渊激动地说:“不是习惯不重要,也不是习惯没有规律,只是一直没有人总结出来。”

  在周士渊书房的一个抽屉里,存放着将近20本厚厚的稿纸。从2000年11月8日起,周士渊坚持每日清晨起床写作;每天借着锻炼之际,周士渊会反复默记打动自己的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周士渊经常到处演讲,每次演讲必然脱稿,但会揣着一页演讲提纲,演讲1842场,提纲也存了1842份,上面都标注着每次演讲的优缺点,以便下次精益求精……周士渊自认口才和记忆力并不惊人,是习惯的力量使他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让人震惊,但对于我来说并不难,因为这是我的习惯,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刷牙、洗脸一样自然。”

  为了研究习惯养成究竟需要多少天,周士渊从1998年开始记录自己已养成的习惯,截至2018年的20年间,已养成有案可查的168个大大小小的习惯。周士渊说,就是这样一个个习惯积累在一起,成就了他脱胎换骨的人生。

  不仅仅在事业上,习惯给周士渊所有方面都带来了不断的突破和超越,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健康。单看外表,周士渊的头发、皮肤、精神状况都比同龄人好很多,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惊险,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他曾以年近70之龄在小区游泳池连续游了两个半小时,累计近4千米!难怪周士渊感叹,习惯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力量。

  “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

  经过多年的研究,周士渊发现,很多人都知道全世界成功人士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坚持,但没有人去讲到底要怎么坚持。坚持成了只有某些天才人物才有的素质,和普通人无缘。“后来我想通了,坚持很简单,只要把它变成习惯,自然就能坚持。”

  周士渊与夫人刘雅冬相识多年感情浓厚。图为2018年秋夫妇合影 图/周春园

  周士渊养成的诸多习惯包罗万象,并非都是“大目标”,在他看来,能养成习惯的前提是目标具有可行性,“小目标”反而会更容易坚持下来,历经日积月累能迸发出大的能量。周士渊还发明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习惯养成法—把习惯定时设置在手机闹钟里,“我叫它‘习惯闹钟’,你忘它不会忘、你懒他不会懒,你坚持不下来,它会坚持每天定时提醒你。”

  在周士渊手机的“习惯闹钟”列表中,有两条格外显眼—“提醒雅冬晚上吃药!!!”“雅冬是董事长!”周老谈到这里,哈哈大笑:“雅冬是我夫人,她胆固醇有点高,每天都要吃药,我得提醒她别忘了,第二条现在也已养成习惯。”周士渊和夫人每年都要出国旅游,今年夫人却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去了。他反思之前的路途中,自认学历比夫人高一些,方向感比夫人好一些,出现分歧时不太愿意让步,常要争个对错,“出去旅游就是图个开心,我跟她争论这些不是适得其反了吗?于是便设置了这样一条‘习惯闹钟’,提醒自己不要惹她不高兴。”

  到周士渊家中的客人无不被墙上大大小小的照片吸引,每张照片都展示了夫妻俩举案齐眉的感情。47年前,周士渊在生命垂危之际便已与夫人相识,相恋多年仍感情浓厚,不得不说,除了互相之间的爱意,“习惯”也为夫妻二人增添了不少情谊。

  十年磨一剑。2018年秋天,周士渊所著的《习惯学》一书正式出版。他十分有信心,要把习惯学推广普及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习惯的力量固然伟大,但作为一门学问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周士渊不以为然。“习惯其实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对企业和国家来说也尤其重要。”他解释说:“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位员工都能养成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的习惯,是不是整个企业的目标、规划一定会顺利实现?对国家来说,现在大力进行的‘反腐’‘反四风’运动不正是要纠正陋习、培养好习惯吗?”

  周士渊认为,所有的管理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行动需要人去做,如果人不坚持做下去,所有管理都是空谈。如果把各种管理措施也广义地看作习惯,并以“习惯闹钟”这样简单、高效的方法使其养成,就能真正打通自我管理、企业管理、政务管理、党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林格所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将周士渊誉为“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也将举毕生精力,在发扬习惯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